英文求职信的功能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
2012-08-15熊谊华
程 妍,熊谊华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0)
1.引言
在结构主义 Zellig Harris(1952)提出 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后50多年中,语篇分析“慢慢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运用情况的涉及多学科的学问”(黄国文,200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这一学科。其中Halliday等人建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理论和分析框架,黄国文把这种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做的语篇分析称为“功能语篇分析”。功能语篇分析理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开拓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英文求职信进行功能语篇分析,找出求职信写作优劣的基本原则,希望对求职信写作教学以及商务语篇写作教学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对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哲学、逻辑学思想,前者主要来自于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柏拉图(Plato)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语言学与人类学、文化和社会学的渊源关系,“主要研究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张德禄,2005:1)。换句话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是着眼于个体之间的研究,对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和人文的角度出发。正是基于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韩礼德形成并且发展了他自己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法理论。其基本的语言学观点包括: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语言的系统性;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功能性;情景语境;语类(张德禄,2005:3-9)。韩礼德的语法理论主要是指阶与范畴语法。他这些重要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法理论不仅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也有40多年的历史。正如张德禄2005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的一篇名为“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中所说的一样,韩礼德的阶与范畴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和间接地激发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语言教学有很多的流派。在16世纪开始发起并盛行的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的语言教学法,称作“语法翻译法”。这种语言教学主要是分析语法,进行翻译。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外语界流行的交际教学法比语法翻译法更加科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种交际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韩礼德对文化与语境的注重弥补了以往外语教学的不足,发展了以文化和语境为基础的教学。当进行外语教学时,一种语言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却会在交际中产生冲突。同样,语境也是如此,在外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理论发展了以语类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研究,特别是对写作教学研究有着积极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总之,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3.语类、语域和评价理论及英语求职信的功能语篇分析
3.1 语类、语域和评价理论概述
语类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单词genre,原本是指事物的“种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样式的研究,对genre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界定,其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体裁(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285)。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而言,genre可以涵盖所有的语篇类型,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语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286)。 哈桑(1978:229)把语类定义为 “语篇的类型”(type of discourse);艾金斯(2004:54)把语类界定为“the‘cultural purpose’ of texts”,把它看作是“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Eggins,1994)。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深入探讨了语类的问题,它是文化语境的产物。本文将主要运用最早由哈桑 (Halliday&Hasan,1985)提出来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对求职信语篇进行分析。语域 (register)是情景语境的产物,是由三个变量组成: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这三个变量分别对应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Martin(2000)和 White(2001)将表达作者/说话者观点、态度、立场的语言资源称之为评价系统 (appraisal system), 并进一步划分为态度 (attitude)、 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3 个子系统。 本文主要考察求职信语篇中的介入系统。
3.2 英语求职信的功能语篇分析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3篇英文求职信进行具体的功能语篇分析,为了节省篇幅,三篇例文见附录。
3.2.1 语类结构潜式方面。语类结构潜式主要涉及4个方面:必备成分;非必要成分;各个成分出现的顺序;成分的反复出现。首先来看例文1的成分。例文1共有7个成分,分别是:写信人名字和地址、写信时间、收信人名字和地址、称呼语、正文(共两个自然段,第1段表明对所求职业的兴趣,第2段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任职的资格及期望回复)、结束语和署名。例文2共有4个成分,分别是:称呼语、正文(共3个自然段,第1、2段描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工作背景,第3段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任职资格及期望回复)、结束语和署名。例文3共有5个成分,分别是:写信人名字和地址、写信日期、称呼语、正文(共两个自然段,第1段表明求职兴趣、任职资格和能力、工作学习背景,第2段表达期望尽快回复的心情)、署名。从上述3篇例文的成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求职信语篇的必备成分为称呼语、表明对所求职位的兴趣和任职资格、表达期望对方尽快回复的急切心情和署名。非必要成分为写信人名字和地址、写信日期、收信人名字和地址、描述工作学习背景及结束语。各个成分出现的顺序应该是称呼语为先,接着是正文(表明对所求职位的兴趣和任职资格、表达期望对方尽快回复的急切心情),最后是署名。成分的重复出现现象在此类语篇中主要表现在正文部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求职信语篇的语类结构潜式为:
[(写信人名字和地址)^(写信日期)^(收信人名字和地址)]^称呼语^[表明求职兴趣^(工作学习背景和经历)^*任职资格^期望对方尽快回复]^[(结束语)^署名]。符号说明:()代表可以取舍的成分,^表示连接相邻的成分,*号表示可以在正文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的成分。
3.2.2 语域方面。语域分析主要是为了发展“意义潜势”,即根据语境的需要运用得体的语言。在实际写作教学中,首先应该阐明英语求职信语篇的语域特征:谈论何事、对象是何人、作者意图为何、文章以何种方式组织。谈论何事及作者意图和语场相对应,对象是何人对应于语旨,文章以何种方式组织就是在谈论语式。三篇例文的语场都是通过介绍对某职位的兴趣并力求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此职位,但是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其中例文2和3比1显得更有说服力,因为2和3都在正文部分反复阐述了应聘者的工作学习背景,就是语类结构潜式中的反复出现的成分,用来支持求职者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让收信人觉得更加有信服感和说服力。如例文2正文第2段提到 “For the last two years I have been a secretary to the General Manager of Haicheng Foodstuffs Company,Ltd.in Shenzhen”,第 3 段又提到“I have a wide knowledge of business and thoroughly experienced in all types of office work”; 例文 3也是如此,“I have extensive layout and design experience and enjoy working on precise,detailed projects”和“My background in 4-color production,camera work,and desktop publishing systems would also be an asset to your company”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任职资格。三篇例文在语旨上都是应聘者对聘用者的关系,所以都比较正式。但是就这三篇例文来看,例文1最正式,所含成分最多;其次是例文2,因为尽管例文2比例文3还少了一个成分,但是例文2仍然含有结束语;相对来说,例文3比较随意。就语式来讲,都是采取书面语的形式,这是毫无异义的。所以三篇例文的语域描述如下:
语场:求职(例文1任职资格与能力说服力相对较低)
语旨:应聘者——聘用者(例文1相对最客气,例文3相对最随意)
语式:书面语
3.2.3 介入方面。 介入(engagement)理论是马丁评价理论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是考察语篇的单声(monogloss)和多声(heterogloss)问题,怀特(P.White)曾在他的评价理论介绍网站上将多声中的功能归纳为“否认”、“声明”、“引发”和“摘引”四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327)。 这方面主要从此三篇例文的正文来考察。例文1和3相对例文2来说是多声,这种多声主要表现为“否认”。如例文1中正文第一段中的“I feel that I would be an excellent candidate.”中的“feel”和例文3正文第一段中的 “I believe I have the skills that your company is seeking,and would like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position”中的“believe”都在某种程度上允许对立声音的介入,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阅读此信的读者(聘用者)的否定声音的介入,使写此信的作者(应聘者)的话语说服力降低,从而显得信心不足。例文2很好地做到了避免多声的现象,限制了其他声音的介入,使应聘者显得最有自信心,同时更加具有说服力。
3.3 讨论
从上述3.2小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文求职信语篇作为书面语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具有“必备成分”,这是写作英文求职信的基本要求,是由语类因素决定的,而且“阐明任职资格和能力”成分的反复出现会影响求职信质量的优劣;在根据语境选择语言方面,应该做到礼貌,而且成分越全求职信越礼貌,这是由此类语篇的语旨决定的;通过介入理论的分析,在用词方面,应该尽量避免多声的现象,这也是影响求职信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英语求职信写作教学中,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此类语篇的语类特征,让学生掌握求职信写作的基本过程;然后介绍其语域特征,让学生明白此类语篇的写作目的、谈论何事、对象是何人等,从而可以确定在写好“必备成分”的前提下,正文部分的内容应该以说明写信者的任职资格和能力为着重点,可以采取“成分反复”的方法达到此目的;最后讲解多声对此类信件写作成功与否的影响,使学生有意识的在选词造句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多声的介入。按照此过程进行写作教学,学生会从整个语篇层面上把握英语求职信的基本写作要求,了解写作优劣的原因,真正理解和灵活掌握这类信函的写作特点。
4.结论
通过对三篇英文求职信的功能语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写好求职信的基本原则及写作优劣的原因,概述如下:
写作基本原则:(1)具有必备成分(称呼语、表明对所求职位的兴趣和任职资格、表达期望对方尽快回复的急切心情和署名);(2)语言表达要做到礼貌。
写作优劣原因:(1)是否对“阐明任职资格和能力”成分进行成分反复;(2)是否避免“多声”现象。
我们认为这种功能语篇分析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中去。求职信语篇只是商务英语信函语篇的一种类型,但从此侧面可以充分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这主要是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更加考虑和关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系统网络;在以小句为基本单位的同时,把语篇的整体分析作为语言教学的着眼点。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观点,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外语教学研究成为外语教学中最为有效和适用的语法教学之一。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3]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研社,2005.
[4]张德禄.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5][6]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itics[J].London:Pinter,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