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开发研究*
2012-08-15张彦虎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汉唐时期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开发研究*
张彦虎
(石河子大学 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西域屯垦的兴盛与西域气候、生态的变化紧密相关。伴随着全球气候状况的周期性变化,西域气候、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深刻地影响到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方式。汉唐时期西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屯垦的发展兴盛。但同时由于西域气候的阶段变化和屯垦的时兴时废,给西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汉唐时期;西域;生态环境;屯垦
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西域屯垦作为中央王朝拱卫边陲、发展边疆的重要措施,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有力保障了西域经济发展和丝路贸易繁荣。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央王朝的大力支持下,西域屯垦通过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等手段有效增加了西域绿洲经济的产出;另一方面,历史时期西域及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呈现阶段性的显著变化。而汉唐时期西域气候正处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为西域屯垦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适宜的气候也使得汉唐王朝国力强盛,实力雄厚,有能力经略西域。因此,汉唐时期西域的屯垦更容易取得辉煌成就和良好效果。但遗憾的是,由于王朝兴衰更迭,西域屯垦时兴时废,再加上西域气候的不断变化,给西域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汉唐时期西域与我国北方气候环境总体变化状况
任何经济文化和生产方式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时代背景,而生态环境状况又主要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域,其地理环境为众多高山环绕,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因此从总体上说,西域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生态较为脆弱。而西域这种特殊的气候状况和生态环境,又影响决定着西域经济发展与屯垦开发的广度与深度。
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如冰芯、树轮、沉积物、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等)研究表明,历史与现在相比,西域地区的气候及水资源状况曾发生过阶段性的变化。例如,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塔里木盆地基本为持续干旱的气候环境。但在距今7000-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水资源量相对充沛的时期,绿洲生态环境稳定,适合人类生息繁衍。同时,进入“全新世”以后,西域地区的气候迅速转暖,气温波动式上升。而在大暖期结束后,气温又开始波动式下降。西汉时期,西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世纪的东汉后期,西域地区气候趋向寒冷,直至整个南北朝时期,气候都是普遍寒冷的。7世纪西域气候迅速转暖并持续至10世纪,而这一温暖时期正处于唐代的三百年间。此后11世纪西域气候再度转向相对寒冷,12-13世纪早期有短暂的转暖现象,15-19世纪进入小冰期,20世纪后气候再度转暖,气温迅速上升。可见,西域地区的气候基本上呈现波动式变化的趋势,其间曾有多次冷暖干湿阶段的交替出现。
如上所述,汉唐时期西域正处于较为温暖的气候时期,特别是西汉至东汉前期以及唐代的三百年间,而此时也是西域屯垦开发蓬勃兴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据相关研究,西汉初期西域及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有急剧变暖之势。例如,在公元前125年、公元前107年、公元前86年、公元前85年,关中地区连续数年都有冬无冰的气候现象。在公元前78年,又出现正月打雷后启蛰的物候提前现象。到公元前7年,我国气候更为温暖[1]。由于气温上升,南方竹、梅等亚热带与暖温带作物纷纷北扩,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显著北移,水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大扩展,推动了汉代农业的大发展[2]。这为两汉中央王朝经略西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与之相应,这一时期西域的气候也处于相对温暖湿润期,较为适宜的气候状况也为西域屯垦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光、热、水等资源条件。东汉后期,西域气候逐渐变冷,西域屯垦也在东汉王朝国力渐衰、西域气候趋冷下走向衰落并最终完全废弃。
隋唐时期是西域及我国北方气候再次趋向温暖湿润的时期。这一温暖趋势在7世纪尤其显著。例如,竺可桢先生通过对梅树、柑桔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从物候学角度研究认为,公元7世纪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3]。有关资料也表明,在公元650年、公元669年和公元678年长安无冰、雪。在7-8世纪,长安冬季气候愈加温和,现存资料中只提及其间少数几个冬季相对严寒。这种温和的气候与9世纪的气候形成反差,9世纪出现严冬次数是8世纪的两倍。9世纪后期以后逐渐趋于转寒[4]。与之相应,中唐以后,随着气候趋向转寒和唐王朝的衰落,唐王朝在与吐蕃的争夺中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而吐蕃的发展强盛以及不断向外扩张,也与中唐以前青藏高原气候相对温暖不无关系。总之,在唐代大部分时间西域和中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耕区的扩大、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稳定发展,并为唐王朝的繁荣鼎盛和西域屯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域的湖泊是气候湿润状况变化的良好指示器。降水是这些湖泊的主要水量来源之一,蒸发则是其主要消耗。据有关专家研究,“全新世”中期,塔里木盆地周边湖泊进入高水位时期时,昆仑山乌鲁库勒湖面水位比现今高出22米。这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全新世”中期曾是湿润多雨的时期。在汉唐时期,随着气候转向温暖,西域高山冰雪融水大量增加,河、湖水资源补给充沛,这自然有利于改善西域绿洲的生态状况甚至有效扩大绿洲面积。
总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西域地区的气候环境呈现出波动式的阶段性变化,并深刻影响到西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经济状况。每当气候进入相对温暖湿润期,西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畜牧经济繁荣;而当气候转入干燥寒冷的冰期后,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规模缩小,畜牧经济萎缩。因此,气候环境状况对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同时,对于西域屯垦和丝路贸易来说,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汉唐时期西域气候正处于相对温暖湿润期,这对于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和灌溉的西域绿洲来说,这一时期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水资源供给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年积温的增加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收获。因此,汉唐西域屯垦开发策略才更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不仅推动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中原与西域文化、贸易的交流,而且通过西域,这种交流扩展到了世界,造就了闻名中外、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
二、汉唐时期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状况
由西域地区气候与温湿度变化的历史可知,汉唐时期西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年积温的增加,从而为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光热条件,同时冰雪融水和降水的增加也为西域屯垦和农业发展奠定了水资源保障,有助于西域绿洲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因此,这一时期也是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高度管理开发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较好的热量条件和相对充足的水资源,无疑是支撑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开发的重要保证。
(一)两汉时期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状况
西域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哺育,形成适于农耕的绿洲环境。早在三千多年前,远古居民就依山傍水,开始走向农业定居生活。例如,在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虽然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原始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并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新疆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力佐证。例如,在距今3800多年前的古墓沟墓地中,出土了小麦及木制生产工具。在哈密五堡墓地,先后发现了距今3200年的农作物及食物,包括谷穗、大麦穗以及小米饼等,还有不少木制生产工具。此外,在距今近3000年的扎洪鲁克墓葬,还出土了加工粮食的石磨盘,以及收割农作物的镰刀[5]。因此,正如《汉书·西域传》所说,处于西域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洲,“地广,饶水草,处温和,田美”,是比较理想的发展农业生产之地。因此,在西汉政府管理开发西域之前,这里就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垦殖活动了。
西汉时期,西域气候正处于相对温暖湿润阶段,而中原地区也正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繁荣鼎盛时期。西汉王朝的强盛以及统治者的雄才大略、积极开拓进取,西域逐渐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管辖之下。西域的屯垦及农业开发活动迅速兴起,规模日益扩大,西域经济迅速发展繁荣,大大加快了西域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农业发展。著名的楼兰古国,就是在此时成为西域南部的重要屯田区。农业垦殖活动在1-3世纪最为兴盛。楼兰绿洲面积显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迅速,农业生产处于重要地位。与之相应,这一时期塔里木河的水量有较大增加[6]。
此外,西汉王朝还在伊吾、车师、轮台、渠犁、居延、敦煌等地广泛屯垦。这些屯垦地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或在河湖区域绿洲连片之处,或在水泉溢出地下水丰富地区,加上当时西域光热充足,很适合屯垦耕种。因此,西汉的西域屯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非凡成就,不仅满足了当时屯垦士卒的生活需要,还有大量结余。在居延屯垦区,甚至还有大量水稻种植的记载。这也是该时期当地温暖湿润的最有力证据。
东汉前期,西域气候仍然较为温暖湿润.伴随着东汉与西域关系的“三通”,西域屯垦又一次在西域多地得到恢复。东汉首先在金满、柳中、伊吾、楼兰等地屯垦,后来随着西域形势的变化,又屯垦于精绝、高昌、车师、楼兰等地。但由于东汉与西域关系的“三通三绝”,导致东汉的西域屯垦时断时续,兴废多次。这对西域特别是屯垦的绿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东汉后期,西域气候转向寒冷,加上东汉王朝的迅速转衰,西域屯垦完全废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气候相对寒冷,而中原地区也处于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这一时期虽然也有部分割据政权屯垦西域。但总的来说,由于受国力和西域气候条件所限,屯垦的规模不大,效果也远逊于汉代。魏晋在西域的屯垦,主要在楼兰、高昌、尼雅等地。公元317-376年,前凉在楼兰、高昌、海头设有屯垦。公元376-640年,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高昌政权相继在高昌屯垦。大约有屯军数千,屯民几千户[7]。
(二)唐代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状况
唐代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唐朝时期对西域的屯垦开发,顺应社会发展和历史趋势,推动西域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屯垦的规模、形式及地域的分布与此前相比都有显著的扩大,对这一时期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及西域气候趋向温暖和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光照充足,唐朝农作物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中高纬度地区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以及西域地区的作用更为明显。西域地区气候总体干旱少雨,多以牧业为主,经济落后,可是唐代能在西域大量驻军屯田,这是与当时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分不开的。而这种较好的气候条件又使得唐代农耕区不断扩大,农牧分界线向北推移,使唐代经济力量大大增强,社会繁荣稳定。这既有利于唐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唐王朝进行西域屯垦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撑和相对适宜的生态条件。
唐朝在逐步统一西域后,面对西突厥、吐蕃势力袭扰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长期在西域大规模驻军。为保证军粮供应,“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唐王朝在天山南北大兴屯垦,促进了西域屯垦的大发展和历史进步。
唐代在西域以安西、北庭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都护府下设军镇。通过军镇广泛开展军屯。其中,以安西都护府所辖的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四镇最为著名,在历史上被称作“安西四镇”。而龟兹排在安西四镇之首,安西都护府驻地亦曾设于此。当时四镇共有驻军三万人[8]。在和平时期,这三万将士有组织地进行屯田和放牧。唐朝对屯田的管理非常严密,按照唐王朝对屯垦的相关规定,每五千亩设一屯。四镇中,龟兹驻兵屯田的面积最大,有“安西二十屯”之说。按照每屯五千亩计算,唐朝在龟兹一地屯垦土地面积即达十万亩左右,形成了当时西域最大的屯垦地域。唐代于阗(今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唐朝以此为基地进行屯垦。此外,作为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会合之地的疏勒镇,驻守着三千名唐朝士兵,屯田面积也在三万多亩以上。而他们屯戍的营地在历史上称做“疏勒七屯”。此外,北庭都护府统领的瀚海军有1.2万人,天山军5 000人,其屯田的面积也应当不在少数 。唐代在西域的长期屯垦,不仅大大减轻了唐王朝大量的军费开支,并且显著增加了西域的耕地面积。同时,通过屯垦更加充分高效地优化配置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资源,有效维护和扩大了西域的绿洲面积,使龟兹、疏勒、于阗所在的今库车、喀什、和田等地成为南疆地区的主要绿洲。此外,唐代还在北庭、柳中、伊吾等地广泛开屯。其屯垦规模、范围以及管理组织等都大大超越了前代,达到了历史上西域屯垦开发的新高峰。而且随着屯垦的迅速发展,民屯也开始不断涌现,推动了屯垦事业的历史进步与发展。
总之,由于汉唐时期西域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处于温暖期,有利于西域的屯垦与开发,极大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三、汉唐时期西域屯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人类征服自然、进行土地开发,特别是对西域绿洲地域的开发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大量绿洲土地的开垦,增加了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障了西域民众和戍卒的衣食之需;另一方面,大量的垦殖活动也必然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主要因为随着西域屯垦活动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出现的过度开垦以及随着政治军事形势而经常发生的抛荒弃耕行为。这也成为除气候变化外西域地区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玄奘西行的过程中,所见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生态恶化情况就非常明显:如瞿萨旦那国(于阗)“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后断流”[9],又如“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10],“从此东行六百余里,至折摩驮那故国,即沮末地也。城郭岿然,人烟断绝”[9]等等。
至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西域的开发与生态的恶化开始不断出现。由于对西域部分地区土地过度开发,导致荒漠化进程加快,加上这一时期西域气候迅速转寒,降水与冰雪融水急剧下降,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绿洲诸城,处境日益艰难,再加上河流改道或者河流上游用水增加,更使得那些位于河流下游的绿洲诸国陷于绝境。在干旱和沙漠的步步紧逼下,这些国家所在的绿洲生态急剧恶化,水源枯竭,最终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向外迁徙,因为他们昔日的家园不久即被沙漠所吞没。这些故城主要有楼兰、且末、精绝等。
楼兰位于孔雀河下游三角洲,紧临罗布泊,两汉都曾在此驻军屯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魏晋时期更是西域长史和都护治所,屯田驻军,相当繁盛。但随着垦殖活动的扩大以及河流改道等原因,当地水源开始短缺匮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自西汉以后,西域诸地农业开发力度不断增强。随着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多与植被破坏的加剧,塔里木河下游水流量越来越少,罗布泊的面积也因此逐渐缩小,直至20世纪中期完全干涸。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周缘的绿洲诸城自然厄运难逃。西域“城郭诸国”失去了依存的自然生态基础,其社会与文明当然随之湮灭。此外,相似的例子还有如甘肃与内蒙交接地带的古居延绿洲[10]、陕西与内蒙交接地带的统万城的衰落消亡等。
在古代,缺乏相应肥力补偿的农耕活动对土地本身就是一种掠夺式开发,人口的增加使这种掠夺更加趋于非理性化。在历史上,西域开垦屯田的结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驻军和居民的生活需要,但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知识和屯垦的时兴时废,不合理地开垦山区、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导致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土地裸露,土壤盐碱化以致沙化,最终造成许多开展屯田的农耕区由于自然生态破坏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得不废弃。历代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全,也常常采取徙民屯田的方式,使农耕种植业向外围扩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必然的趋势。
从西域屯垦的作用看,当时的统治政权主要目的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采取的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办法。因此,屯垦活动就主要集中在游牧民族影响最大的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域。由于版图扩张的影响,早期开垦屯田的地方由于军事的推进而重要性逐渐降低。而其所屯垦的土地就有可能因此被抛荒。加上西域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绿洲屯田区土地的开垦与放弃最终很容易导致土地植被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化。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客观形势主导下,开展西域屯垦是配合军事目的的主要手段,取得的成效更多表现在军事意义上。但随着形势的好转与军事意义地位的下降,西域屯垦活动的重要性就会被统治者逐渐轻视,造成西域屯垦规模的收缩甚至废弃。而那些绿洲上已经开垦后又被抛荒的土地,在失去了植被保护与风蚀、日晒之下,沙化现象自然难以避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这种西域屯垦的时兴时废由于其规模大、时间久、频度高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更大。
唐代随着气候的转暖以及唐王朝的强盛,西域屯垦的规模、范围以及时间等都大大超越了前代,达到了历史上西域屯垦开发的新高峰。当然,这与当时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长期屯垦、兴修水利等紧密相关。由于在一定时期内高效地优化配置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有效维护和扩大了西域地区的绿洲面积,例如使龟兹、疏勒、于阗所在的今库车、喀什、和田等地成为南疆地区的重要绿洲,但遗憾的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转衰,唐朝开始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西域而西域屯垦也又一次被中断。随着西域屯垦的荒废和唐代后期气候再次转向寒冷,这些曾经的大量屯垦土地被暴露在西域干旱、半干旱的严酷环境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令人慨叹的屯垦废墟或遗址。而对于这些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遭受了不小的破坏。
总之,西域屯垦活动的时兴时废以及气候的变化对西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西域屯垦的时兴时废与中原王朝同西域的政治、军事形势相关。汉唐统一,气候适宜,国家强盛,大力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畅通,天山南北得到开发,西域经济走向繁荣。但当中原战乱,中央王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屯垦荒废,常常导致西北游牧民族争夺西域霸权,绿洲城国攻伐兼并不已。毁灭性的战争常常使一些地方荒无人烟,城郭毁坏。例如,汉代塔里木绿洲的人口有二十多万,唐初仅存半数,出现了“国久空旷,城皆荒芜”[9]的景象。这就使得西域屯垦开发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绿洲农业区域的扩大,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因素也出现了加剧绿洲生态环境毁坏恶化的问题。
[1]王鹏飞.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1).
[2]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J].文史哲,2002,(5).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
[4]布雷特·辛斯基,蓝勇,等.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5]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M].北京:中华书局,2007:37.
[6]王守春.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的兴衰与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8,(1).
[7]张安福.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08.
[8]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0:283.
[9]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瞿萨旦那国(卷第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24-1032.
[10]景爱.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J].中国历史文物,2003,(2).
Research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ern Region and Reclamation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ZHANG Yan-hu
(Institute Oasis Socio-economic and Reclaiming Land,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The prosperity of reclaiming Western Reg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Western Region climate,ecological changes.With the periodical change of global climate,the Western Region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ssumed a series of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profoundly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in Western Region.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estern Region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moist,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rise of Western Region reclamation.However,the periodical climate change in Western Region and the unstable reclamation had caused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Western Region environment.
Han and Tang Dynasties;Western Reg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reclamation
K207
A
1671-0304(2012)01-0017-05
2011-11-18
张彦虎(1981-),男,新疆奇台县人,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屯垦经济史研究。
李 平)
【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