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下的新疆棉纺产业本地化研究*
2012-01-02赵新民
赵新民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承接产业转移下的新疆棉纺产业本地化研究*
赵新民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本地化是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根本。新疆承接棉纺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全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加强本地化是其内在要求。该文从经济地理、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理论出发,认为新疆应通过落实棉纺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做好产业定位,发挥竞争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间组织等措施,增强棉纺产业本地化。
新疆;产业转移;棉纺产业;本地化
我国是世界棉纺大国,受国际棉花和棉纺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棉花及棉纺产业已列为国家重点关注领域之一,调整布局和升级结构已成为棉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 0%,而棉纺产业仅占全国的1%左右,二者极不相称。因此,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业产业转移的意见》及新疆纺织业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优质棉纺产业发展。
一、产业本地化——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
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常态现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成为发达国家升级产业结构和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国际产业转移首先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比较优势、生命周期和梯度转移等理论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区际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认为其与国际产业转移具有共通性,并指出其特殊性,例如市场化程度提高和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更具操作性的模式[1]。
从承接地区视角来看承接产业转移,人们往往关注本地适合承接的产业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SWO T等,从而提出对策,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外生性。另外学者们在研究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时,大多基于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成为合适的视角,强调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内外生因素的割裂往往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失败,事实上本地化是承接产业转移后,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必然面对的问题。企业之所以参与产业转移,就是要寻求与承接地区优势资源的融合,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出,否则就没有企业愿意参与产业转移。与之相对应,承接产业转移地区也是要外部投资企业能与本地经济相结合,加速调整和升级本地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否则也没有必要承接转移。所以,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根本在于是否实现本地化。
二、棉纺产业本地化——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
(一)发展棉纺产业是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
新疆棉花种植的拐点已经出现,延长产业链、提高棉花加工程度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托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从1980年的181千公顷增长到2010年的1 460千公顷,从占全国的3.7%提高到了30.1%,增长了8倍多;棉花总产量从1980年的7.9万吨增长到了2010年的247.9万吨,从占全国的2.9%提高到了41.6%,增长了31倍多[2],成为国内外棉花市场的重要力量。
表1 新疆历年棉花生产数据资料
从表1中不难看出,2007-2008年是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拐点,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棉花种植规模的大幅提高带来了生态威胁,自然风险加大[3]。新疆属干旱地区,棉花种植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均和过度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减缓了这一趋势,但并没有化解荒漠化、盐渍化进程。棉花大规模种植也带来地膜残留、农药化肥污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板结等问题。棉花的大面积连年种植还造成作物单一,适合多种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动植物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天敌减少,破环了生态平衡。二是棉花种植的高投入、高产出导致边际效益下降,市场风险扩大。近年来,各种农业生产物资价格和活劳动成本不断上涨,据金石期货2011年新疆棉花春播调研反映,新疆棉花生产的物化成本2010-2011年达836元/亩,预计2011-2012年达961元;活劳动成本2010-2011年达586元/亩,2010-2012年预计达717元/亩;2010-2011年新疆全疆棉花平均生产成本达1874元/亩,2011-2012年预计达2277元/亩。按亩产320公斤计算,棉花保本价格为7.1元/公斤[4]。而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0年8-11月间棉花期货价格上涨竟达90%,棉花价格回落已成为近期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随着边际收益的下降,新疆棉花生产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并将逐步告别只赚不赔的历史。延长产业链,提高棉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纺织产业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选择。
(二)承接棉纺产业转移是优化国内产业布局的需要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加入WTO以后我国纱和布的总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纱产量达到2717万吨,布产量达到800亿米,1980-2010年纱和布产量平均增速分别为11.2%和9%,尤其是2000-2006年纱和布产量平均增速更是分别达到17.4%和13.3%,2007年后有所回落,年均增速分别为11.7%和7.5%[5],可以预测较长时期内纺织业仍会保持相当规模。
表2 2005-2010年我国主要生产地区和新疆纱产量 单位:万吨
表3 2005-2010年我国主要生产地区和新疆布匹产量 单位:亿米
根据表2、表3进一步分析各省区资料,不难看出①由于缺乏全国棉纺数据,故采用纺织数据替代。,2 0 0 5年后,江浙粤等发达省份纱和布生产增速明显下降,鲁豫冀鄂等中部人口大省纱和布生产增速仍处高位,呈现了国内纺织产业布局的梯度转移。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上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会有所下降,新疆作为棉纺原料基地和对欧亚开放前沿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基于此,国务院、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明确提出了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优质棉纺产业发展。近年来,溢达、天盛、华芳、华孚、雄风等国内外著名棉纺企业纷纷投资新疆,棉纺产业已蓄势待发。新疆承接棉纺产业转移已成为优化我国纺织产业布局的需要。
(三)棉纺产业本地化是落实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保证
国内外众多棉纺企业纷纷在新疆投资建厂虽广受关注,但棉纺产业在学术领域多被看作夕阳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停留在政府的号召和微观企业的实践层面,缺乏理论研究和长远规划,难以发挥集群优势。笔者的调查表明,一方面,在新疆投资落户的棉纺企业主要分布在新疆南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短期看,企业的动机在于原料的获取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长期看,在于跨区域布局、资源优势的利用和面向欧亚的区域优势等。棉纺企业多与母公司展开联系,与本地企业和其他组织联系较少,同行及本地相关产业单位间缺乏往来和利益交换,难以发挥集聚优势。另一方面,新疆各地政府从本地棉花产业升级需要,引进棉纺企业入驻,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下棉纺产业的低端配置现象等,忽视了为入驻企业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等工作,从而造成棉纺企业仿佛是分散的“孤岛”,难以和本地产业全面融合,使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的效果大打折扣。加强本地化已成为落实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根本。
三、加强棉纺产业本地化:落实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途径
(一)落实棉纺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规模经济会带来收益递增,马歇尔(1980)还提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会促进集群良性循环,但是其并没有说明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因此单纯考虑规模化和外部性并不必然导致新疆棉纺产业集聚。事实上,上文谈到的投资新疆的棉纺企业多与内地母公司联系,而与本区域内经济部门缺乏联系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克鲁格曼(1990)经济地理的观点把空间引入经济分析之中,证明了产业集聚的“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因,与此同时,初始空间布局还会导致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依赖,给产业本地化带来阻力或助力[6]。新疆承接东部棉纺产业转移事实上表示本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按照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的理论,落实新疆棉纺产业布局规划,会推动棉纺产业集群形成,加速其本地化进程。当前承接转移棉纺企业多分布于铁路沿线,从工业化进程中的许多历史事实看,无疑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了绿洲经济块(或带)的社会经济布局,铁路沿线城市事实上处于不同绿洲经济区,相互间存在空间和社会经济区隔,对于棉纺产业集聚形成了张力,而不是凝聚力。因此,以铁路沿线布点的棉纺产业布局并不是最优的。新疆纺织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北疆的石河子和南疆的阿克苏为中心发展棉纺产业的布局无疑是一个更优的方案,但由于其并未上升为新疆“十二五”总规划高度,其贯彻落实的力度大大削弱。因此,新疆应将该产业规划上升为总体规划,并配套相关政策加以落实,同时加强对转移棉纺产业的引导,使其形成中心-外围布局,进而促进产业集聚。
(二)做好产业定位,发挥竞争优势
不顾资源约束而实施赶超战略往往事与愿违[7]。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为经济学家所推崇,但由于其假设不考虑经济规模,认为技术具有普遍性、生产本身没有差异性以及要素流动的零成本等,使其在现实的产业发展中变得不实际。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在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和持续依然是一个本土化过程,指出各地经济结构、价值、文化、政治体制和历史差异的作用不增反减[8]。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简单地依据比较优势就很难摆脱原料基地的角色,想要实现赶超战略也很不现实。以新疆优质棉花资源为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内地棉纺企业落户虽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主要以低端资源为基础,处于产业链低端,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难以取得持久发展动力。按照波特的“钻石理论”,谋求棉纺产业本地化发展必须做好产业定位。首先,像大多数成功产业本地化和集群化一样,通过借助资源禀赋优势在初期实行低成本战略培育发展基础是必要的,但随着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继续坚持投资导向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培育品牌,重视创新导向,获取高层次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其次,要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分析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持性活动,系统分析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促进不同产业环节、市场纵深和产业关联等体系的构建,使微观经济单元向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联结点配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棉纺产业的本地化、集群化发展需要持之以恒。
(三)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间组织
国内外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地区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投资导向和创新导向发展阶段,政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9]。新疆棉纺产业承接转移大多以提供土地、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来吸引外地大中型企业,初期效果明显[10]。但从产业组织演进理论看,其行为具有短期性。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棉纺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政策的引导必须作出变化,培育中间组织,促进分工和协作的精细化[9]。首先,政府的直接投入部分应转向企业无法涉入或外部效用过大的领域,建立公共性教育培训和基础性科技研发类的组织机构;第二,各类优惠扶持政策面向全产业链和各种规模的企业,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市场专业化和竞争性,增强市场活力;第三,大力扶持协会、咨询机构等组织,吸引各方面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加强本地企业之间及与外部组织的沟通,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第四,做好市场秩序、产品规范、制程标准等的制定和落实,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1]戴宏伟.产业转移研究有关争议及评论[J].中国经济问题,2008,(3).
[2]新疆统计局.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徐达剑,王治泽.新疆棉花规模化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
[4]棉花调研小组.2011年新疆棉花春播调研报告[R].金石期货棉花研究所,2011.
[5]国家统计局.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Jun.1991).pp.483-499.
[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Free Press.1990.
[9]钱书法,卓岩.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及其模式选择[J].江海学刊,2 0 0 3,(6).
[1 0]师巧梅.我区多举措扶持服装业发展[E R/O L].新疆日报,http://61.128.100.120/News/Xinjiang/492885.shtml,2010-11-19.
Research on localization of Xinjiang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ization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ZHAO Xin-Min
(Research Center for Cotton Economics,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Localization is fundamental to the suc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Undertaking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shift is needed for restructuring Xinjiang’s economy and adjusting national industrialdistribution,and focus on localization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eog-raphy,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f Xinjiang cot-ton textile industry,including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distribution,promo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clarifying industrial orientation,bring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to play,strengthening the policyguide,cultivating medium organization and enhancing industrial localization.
Xinjiang;industrial transfer;cotton textile;localization我国是世界棉纺大国,受国际棉花和棉纺产品
F127
A
1671-0304(2012)01-0007-05
2011-11-15
赵新民(1970-),男,陕西澄城县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棉花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李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