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TPP研究述评
2012-08-15余楠
余 楠
一、背景简介:TPP的缘起与发展
1.从APEC四小成员国协定到美国主导的九方协定
TPP是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①国内对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A)的翻译分别有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协议”、“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译法。(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A)的简称。2002年10月,APEC墨西哥峰会期间,新加坡、新西兰、智利领导人开始发起谈判建立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区。2005年7月三国签署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8月文莱作为原始缔约方签署该协议,同时签署了TPP《环境合作协定》、《劳工合作备忘录》。这四个TPP原始缔约方就是所谓的P4。2006年开始实施协议。2008年开始TPP金融服务与投资谈判。
2008年9月,美国宣布将要全面参与TPP。2009年11月,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访问日本东京期间宣布美国即将参与TPP,“塑造包括更多成员和更高标准的地区贸易安排”。2010年3月,TPP举行第一轮扩大参与方的谈判。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秘鲁经谈判加入TPP,P4至此变为P8。同年10月,马来西亚加入并签署相关协议,TPP的参与方数目升至9国。
美国的加入,不仅使TPP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而且引起了其他亚太成员的兴趣。2010年11月,日本首相菅直人提出参加TPP。2011年11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正式宣布参与TPP多边谈判。墨西哥、加拿大也积极申请加入参与TPP的多边谈判。
TPP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韩国、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已经纷纷表示有兴趣参加。但是到目前为止,身为APEC重要成员、亚洲经济大国的中国并未被邀请加入。
2.TPP的核心议题与谈判进程
TPP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模式,力争达成囊括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监管、竞争政策、经济立法、市场透明、反贪等多个领域。②参见 《增进贸易与投资,支持就业、经济增长与发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大纲》,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 (http://www.ustr.gov/tpp),2012年2月20日访问。TPP的目标,最初是在2015年时实现参与方之间的零关税,现在则将这一目标调整定在10年之后。
TPP至今已经历12轮多边谈判。第11轮谈判于今年3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美国、澳大利亚等9名TPP参与方参加了谈判,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也表示出参与TPP谈判的兴趣,并与所有参与方展开双边磋商。尽管谈判主要集中于水平议题、投资、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知识产权、原产地规则和法律议题,但各方也探讨了监管一致性、中小企业利益、深化区域性供应链、国有企业纪律、药品专利保护等问题。③http://australia.ccpit.org/Contents/Channel_1029/2012/0312/323709/content_323709.htm,2012年3月20日访问。第12轮谈判于今年5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举行,美国、澳大利亚等9国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艰难磋商,接纳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加入谈判相关程序正在进行,目前尚未确定日程。①http://www.ustr.gov/trade-agreements/free-trade-agreements/trans-pacific-partnership/round-12-dallas,2012年5月20日访问。第13轮谈判将于今年7月2日到10日以一对一的谈判方式 (one-on-one engagement)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②http://www.ustr.gov/tpp,2012年6月15日访问。
二、TPP研究现状概览
1.检索结果
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对TPP(包括潜在)缔约国经济发展、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对TPP的关注与日俱增,利益攸关的亚太国家均有相应的研究。以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为关键词,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结果得到3,300条记录;同样关键词,通过美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网 (SSRN)搜索,结果得到18条记录。
中国虽未加入TPP,但对TPP一直保持相当的关注,检索中国知网的社会科学文献库,初步结果显示:
第一,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中,以“TPP”为主题,检索结果为91条,内容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相关的有61条;以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为主题,检索出12条 (有2条与上述“TPP”主题检索结果重合); “泛太平洋伙伴关系”,2条。相关研究论文共计73篇。其中,题名含 “美国”20条,含 “日本”7条, “中国”17条;“一体化”3条,“亚太”1条,“东亚”2条。主题包括 “澳大利亚”19条,“新加坡”7条,“韩国”1条。论文比较集中刊载于国际经济类与国际政治类刊物,如 《当代亚太》、《国际贸易》、《亚太经济》、《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等,刊载于法律类刊物的文献仅有2篇。③陈福利:《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的最新发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主要内容及几点思考》,《知识产权》2011年第6期;何力:《TPP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法动向和对策》,《政法论丛》2011年第3期。
第二,在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以 “TPP”为主题,检索结果为93条,内容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相关的有91条 (包含1条重复的 “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主题检索结果);以 “泛太平洋(伙伴协议)”为主题5条 (包含1条与前述检索重复的结果)。相关报道与评论文章共计95篇。其中,题名包含 “美”结果为11条 (主要内容涉及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如 “日美”1条,“美日”3条,“美国”22条,“日本”26条,“韩”2条,“马来西亚”1条; “亚太”11条, “亚洲”4条,“东亚”5条, “东盟”2条。刊载的报纸主要为《国际商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等经济类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官方政治类报道分析也占相当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两篇评论,④王鸣鸣:《美国重返东亚谋掌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7日;赵昌会:《亚洲经济分化组合又到重大关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4日。法律分析文章的也仅有两篇。⑤史晓丽:《从 “TPP”看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法制日报》2011年12月9日;奕初:《美国在亚太区推行美式标准的新道具》,《人民法院报》2010年9月3日。
第三,在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论文。国内尚未发现以TPP为主题的图书,但在个别经济贸易类图书中有部分章节涉及该主题。⑥参见梅平主编:《东亚合作还是亚太合作——亚太地区合作的机制与方向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第一编中有两篇文章相关:《TPP:APEC的开路者,还是掘墓人?》、《美国版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能走多远?》。
2.总体研究情况
(1)突出TPP的政治战略意义
根据上述检索结果统计,对于TPP的研究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有高度的战略意识,突出了协议发展的政治意义,如 《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盛斌: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杜兰:《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日本TPP战略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高兰:《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特别是报刊文章更加突出TPP的政治性,如 《“TPP”:美国制衡中国新招》(邓喻静:《中国经营报》2011年7月11日);《美国重返东亚谋掌控》(王鸣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7日);《美国推出TPP的战略考虑》 (赵楚: 《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2月2日); 《TPP:一场没有中国的关于中国的谈判》,(陈楠:《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
(2)主要集中在分析大国战略、中国是否应加入TPP、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
围绕TPP研究的主题聚焦于美国的经济、政治战略意图,①参见王霞:《美国TPP战略的主要特点——基于美国 “巧实力”战略的解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6期;周忠菲:《从APEC到TPP——美国区域政策新动向》,《中国经贸》2010年第12期。其他重要的主题包括日本的TPP战略和外交政策,②参见姜跃春:《日本参加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主要考虑及其影响》,《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刘昌黎:《日本参加TPP谈判的动因、制约因素与政策措施》,《日本学刊》2011年第1期。美国、日本、中国相互之间由TPP构建的联盟、抗衡、施压等关系,③关权:《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2期;张锐:《TPP谈判:美日的马拉松博弈》,《国际商报》2012年2月9日;陈言:《牵制中国成共识 日本冲刺TPP》,《中国经营报》2011年10月31日。中国应该加入TPP还是设法通过其他国际机制抵消TPP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④参见徐长文:《TP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3期;李巍:《你有TPP,我有中日韩自贸区》,《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46期;赵晋平:《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国际贸易》2011年第4期。TPP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⑤参见赵昌会:《亚洲经济分化组合又到重大关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4日;杨泽瑞:《TPP:实现亚太自贸区的途径?》,《世界知识》2010年第6期;李妍:《亚太自贸区:一个看不见路的目标》,《国际商报》2010年11月17日。对原有的区域组织与自由化协议的冲击。⑥参见宋静:《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亚太、东亚合作机制之争》,《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1期;张全:《中日韩自贸区规划为何提速》,《解放日报》2011年5月23日;梅新育:《APEC将被架空?》,《国际商报》2010年11月9日。
(3)关注TPP规则将对参与国和我国国内产业与经济产生的影响
部分文章分析了TPP规则及其对成员国国内产业的冲击后果,以及对中国产业经济与经济治理的影响。比如,TPP谈判过程中,美国单方面提出知识产权草案,必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⑦参见陈福利:《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的最新发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主要内容及几点思考》,《知识产权》2011年第6期。加入TPP不仅意味着享受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待遇,同时意味着在互惠的基础上开放自己的市场,放弃对国内产业的关税保护,使其直面其他成员国同类产品的平等竞争。⑧参见亚丁:《日本加入TPP对水产业的冲击》,《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第4期;徐家驹:《日本农业政策困境解读——从 “第三次开国”说起》,《外交评论》2011年第3期。TPP在吸收参与方的谈判过程中,给予优惠待遇的原产地规则标准,直接影响到哪些国家的产业能够享受优惠待遇,优惠待遇是否会外溢转移给非成员国家。例如,纺织行业中TPP参与国国内产业集团要求原产地规则按照 “从纱认定”,以限制像中国这样的有竞争力的非成员国的纺织出口。⑨陈驰:《究竟有多少对手在阻碍中国的纺织出口》,《中国纤检》2011年第21期;李昕、姚洋:《TPP对中国外贸与投资短期内影响不大》,《中国投资》2012年第1期。奥巴马政府在主导TPP进程中推出 “竞争中立”的框架,欲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约束国有企业,确保私营企业在与之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这种限制国有企业的倡议被视为美国旨在打压中国经济世界地位的新战略。○10参见陈曦:《美国给国有企业定规矩》,《中国新时代》2012年第1期。
(4)方法是政治分析与经济分析并举
政治分析在TPP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内集团利益分析,国家间关系的联盟与抗衡、冲突与合作,国家政策与对策充斥该领域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多数研究使用经济数据分析以说明TPP发展造成的后果与影响,部分论文甚至直接引进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复杂的模型、公式与函数等经济分析工具。○11参见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当代亚太》2012年第1期;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
3.主要观点
(1)TPP的性质
TPP源自APEC成员中发达小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属于开放性的综合性高水平自由贸易。○12参见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3期。美国加入后,提出不能沿用原先的P4,要另起炉灶,通过谈判缔结新的贸易协定。TPP从原本只是几个小国间的贸易协定,变为了一个大国和几个小国之间的贸易协定。○13参见潘亮:《美国主导下的TPP实质是不平等条约》,《环球财经》2011年第12期。美国主导的TPP被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顾问克劳德·巴菲尔德称为 “新一代、更高级别,超越 WTO 谈判”的 TPP:TPP区域内全面实施零关税,使区域国家间成为统一大市场;TPP与其他自贸区协议与经济一体化组织比如APEC最大的不同点是,还会涉及各国的内政,如成员国的监管、竞争政策、经济立法、基础建设、市场透明、反贪、金融业改革、产品一体化等等。①参见刘子龙:《TPP或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深远》,《上海证券报》2012年1月4日。像国有企业、规制一致性、中小企业等横向议题,在其他FTA谈判中基本从未涉及。
(2)美国推进TPP的战略意图
TPP是美国全球战略之亚洲区域的一步棋。美国推动构建TPP的真实意图就是建立在亚太地区美国主导下的、符合美国贸易标准的自由贸易集团。②参见杜兰:《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美国实施TPP的经济战略意图在于 “增加和增强美对亚太地区的介入,尤其是抵消由于亚洲内部的贸易协定而给美出口造成的歧视”;其政治战略意义在于所谓的安全目标,“通过有效的泛太平洋联结和制度安排,实现美重要的安全目标,加强亚太国家对美安全责任的信心,阻止日益增强的亚太分离趋势,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横跨太平洋的新机制”。③参见刘鸣:《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其核心就是保障美国在亚洲的领导权,对中国进行防范与遏制。但美国对于中国的这种遏制手段属于一种 “软遏制”,尚未达到全面和长期对抗,出于实用主义,美国还在多方面寻求与中国的合作。④参见刘鸣:《奥巴马政府东亚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
这一战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世界贸易体系的规则影响力。美国新的战略路径选择,即借TPP平台,从区域到全球,各个击破,一一就范,推广美国的贸易规则。⑤参见刘非:《中国如何应对TPP》,《学习时报》2011年12月19日。美国希望通过获得TPP内部主导权,或者说是决定区域内规则的能力,进而获得区域合作的外部收益,即扩大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筹码,最终获得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主导权。美国希望因之构建一个与WTO全球贸易框架相比,涉及内容更为宽泛、战略前瞻性更为深远的 “战略经济合作制度”,并通过在亚太地区内尝试构建新的经济合作制度,以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及政治制度的调整与改革。⑥参见陈友骏:《TPP的战略考量》,《领导之友》2012年第1期。
(3)日本的TPP战略
日本申请加入TPP同样既有经济上的考虑又有强烈的政治意图。日本欲借高水平的自贸区协议重振日本经济,而及早加入或可在谈判方面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其政治意图则在于加强日美同盟,制约中国在地区合作进程中的影响,争取区域合作主导权。但参加TPP谈判使日本的国内部分产业尤其是以高关税保护的农业面临巨大冲击,由此引发日本国内政治分裂。由于亚洲其他两大主要经济体韩国与中国未加入TPP,日本的加入将使现有的东亚地区合作阻滞,造成亚洲区域内自由贸易区的分裂。⑦参见姜跃春:《日本参加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主要考虑及其影响》,《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
(4)其他亚太国家的反应
“东亚国家不愿看到地区经济被中国、日本等少数地区大国控制,希望美国施加更多的经济上的影响力,以维护地区经济格局的稳定。”⑧参见杜兰:《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较大的亚太经济体则希望借TPP谈判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澳大利亚希望在原有FTA的基础上通过TPP多边谈判打开美国蔗糖和奶制品市场;新西兰则渴望获得美国奶制品和牛羊肉市场;加拿大希望获得亚洲市场机会。
对拉美国家而言,亲美还是亲中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拉美国家近10年的发展得益于向中国出口原材料,据估算中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然而在美国表达重返亚洲决心之后,智利、秘鲁、墨西哥都表态要参加TPP谈判。⑨参见向骏:《真有 “拉美10年”吗?》,《南风窗》2011年第26期。拉美成员视加入TPP为开拓亚太市场的良机。
(5)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亚太地区已经存在多个纵横交错的FTA,多边层面上最重要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当属APEC。然而APEC自主自愿与灵活渐进的合作原则与集体行动的公平约束与长期效率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从而造成了合作的实效性日益减弱。APEC是个论坛性组织,发表的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力,对成员缺乏约束力。与之形成对照,TPP进程从一开始就是有约束性的。“TPP将APEC自由贸易化建设带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0参见赵晋平:《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国际贸易》2011年第4期。然而TPP既有可能成为亚太自贸区 (FTAAP)两阶段途径中的第一阶段垫脚石,也有可能与之形成强势竞争与直接对抗。TPP可能在规模上形成覆盖面与APEC高度重叠,从而削弱APEC在地区经济合作的引领作用,削弱APEC成员的凝聚力,造成成员间贸易地位与谈判能力的不平等。①参见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随着TPP的不断壮大,对亚太多边贸易机制东盟10+1、东盟10+3等甚至APEC机制都具有极大的代替性,TPP可将后者架空、掏空,亚太也将会更加分化。②参见陈楠:《TPP:一场没有中国的关于中国的谈判》,《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
美国有可能抛下APEC,转投TPP。“美国始终希望能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中起主导作用,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放弃APEC。但如果这两年APEC仍然推不动的话,美国就有可能抛下APEC,全心投入TPP进程了。”③参见李景、昝春燕:《TPP变数》,《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0月29日。这样,TPP有可能取代APEC,由美国主导亚太经济新秩序。④参见巩胜利:《中国与TPP无缘?——评APEC2011年年会以及全球第一个零关税TPP组织》,《中国外资》2011年第23期。
(6)TPP发展前景
TPP后来居上,将成为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核心。⑤参见赵昌会:《亚洲经济分化组合又到重大关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4日。但是扩展后的TPP谈判进程困难重重:谈判面临的难题,既包括TPP与现存的自由贸易协议之间是何种关系的协议结构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纺织品、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敏感棘手的问题。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张用TPP取代现存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而美国等国主张TPP与现存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同等有效,这样便在TPP成员范围内造成了不同的市场准入与关税规定的混乱。并且,TPP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远超过有关国家的承受能力。亚太发展中国家同美国的实力、地位相差悬殊,对美国在TPP谈判过程中提出的美国高标准很难达成共识。美国坚持的劳工保护、环境标准、限制国有企业的条款都是较小的亚太经济体难以满足的。而较大的经济体对于国内敏感部门的开放在谈判中不会轻易让步。⑥参见李洁:《美推TPP困难不少》,《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1月13日。
(7)TPP与中国
TPP对亚太成员开放。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TPP,学者存在分歧。反对加入者认为,面对美国 “来者不善”的战略布局,中国现在一定不能,将来也没有必要加入美国主导的TPP。中国决不能以牺牲经济主权的代价追求自由贸易。如果中国不参加TPP,被国际贸易边缘化的将不是中国,而是TPP自身。⑦参见潘亮:《美国主导下的TPP实质是不平等条约》,《环球财经》2011年第12期。而支持加入派认为中国应尽快成为TPP的入局者,参与未来亚太地区规则制定。支持加入者指出,由于中国货物贸易额世界排名第二,中国谈判筹码必定很重,为了尽快完成谈判,美国刻意在TPP谈判初级阶段避开中国。其意在绕开中国为亚太地区设立新的政治、经济和贸易标准。而一旦达成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中国也就不得不执行,甚至还得放弃中国原来自己的标准,否则中国就不可能参与这些物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国加入TPP的谈判进程,对未来亚太地区的整合,更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⑧参见丁刚:《中国应尽快加入TPP谈判》,《环球时报》2011年11月15日。因此,中国不能等待观望,应尽早加入TPP,越晚加入,获利越少,损失越大。⑨参见刘植荣:《TPP元年:横空出世TPP》,《新金融观察》2012年1月23日。如果中国持积极态度顺利参与TPP建设,一则可从TPP内部破除相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二则可以在巩固现有贸易对象的基础上,开拓南美新兴市场。○10参见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PP)动向及影响》,www.afdc.org.cn/afdc/cn/down_research.asp?id=181然而,TPP有关政府采购、限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确保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高要求的劳工和环保标准等,时下的中国尚难完全达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TPP的规则与中国确定的改革取向是一致的,为中国提供了一次 “以开放促改革”的机遇。中国应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积极稳妥地面对TPP谈判。○11参见刘非:《中国如何应对TPP》,《学习时报》2011年12月19日。
由于中国参加了亚太地区多个自贸区建设,在短期内,TPP将引发一场中美之间,以区域贸易联盟的形式进行的短兵相接。○12参见陈楠:《TPP:一场没有中国的关于中国的谈判》,《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目前TPP大多成员已经与中国缔结或正在谈判FTA,中国应加强与东盟、日本的协调,不断推进取得切实的合作成果,另一方面对TPP持开放态度,择机而行。○13参见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
三、评述与展望
1.研究述评
从研究成果的数目上看,近年来我国对TPP的发展保持了密切关注;从研究的媒介来看,新闻报道、行业追踪与学术分析各占相当比例;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宏观政治性分析几乎覆盖了相关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政治、历史类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仍然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但数据分析、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引入相关研究中,增强了研究的实证性;从研究的目的与层次来看,基本上都是对策性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从研究对象与重点来看,集中于分析美国和日本的战略部署 (特别是争夺亚太一体化发展的主导权)。从研究结果看,下列议题基本已形成初步结论:TPP的基本情况 (TPP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全貌、条款内容、性质等等),争夺主导权的大国动向,亚太区域组织发展态势,中国如何应对TPP的初步对策。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高屋建瓴地把握了宏观国际战略形势全局,对于TPP的背景与全貌赋予了较为清晰的映像,把握了其中一些关键的角色与重要问题。
2.研究存在的不足
(1)具体问题与制度研究的缺失
现有的研究以对策研究为主,多为宏观研究。以政治政策研究为主的研究,虽然能够站在相当的高度高瞻远瞩,看到事物全貌,但是只能是一个粗线条的描画。因为政治外交当中除了必然的发展规律之外尚包含很多外交技巧、偶然事件等影响因素,其本身也是多变的,这些都是难以精确把握的。那么现在的研究很可能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而实际上政策也必须根据时势相机而定。例如,对于中国是否加入TPP问题的不同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答案只能取决于中国的自身利益。然而这个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这个利益的因素包括了中国的行业发展水平、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相容度,以及国际制度的内容与运行机制等。这就对应了国内相关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国内制度如何与国际制度接轨,或者如何使得国际制度符合本国的国家利益这样的一些问题领域。这些具体的问题与制度的研究却在现有研究中严重缺失,只有少量报道性质的数据资料和TPP知识产权条款的介绍,这就使得问题的解决缺少了实际操作的方法路径。喜波澜壮阔之慷慨陈词式描绘困境危机而不屑脚踏实地进行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解决路径的有效探索,是现有研究的一大通病。
(2)法律层面分析的忽视
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分析在现有研究中的严重缺失应该引起注意和进行弥补。笔者所说的法律主要指现有的国际法与国内法相关规则,制度则是个操作的平台和控制的机关。国际法并非是静止和完全的一个法律秩序,国际关系的发展对国际法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与需求,国际法实际上尤其要关注如何构建新的秩序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虽然近年来经济迅速增长,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其国际政治地位尚未达到与其经济发展相称的高度,也就是其权力 (即影响和支配其他国际行为体按照自己意愿行为的能力)①权力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基础概念,是现实主义学派的核心观念。还不足以凭借自身力量直接控制和改变国际制度和规则。对于权力不足的国家,国际法就尤其重要,是其依赖保障自身利益的工具。
但是国际法不是天然的公平的赐予,它得通过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努力构筑一个相对公平有效的法律秩序,与国际政治相比更加稳定和可靠。如果中国静观美国领导建立一个 “高质量的21世纪”的跨太平洋自贸区秩序,那么那个秩序将会限制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不能被动观望,必须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经济竞争力,改革容易受到攻击的国内制度,参与或主导构筑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法以实现对于美国主导的TPP的制约作用,在目前的研究中明显缺失,未能有细致与深入展开。
(3)大国战略研究的偏颇
在研究对象方面,现有研究多以美国、日本战略与政策为焦点,这种抓住大国的策略没有错,因为大国主导着国际秩序的构建,但这还不够全面。因为美国等大国要构建的国际秩序是不符合中国的主要利益的。我们的解决思路之一是要改变、破解这个发展局势。而如何改变如前所述中国单独的力量还达不到目的,那么就要借助其他国际力量。也就是我们得观察这两个国家以外的国家和组织。事实上美国单方面提出的自贸区高标准规则在谈判过程中显然没有被完全接受,经过12轮谈判尘埃未定,争议不断。这个谈判是闭门的,不对外公开的。但是其他国家的学者也要研究对策,分析情况,为本国利益服务。而他们的国家利益与美国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从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资料、国内政策以及学术研究中是可以找到有益的线索去寻找美国国际秩序的软肋,类似他国破解美国招数的制度路径去适应中国的需要。我们需要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国家以及观望的其他亚洲国家。中国与很多亚太国家是有贸易协议的,而且多数同是APEC成员。中国可以升级双边贸易协议,提出对这些国家更有吸引力的多边自贸区制度建议,在了解各相关国家情况的基础上加入TPP谈判,直接影响TPP规则的确立。前提是我们要了解中国的邻居,寻找中国的盟友,如果眼睛只盯住美国的政策、美国学者的研究,我们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这种旁敲侧击也有助于促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被视为制衡TPP的一种手段。①参见李巍:《你有TPP,我有中日韩自贸区》,《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46期。
(4)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补正
所以,我们还需要法律层面的研究,不仅是指现有规则的解读,还有规则与制度的构建。不仅是国际法律与制度的研究,还要研究国内制度、国内制度与国际法的关系,这里是指的具体的制度与问题研究,而不是泛泛的一般理论研究。要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了解美国、日本以外的国际行为体以及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与美、日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制度的建设一定需要理论体系的支持,核心的理念和支撑的原则、理论学说,所以还需要进行根本的理论建设研究。国际公法的原理、国际贸易制度、国际制度理论等都可以作为基础的原料,但是肯定不能只是这些,因为它们不足以解决现实发展出的问题,可以添加的材料包括伦理、制度、利益、价值等,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新的制度。
为了构建有效的国际秩序与制度,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得进一步多元化、精致化,虽然中国引进了经济分析,但相比国外多样与精细的研究方法,还是显得简单粗糙。面对高度复杂的国际问题,单一的政治或经济分析都显得单薄,由政治学与经济学发展而出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可能更具有包容力,但还需要种种其他方法,国际上对法学或是政治等问题采用的方法包括伦理、社会学、人类学、组织学、信息学方法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3.尚待进一步开发或深入的研究空间
在现有基础上,如果要深入研究TPP,需要重视根本的理论建设研究,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对相关制度进行研究,包括国际层面的制度发展,国际法、国内法相关制度建设,各国相关制度比较等。在研究方法上适用多元的跨学科的方法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课题:(1)WTO贸易体系与TPP的关系——规则的互动、体制的协调等;(2)亚太各国国内法与TPP的冲突及其解决;(3)TPP与相关双边、诸边贸易协议的关系协调 (含原产地规则、最惠国待遇规则等);(4)TPP与亚太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协定的关系;(5)TPP的环境标准和劳工保护标准;(6)TPP的投资与竞争规则;(7)TPP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8)TPP的国有企业规则;(9)TPP的政府采购规则;(10)TPP的金融服务规则;(11)经济学在TPP研究中的应用;(12)功能主义学说在TPP发展的应用;(13)TPP与中国相关国内法律制度的改革;(14)中国相关行业应对TPP的困境及其解决;(15)TPP与中国自贸区建设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