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所见“大水”祭祀内涵试诠——由“大水”祭祀到楚国水崇拜的思考
2012-08-15丁妮
丁 妮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是墓主生前因为疾病而进行占卜祭祀等活动的记录。卜筮祭祷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楚国神灵祭祀谱系,大大推进了楚国信仰的研究。通过简文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其中的“太”神是楚人信仰中的至上神,这主要表现在其受享规格上。而另一个神祇“大水”在神灵谱系的排列中地位特殊,并且受享物品与“太”神一致,可见“大水”神也是一个较为尊贵的神祇。这样便产生了如下一个疑问:“大水”到底指代的是什么?为何“大水”祭祀在楚人观念中有独特的意义以至于楚人在祭祀谱系中将“大水”置于与至上神“太”神同等尊贵的地位。由于史料阙如,“大水”神的具体所指已无从考察,因此,笔者从另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楚国“大水”祭祀之下所蕴含的信仰背景——水崇拜,意图揭示楚国水崇拜的独特内涵。
一
在卜筮祭祷简的神灵谱系中,“太”神享有最高的祭祀规格,为了以下行文方便,在此先将卜筮祷祠简中对“太”神祭祀的记录择其要者胪列于下:
望山楚简:
與禱示大,備(左无“人”旁)(佩)玉一環。矦(后)土、司命,各一少環。大水,僃(左无“人”旁)(佩)玉一環;
示大,一牂。句(后)土、司命,各一羖。大水□;
江陵天星观楚简:
與祷太一牲;
赛祷太一牲;
賽祷大水一牲;
网(下从廾)廪享荐太一佩玉环;
享荐大水一佩玉环;溺于大波一牂(“‘大波’即‘大水’。‘溺’字从亻从水从示。从水从亻的字在郭店简中读作弱,包山简中亦有字从伆从水,李读引黄盛璋说作溺。此字或即祭水的专名”)①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
秦家嘴楚简:
秋三月择良日良月,與禱大地主一豕古,与祷太……,缨之吉玉(“‘与祷太’的祭品,包山楚简237号、243号皆作‘一羊膚’,义为一黑羊。望山楚简54号则作‘佩玉一环’。天星观楚简则作‘一牛静’句法与之近似,可参看。”)。
包山楚简:
賽禱示大,備(佩)玉一環;矦(后)土、司命、司禍,各一少環;大水,僃(佩)玉一環;
與禱示大,一羊膚;侯(后)土、司命,各一牂。與禱大水,一牛膚;
與禱示大,一牛膚;侯(后)土、司命,各一牂。與禱大水,一牛膚。
新蔡葛陵楚简:
廌(薦)示大(太)一牛静,缨之以兆玉,祈之;
(舉)禱於示大(太)一牛青囗;
以上几批竹简,除了包山楚简之外,大多皆有脱漏不甚完整,各批竹简所记录“太”神的受享物品有同有异,其受享祭品分别有:備(佩)玉兆卜、備(佩)玉一環、一牲、一牂、一牛静、一牛青、一羊膚、一牛膚(从神祇用牲相关性看,疑当假作羊膚),可以明确看出的是,与其它受享神祇相比,“太”神不仅列于祭祀神祇谱系之首,其所受享物品在众神祇中亦为最高规格,可见它在楚人祭祀神祇谱系中当为众神之首的至上神。
再来看看“大水”的祭祀情况,卜筮祭祷简虽然多有残缺,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对“大水”祭祀的记载,具体记录如下:
望山楚简:
與禱示大,備(左无“人”旁)(佩)玉一環。矦(后)土、司命,各一少環。大水,僃(左无“人”旁)(佩)玉一環;
包山楚简:
賽禱示大,備(佩)玉一環;矦(后)土、司命、司禍,各一少環;大水,僃(佩)玉一環;
與禱示大,一牛膚;侯(后)土、司命,各一牂。與禱大水,一牛膚。
新蔡葛陵楚简:
太,備(佩)玉兆卜…囗夏囗、亯月(賽)禱大水,(佩)玉兆卜;
江陵天星观楚简:
网(下从廾)廪享荐太一佩玉环;
享荐大水一佩玉环。
由以上几条材料来看,“大水”与“太”神的受享物品一致,分别有備(佩)玉一環、一牛膚、玉兆卜,与其它神祇受享物品比较,也明显为最高规格,并且当整套神祇受享物品发生变化时,这两个神祇受享物品相应的调整也是一致的,而且以包山楚简为例,简文中仅“太”、“大水”有特祀之例,即以先祖配祀。这些现象似乎可以表明,在楚人所祭祀的诸神中,“大水”地位崇高,甚至可与“太”神相匹敌。
二
对于“大水”的具体所指,学者多有争议。总体看来,学术界的看法有自然界中的水和天上的星名或者“天水”两类。
在《尚书》、《诗经》、《山海经》等先秦典籍中便已有“大水”的记载,主要有两类含义:首先是洪水之义,如:《春秋·桓公元年》:“秋,大水。”《谷梁传》解释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①《谷梁传·桓公元年》。此外,《山海经》中亦多次出现“大水”字样,并常与“大旱”对用,可见其明显表示为水灾之义,如《山海经·西山经》所云:“有鸟焉,其状如乌,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有鸟焉,其状如氐鸟,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②《山海经·西山经》。其次还有用“大水”来指代大江大河。如《尚书·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③《尚书·微子》。《释名·释水》:“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④《释名·释水》。《韩非子·内储说上》云:“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⑤《韩非子·内储说上》。
而先秦典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大水”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也就是飞马座的α、β两颗星,它是卫国的分野。《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楚国地处南方,分野称“翼轸”,与“大水”无关,所以楚国人祭祀的“大水”似非星名。
再者,从祭祀神灵的分类来看,《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注云:“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⑥《周礼·春官·大宗伯》。《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可见彼时古人有将祭祀鬼神分为天神、地祇及人鬼三类的传统。杨华先生也曾就此做过相关研究认为:“楚地卜筮祭祷简一般为战国中后期的产物,它们所反映的楚人神灵崇拜已经显露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系统,但恐怕尚未完全确定,正处在逐渐确定的过程之中。”在三大系统的逐渐形成过程之时,楚简中对祭祀神灵的分类为“上下内外鬼神”,主要显示于新蔡葛陵楚简中。陈伟先生认为:“‘上’指天,‘下’指地,‘内外’当就有无血缘关系而言。如果这一分析大致不误,楚人观念中的鬼神范畴当与《周礼》所载略同。”①陈伟:《楚人祷祠记录中的人鬼系统及相关问题》,“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06年。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三大系统的划分还是“上下内外鬼神”的划分,认为楚人也将祭祀神灵分为天神、地祇及人鬼大致是可行的。因此,本文认同陈伟先生“大水”应为地祇的观点,即“大水”的祭祀基于自然界中的水。
三
由于史料阙如,“大水”的具体所指目前难以考证,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水”享有最高的祭祀规格,当与楚人的水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最开始的水崇拜并不是直接树立一个高高在上抽象的水神,而是认为水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实质来源于当地人对于水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认识,即其对水产生的观念都是根源于水对他们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说到:“对原始人来说,纯物理(按我们给这个词所附于的那种意义而言)的现象是没有的。流着的水、吹着的风、下着的雨、任何自然象、声音、颜色,从来就不像被我们感知的那样被他们感知着,也就是不被感知成与其他在前在后的运动处于一定关系中的或多或少复杂的运动……然而在原始人那里,这个知觉的产物立刻会被一些复杂的意识形态包裹着……应当考虑到通过集体表象给他们的每一知觉带进去的那个因素。不管在他们的意识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客体,它必定包含着一些与它分不开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这个或那个客体时,他是从来不把这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的。”
虽然布留尔这段言辞带有强烈的“万物有灵论”色彩,其某些论断有待论证,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与之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物的同时,应当带有一种特殊的认识,即自然物崇拜的实质内涵,而这种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的。
总的看来,水崇拜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乞求适量的雨水,促使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以获得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其二与先民的认识有关,原始人会有水生万物的观念。
在先秦文献中,中原地区祭祀的水主要是指黄河。在殷人那里,黄河被称为“高祖河”,殷人向黄河祈雨、求年。可见此时对于黄河的祭祀是与其农业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再者,从大禹治水所反映的水涝灾害到殷墟祈雨的卜辞以及《左传·昭公元年》所记载的“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之”②《左传·昭公元年》。可以看出,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更多地关注水是否会造成涝灾及旱灾,这是与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以及定居生活紧密相关的。“河伯娶妇”便是在这种心态之下产生的习俗。
而楚国对于水的观念与中原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原地区对水的观念多与其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楚国则是表现出单纯的浓重的尚水情怀。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楚,泽国也。”楚地多水,战国时期,“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③《史记·春申君列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80年。。可见其时南阳盆地,亦即古楚地区域尚多“广川大水”,江汉平原更是川泽纵横,湖泊河池,星罗棋布。楚简里祭祀的河流便有江、汉、睢、漳、淮,屈原在《九歌》中祭祀水神的就有三篇,而且多为赞美之辞。而更多的时候,楚人将对水的态度融入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如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人物漆奁上,楚国舞人的特点是袖长与体弯,舞态可谓“偃蹇”与“连蜷”。《楚辞》、《淮南子》、《西京杂记》中所载楚舞场面,也让人觉得水波荡漾是楚国舞蹈的表现形态,即便是舞曲如《涉江》、《采菱》、《扬荷》等也流露出浓郁的水乡韵味。水也同样是楚文学的主题,楚文学的汪洋恣肆,奔放无羁正与楚人性情相和,与楚水秉性相通。
此外,楚地的生产方式不同于中原地区稳定的耕种农业。典籍里关于楚国历史的记载,如《通志·氏族略二》:“楚氏,芈姓。……楚之先出颛帝高阳氏……苗裔曰鬻熊,为(周)文王师。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楚)文王立始都郢,改号楚。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④《左传·宣公十二年》。《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褴褛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⑤《史记·楚世家》。[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1980年。可以发现,这些史料皆表明了楚先人直至西周之时才开始对楚地进行开发,当时楚地处处为“草莽”与“山林”,考察其国号“荆”、“楚”二字,《说文》:“荆,楚。木也。从艸,刑声。”“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甲文、金文从足。古文足、疋同字。)可见两者皆有林木之义。再从字形上来看,“荆”字古文如同以刀斩木之情形,而“楚”字古文则似以足踏入丛中之状,这些正可与楚先人开发楚地的历史相印证,说明当时楚地是遍布荆棘、草木丛生的未开发状态。因此,当时的楚人不可能如同中原,已经开展了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应该还处于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的阶段。
与楚地有着密切关系的先秦道家著作里更是充满了浓重的尚水意味。《老子》全篇以“道”为主题,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后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阐述其宇宙论。具体地从《老子》篇文来看,虽然所阐述的是抽象的“道”,但是篇中常假途于现实中的水,以之喻道。如《老子》第八章有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4页。
在高度赞扬“水”的特质之时,亦指出“水”最接近于“道”,因为它不与万物争高下,甘心居处在“众人之所恶”的低下之处,以此来体现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再者如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②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老子认为江海“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之”,而圣人正是具有这般谦下是品德,方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除此之外,在《庄子》、《淮南子》中,皆有与水相关的论述,亦表现出尚水的观念,大多为《老子》尚水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故本文在此亦不列举。而“基本上是以道法思想为核心的综合体,交汇儒、名、兵、医、农、阴阳各家的思想要素”的《管子·水地》篇,则更为明确地提出水为万物之源的看法。(因其年代及属性尚有争议,所以暂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这些道家著作皆以水作为其哲学概念的“本喻”,而它们选择水这种自然物质作为“本喻”、并且尊崇水大概是楚地尚水观念的一种体现。
那么,楚人对于水的崇拜究竟有着什么独特的内涵?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代《楚帛书》给予了我们较多的启示。《楚帛书》篇文的主题为“四时”的创生过程,描绘了上古之时“混沌”的状态,而“混沌”状态的表现为大水的漫漶,就是在这种大水泛滥的背景之下,创世主“包戏”与“女填”产下四子,创生了“四时”,开创了新的局面。有学者便曾通过史籍与中外神话传说指出:“混沌最明显的特征即为混沌大水。”即认为“混沌”的主要特征当为大水漫漶状态,并且就此内容提出“水化宇宙神话思维”,即“以水作为生化天地万有的宇宙生成思维”、“混沌大水传世神话”等命题,认为《楚帛书》八行帛文所体现的是“天地生成之前为混沌与水的状态”(其中水的状态亦包括水汽),而“混沌”的大水漫漶的状态与万物之生成有着一定的关联。③陈忠信:《试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指水化宇宙神话思维——混沌创世神话视野之分析》,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2006/chenzhongxin001.htm。
在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及典籍中,至今仍然能普遍地发现与《楚帛书》八行帛文内容相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都体现了水与万物创生以及由此演变出来的与人类繁殖生衍密切相关的观念。如彝族的《勒俄特衣》:“混沌演出水是一,浑水满盈盈是二,水色变金黄是三。”④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7页,引自朱桂元等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中央民族学院印行),第96页。云南乌蒙山彝族的彝文典籍《六祖史诗》载:“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再如哈尼族创世神话说:“相传,远古时代,世间只有一团混沌的雾,这团雾无声无息地翻腾了不知多少年代,才变成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从当中生出一条看不清首尾的大鱼。大鱼见世间上无天,下无地,空荡荡,冷清清,便把右鳍往上甩,变成天;把左鳍往下甩,变成地;把身子一摆,从脊背里送出来七对神和一对人。世间这才有了天和地,有了神和人。”此外,“云南永宁纳西族有喝水、洗浴的乞子习俗。久婚不育的妇女,须由巫师、丈夫和伴娘陪同,来到有水的山洞。先是巫师施行巫术,然后乞子妇和伴娘跳入洞中水池洗澡。浴毕,乞子妇还要来到一种叫做‘久木鲁’的石头旁喝水。……据说,经过如此洗浴、饮水后的妇女,就能怀孕生育。洗浴、饮水,象征着把水的生殖力量传到妇女身上或注入她的体内,使其受孕、生育,犹如以水浇灌植物,促其生长、结实一样。”①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第51页所引严汝娴、宋兆麟编:《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6页。
以上所引各民族保留的创世神话虽然间有差异,但是内容与《楚帛书》记载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在混沌的大水或水气中,创世主开始创生万物,皆体现了万物初生之时大水充盈的“混沌”状态,表达出了水与万物创生有密切联系的观念。因此,笔者以为,这种观念即为楚人水崇拜的实质内涵,而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他们对水的态度是无比敬仰,再加之长久地生活在广阔的水域之中,生活与水息息相关,楚人对于水格外尊崇,所以便不难理解在楚人的神祇祭祀谱系里,“大水”与至上神——“太”神同尊,受享物品规格一致的现象了。
[1] 晏昌贵.秦家嘴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
[2]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杨华.楚简中的“上下”与“内外”——兼论楚人祭礼中的神灵分类问题[M]//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4] (英)罗伯特·雷纳夫·马雷特.人类学[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5] (英)罗伯特·雷纳夫·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M].张颖凡,汪宁红,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6]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3-35.
[7] 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8] 刘宝昌.试探水成为楚舞主题的原因[J].中华文化论坛,1999(1).
[9] 赵宗正,王德敏.管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3.
[10] (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瑞: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92-193.
[12] 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13] 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 陈斯鹏.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J].文史哲,2006(6).
[15] 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19,36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