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2012-08-15孟毅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刘少奇道德修养共产党员

孟毅辉,王 军

(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2.中共岳麓区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和认知方式。“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的中国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刘少奇作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1]他在长期从事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也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青少年时期的刘少奇与传统文化

研究者们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的斗争环境的需要,也是刘少奇在革命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实践动力。这个“动力”开始于刘少奇的青少年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2]因为“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初岁月,也是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成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起点。”[3]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8岁开始读书,先后在家乡的月塘湾、罗家塘、洪家大屋、南塘湾和西冲山等地读了7年私塾,后又在县城玉潭小学读了3年新学,在家乡一共度过了18个春秋,而“这18个春秋对刘少奇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从《三字经》启蒙,熟读儒家经典,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时代熟读儒家经典的经历,使刘少奇从小就注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5]青少年时期的刘少奇,就已经精读了“许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传奇,如《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唐诗三百首》、《水浒》、《西游记》、《了凡纲鉴》、《资治通鉴纲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4]而且,“刘少奇读书的时候很专心,喜欢默不作声地记诵。边读边加标点,遇到重要地方还加批语。读后便独自认真地思索,决不囫囵吞枣,浅尝轨止。”使之“不仅烂熟于心,而且能融汇贯通。”当时,“炭子冲的人见刘少奇沉静好学,嗜书如命,博闻强记,便赞誉他为‘刘九书柜’。”[3]

肖自立指出:我们应当区分传统文化与青年刘少奇世界观和人生观转变的历史过程和原则区别。“在青少年时期,传统文化是他学习和信奉的对象,是他为人处世的内在支配力。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五四’运动后期,他逐渐走上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道路。与此同时,他开始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评判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本身从正反两方面起过推动作用。”[2]一是在刘少奇成长的道路上,地域文化环境和传统首先给予他重要影响;二是从1913年到“五四”运动前夕,是刘少奇在国内接受学校教育时期。他开始较多地接触西学,也继续吸取古典文化;三是“五四”运动前后,是他思想上发生剧变的时期。全新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于是具有更大的震撼,同时又使他更进一步地背叛传统。应该看到,在蜕去因袭的思想重负时,刘少奇并不像个别早期社会主义者和20年代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样试图和过去彻底决裂;四是从热衷和信奉传统文化到接受和信仰共产主义,其中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统变了,以致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重新加以审视。一方面,刘少奇着重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刘少奇也在批判的基础上,肯定传统文化存在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坚持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刘少奇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后,终其一生便坚定不移。在这个基本态度的引导下,他凭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大胆地充分地利用传统文化,为现实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服务。”[2]

杨松菊也指出:刘少奇在玉潭学校读书之时,就提出了对传统文化“区别对待”的初步认识,认为它们关于为学、立志和做人方面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砥砺年轻人进步的借鉴;它们关于“民为贵”“为政以德”等方面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当政者的一面镜子。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他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综其一生而言,刘少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五大表现: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克己”“内省”“修身治国”的道德修养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他本人的道德修养中。”[1]

二、刘少奇的理论贡献与传统文化

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具有两个相互统一的历史层次: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相结合。如果说前者是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需要,那么,后者则是有效地开展党的建设和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之关系的需要。刘少奇杰出的历史贡献主要是在后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相结合,由此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党性修养理论。“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具体化了,他使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有了中国的特色和内容,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这样,就很容易使普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共产党员所接受,因而,这种理论就能很好地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践,很好地为党的建设服务,”[6]党性修养是党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主体的必需。

(一)刘少奇建党思想与传统文化

刘少奇的建党思想“作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组成部分,是诞生在中国土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必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6]以取得斗争实践的效果。正如牛安生在文章中所说:“刘少奇的建党思想尤其是思想建党的理论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们认为,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这种理论把握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而在把握这种规律时,他一方面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则是把握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文化心理,使这种理论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印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刘少奇的思想建党理论的一大特色。”[6]

谭献民在其《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一书中,比较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了刘少奇建党思想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九个方面:(1)共产主义理想对儒家的“大同”思想的批判继承。(2)党的群众路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3)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对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改造发扬。(4)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对儒家道德主体修养思想的继承发扬。(5)党的组织原则对中国秘密社会组织观念的批判改造。(6)党内斗争理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批评扬弃。(7)理论联系实际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发扬。(8)密切联系群众对儒学仁政德治思想的发扬光大。(9)批评自我批评对儒家反求诸己思想的批判继承。作者指出:刘少奇建党思想之所以能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作出杰出的理论贡献,成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于“刘少奇能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各个方面,探索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相结合的规律和成果。”作者还批驳了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而刘少奇则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的关健人物”的误论:其一,“刘少奇建党思想对民族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的继承发扬,都是在分清根本对立和原则区别基础之上的继承发扬,企图抹杀或是故意混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的。”[4]其二,刘少奇强调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是什么“将马克思主义由‘知识真理’变为‘道德理想’的唯心主义”,恰好是遵循由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唯物主义。非其如此,党就无法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而率领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7]

张金荣认为,刘少奇“在关于共产党人的修养、共产党人的品质和共产党人的作风等方面,批判地吸收和发展了儒家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8]尹玉阳指出:当前信仰危机,发财享受心态;盲目攀比,失衡补偿心态;劳苦功高,不能白苦心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态;权高位重,存在侥幸心态等问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具体的挑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把传统文化的科学合理因素引入党建。”例如,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于今天而言,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改进党的作风的意义上讲,‘慎独’,实质上就是指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免疫力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要加强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关键在于自觉地做到廉洁自律。”[9]王志君提出,将“‘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的结合,探索人格和党性相统一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新时期党员修养的途径,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两者的关系,”[10]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传统文化的新课题。

曾九江考察了刘少奇民本思想和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后指出:他是一位始终忧民爱民的共产党人,从领导白区工作时期制定斗争策略,到“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一生敢冒风险,一心为民解忧,凸显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形成了以“亲民、爱民、为民、富民”为主线的丰富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各个方面。其中,亲民、爱民是其民本思想的基点;为民是其民本思想的核心;富民是其民本思想的目的,实现其“亲民爱民要有感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亲民爱民是为民的前提和基础;为民要有真行动,为民是富民的动力。富民要有真本领,富民是亲民、为民的归宿”。[11]

(二)刘少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

刘少奇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之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形成并发展于封建社会,势必含有封建因素,如小生产平均思想、片面重义轻利、官僚衙门作风,以及徇私枉法、拉党结帮等现象”。[5]刘少奇“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1]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运用“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代表着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内核的修养。而传统的修养理论是唯心主义的,是服务于剥削阶级或者个人的独善其身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12]刘少奇曾明确提出:“我们既不能是笼统地一概反对,也不是笼统地一概接受,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其优良的和适用的东西,否定其错误的和不适用的东西。”[2]

贾晓慧、李海民指出:刘少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尽管“其基本精神,某些形式则是相同的,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不论是从修养的指导思想,修养的目的,还是从实现的途径、手段方面都异于中国的传统文化。”[13]他使“传统的修养理论从那种个人孤独、狭窄、消极神秘的状态,变为开放、恢宏、生机勃勃、负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可直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我们如何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13]具体说来:一是批判了剥削阶级唯心主义道德观的虚伪性,阐明了共产主义道德观的阶级性;二是批判了旧道德修养的目的论,阐明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目的所在;三是彻底地摒弃了儒家自我修养中的唯心主义,而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修养中,使共产党员的修养真正成为了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四是严肃地批判了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理论和实际的脱离,表明了共产党员言行一致的修养态度。[14]

王兴国也指出“刘少奇对儒家思想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对于其中有益于人民的文化遗产和合理因素,毫不犹豫地加以继承和吸收,而对于其中的糟粕或错误因素,则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反对,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批判了儒家的唯心主义修养方法;二是揭示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修养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本质;三是批判了儒家的某些错误观点和态度。这种批判和改造,“在当前不仅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且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15]杨松菊认为,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思想;二是批判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思想;三是批判轻商思想,重视商品经济。[1]

唐凯麟、陈睿瑜指出,刘少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建立了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就传统的道德修养与刘少奇讲党性修养的关系而言:(1)传统的修己主要是个人德性的培养,而刘少奇讲的修养则是共产党员作为改造世界的担当者,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具备的革命素质,强调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与反革命的斗争中改造自己,培养自己的革命品质和能力。(2)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一直将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修养的目的,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把实现大同社会当作是社会完善的理想。刘少奇继承和改造了传统伦理道德修养理论,把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提升为实现共产主义,反映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古代道德修养理论追求社会完善的优良传统。“这一理论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党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对传统伦理学说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超越与创新,成为了我国共产主义道德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修养的指南。”[16]

(三)刘少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层次。它以一系列的独有的伦理原则、方法和途径来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可以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从历史辩证法上看,它既有符合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之规律的一面,也有违背上述伦理规律的一面。君子修养之道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契合的。所谓“契合”,即是说去掉其唯心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后,儒家修养学说可以成为共产党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参考资料。因为它在中国符合人民群众认识和认同自己利益代表的客观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以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作为思想参考资料,而具体地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如何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问题,它“是我们党的建设史上的光辉文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代表。”[1]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一个光辉典范。”[14]

正如阎颖所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2]张存生认为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指明了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三是要勤于反省,特别要严守“慎独”;四是要有轻“名利”的超脱胸怀;五是要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追求。[18]

李海民则认为,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认识,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之给予了批判性的继承,使之成为共产党修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14]具体体现在:其一,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认识,阐明了共产党员要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严格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其二,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后天修养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基本思想,肯定了人的可塑性,阐明了共产党员应该通过参加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修养水平的基本观点;其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闪光的、有益的思想精华作了肯定和继承,对中国传统的美德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使之成为构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材料之一。

黄钊指出,“这部著作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除了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外,还由于它吸取借鉴了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深刻阐明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内容、修养的目标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光辉哲理,高度体现了时代精神;又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给人以极大的感召力。”[17]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思想参考资料的作用?阎颖指出,“传统的修养理论对共产主义的修养理论来说,只有作为材料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它不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主要理论来源。”[12]但由于通过它能以大家熟悉的内容说明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修养理论,且能以民族的语言和风格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来源。”[12]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儒家传统的修养理论,也就难以产生共产党人的修养理论。唐晓清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以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因素中,对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为共产党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刘少奇非常强调“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应该是涵盖人类一切进步的、高尚的美德,其中也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

黄钊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例指出:“全书四万八千字,在这并不算长的文字中,多次引用儒家有关修身的思想资料来充实或深化与党员修养相关的许多重要论述。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对儒家思想资料的引用,非常娴熟,总是恰到好处,收到了出神入化的奇特功效。”作者重点举了六个例子:(1)引用孔子关于修身体验的重要论述来说明世上没有天生的“圣人”。(2)引用孟子关于承担历史大任的人,都要经受磨炼的重要论述。(3)引用曾子和《诗经》中的与修身有关的重要论述。(4)运用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激励共产党员积极向上,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5)运用古代儒家“慎独”的思想,启迪共产党员们自觉遵守党纪和社会规范。(6)运用古代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来激励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17]

张金荣通过具体论证共产党人修养论对儒家修养论的继承、共产党人品质论对儒家人生观的继承、共产党人作风论对儒家方法论的继承后指出:“刘少奇吸收儒家的修养论创立了共产党人的修养理论,吸收儒家的人生观,塑造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吸收儒家的方法论,形成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8]

王兴国则论证了儒家文化在刘少奇的修养观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刘少奇的修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典范”。(1)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刘少奇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修养的必要性、标准和具体要求等方面。“他用孔子、孟子、曾子等人的论述,说明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过程。”(2)在《论党内斗争》一文中,刘少奇强调处理党内矛盾要从实际出发,重调查研究;在处理党内非原则性分歧时,要善于妥协和让步;进行党内斗争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党内批评要有分寸等,充分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15]

郭太风从传统美德、党性修养、个人修养、纠正党风、批判封建思想等四个方面阐释刘少奇之所以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原因:(1)传统美德与党性修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革命的需要。(2)刘少奇的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的基础。(3)发扬正气,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需要。(4)批判封建主义与弘扬传统美德是历史的辩证法。特别是刘少奇本人的身体力行,在各方而表现出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成为党性修养的典范,“这同他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底和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他十分注意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提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5]

(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世纪伟人。周兴旺认为,“刘少奇是马克思理论科学发展史上的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献出生命,这是怎样的大智大勇!对人民无限真诚,是所谓忠;为真理不惜牺牲,是所谓勇;驭己甚严而对人甚宽,是所谓仁;大事小事均不糊涂,是所谓智。忠勇仁智俱备,文治武功齐全”[20]刘少奇何以具有如此魅力?

周亚平研究了湖湘文化对刘少奇领袖风范形成的影响。认为刘少奇的“为民勤政、宽人律己、无畏明强、求是务实、卓识胆略、艰苦廉俭、平实谦虚、气节风度。”来源于“湖南人永远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舍取,或者将这两种相反的特质有机地结介在起。尤其是湖南人中的尖子,可以把霸蛮与灵泛结合得天衣无缝。当他们在很霸蛮地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只在想着权变和计策;当他们用迂回的办法来到达目标时,骨子里却充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刘少奇是个志大才强,刚勇善谋的湖南人,更懂得霸蛮与灵泛之间的互补关系。”[21]金冲及研究了近代湖湘文化名人对刘少奇的影响后指出:少年时期“刘少奇读过的书籍报刊又多又杂。他从中看到了个广阔缤纷的世界,不但认识了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风云人物,还知道了外国的……著名人士。其中,谭嗣同这位湖南同乡献身革新的悲壮事迹,使刘少奇激动不已。”[22]

刘伯兰、刘华明则研究了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指出,“刘少奇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的韬略思想与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船山的战争战略指导艺术有明显的学脉相承之处。”具体体现在:(1)刘少奇的“向东发展,向西防御”,避实击虚的军事思想与王船山“攻瑕破坚”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2)刘少奇的这种发动民众抗战的思想与王船山的全民战争思想有明显的相似之处。(3)刘少奇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与王船山的不以败为忧,不以走为耻,不以旦此夕彼为疑的“无所不走”、“进必有所获,退以全其军”的游击战术是相同的。(4)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王船山所论述的历代农民起义失败的“流寇主义”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5)王船山关于军队纪律与政权建设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以批判性继承。[2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研究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也应看到目前这一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具体说来:一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过窄,比较集中和侧重于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建思想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而对他的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乃至社会建设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几乎没有展开。而且,即使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对他在有关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干部制度改革等方面批评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观点无所涉及。二是大多数文章的思想观点及材料运用雷同过多,即皆是“先批判改造”后“继承发扬”的过于抽象的思路。具体论述批判改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批判改造的清晰度如何?继承发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继承发扬的彻底度如何的文章并不多见,有分量和影响力的文章并不多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刘少奇与传统文化之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三是刘少奇“敢为人先”、“敢于负责”、“敢讲真话”的政治品格和个性风格与湖湘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未有研究文章问世。四是应当肯定如同毛泽东一样,刘少奇也有受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的一面。这并不影响两位伟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地位和作用。恰好相反,展开这个层次的研究更能辨证地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多么重要和多么艰难。因此,随着《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等一系列刘少奇研究的原始资料和众多回忆和研究资料的相继出版和问世,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展开。

当然,广泛和深入是有机的统一。就广泛而言,可以进一步研究刘少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族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教育子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就深入而言,刘少奇对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之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什么?刘少奇的党建思想、特别是党性修养理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何在?同时,还非常需要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刘少奇与毛泽东志同道合之时、以及产生意见分歧之时,与两位伟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何关系?另外,刘少奇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时,是否都是积极的?如果有消极的体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如有研究者指出:“应当说,儒家《四书》、《五经》的文化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后来,尽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他的建党理论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6]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烙印”?等等。从刘少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实事求是地研究上述问题,不仅是中共党史研究深入展开的必要,也是批驳所谓“马克思主义儒家化”、或是要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指导思想等错误的观点的需要,还是应对当前某些“学者”缺乏责任感,一味猎奇求名、任意歪曲丑化历史等对刘少奇研究的严峻挑战的需要。我们渴望同仁将此研究推向新的深入,迈上新的台阶。

[1]杨松菊.论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湘潭大学,2004.

[2]肖自力.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3]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郭太风.学习刘少奇关于党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6]牛安生等.刘少奇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7]谭献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转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8]张金荣.刘少奇党建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9]尹玉阳."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王志君."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J].理论探讨,2001,(1).

[11]曾九江.论刘少奇的民本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4.

[12]阎颖.《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7,(1).

[13]贾晓慧.中国传统文化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1).

[14]李海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社科纵横,1999,(4).

[15]王兴国.刘少奇的修养观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16]唐凯麟,陈睿瑜.试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J].伦理学研究,2008,(6).

[17]黄钊.借鉴儒家优秀成果的典范——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J].理论月刊,2001,(4).

[18]张存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理论学刊,2006,(8).

[19]唐晓清.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传统美德的继承[J].理论界,1998,(6).

[20]周兴旺.湖南人凭什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1]周亚平.刘少奇领袖风范的形成与湖湘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2]金冲及.刘少奇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3]刘伯兰,刘华明.湖湘文化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猜你喜欢

刘少奇道德修养共产党员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共产党员,上
共产党员,上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