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万全右卫庙学与书院

2012-08-15陈建萍

关键词:大成殿万全文庙

陈建萍

(张家口教育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北 张家口075000)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至明清2 000多年,学界将孔子奉为“至圣先师”,规定建学必先盖孔庙。据《崇仁县孔子庙碑》记,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定孔子为先圣,庙而兖冕南面,每岁春秋祀焉,由是庙学之礼益备,凡有学者必有庙,示其尊也”[1],庙与学合二为一。这种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被称为庙学,也称文庙。

由唐代出现的庙学,至宋代逐渐增多,并成为定制。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诏天下皆立学,于是“凡郡邑无不有学,学无不有大成殿”[1]。元明清时期,庙学的普及程度,超越唐宋,全国的官学,均以庙学作为其普遍的学制形态。

一、万全右卫的庙学

明建国之初,在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在防区卫所设立卫学。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诏天下“通祀孔子”;五月,南京新建国子监孔子庙完成,帝“亲诣释奠”,并颁“释奠仪注於府州县学”。而万全右卫因为“僻处边方”,所以“文教未隆”,右卫“咫尺神京,近光观化”,庙学的设立对地方“正人心、醇风俗、兴人才”,开启地方教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右卫庙学设立的时间

明朝建立之初,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2]。对于卫学的设置,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首立了辽东诸卫学,并谕礼部:“武臣子弟久居边境,鲜闻礼教,恐渐移其性。今使之诵诗书,习礼仪,非但造就其才,他日亦可资用”[2]。(就卫学设置的初衷来说,其招收生员主要是卫所中的“武臣子弟”,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亦有官生、民生、文职官吏子弟、商人子弟等)此后各卫次第建学,成为明代府州县儒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万全右卫置,与左卫同城,设在元代的宣平县,属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所到山西蔚州。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徙治所到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永乐二年徙治德胜堡(德胜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朝廷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所,添设成立了万全都司。万全右卫也就随之改属万全都司。

万全右卫设立之初,并未设学,“前此未有学校,俊髦多出身于他乡。几经奏设,未遂也”①。据明代胡载道的《儒学教职题名碑记》记载,“学则寄诸左卫”②。

万全右卫学初成的时间当在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德三年,耆老张清等轻财重义,励志建学,历奏至正德五年,始蒙恩俞允”①,“建学于城之右所”③。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卫为县,而学始为县学焉”③。

(二)庙学的经费来源

明正德五年,万全右卫学设立之初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捐以为学”。“维时,守备晏君经知重风化之源,不吝所司地,捐以为学。诸士子又不欲费官钱,共捐助以千记。属千户赵忠董之前建大成殿三楹、戟门三楹、东西两庑、明伦堂、斋庑”①,不过随后由于费出无继,将成而未完。几年后,“教授博兴李君聪募资,肖孔子,四配十哲像及两庑木主”①。又几年后,雨剥风凌,再次颓废。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夏,“教授李韶、训导左辅偕诸生郭昺等躬诣巡抚周公金、巡按杜公民表、观察王公讴,以倾圮状告”①。这次上奏得到杜民表的同意,拨公款银70两、赃罚银170余两购买木材、砖、粘土等,“杜公首允,发官银七十两、赃罚银一百七十余两,以充材木、砖、埴之用”①。而其他瓴甓、灰、石檄等由本卫掌印指挥朱镛措备。嘉靖五年七月开始动工重修,第二年八月竣工。“庙貌辉煌,戟门高伉,两庑周垣,丹艧塗墍,咸饬备焉”①。

之后,嘉靖、天启间再次修缮,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司饷大夫张聚垣到此,看到学宫低矮狭窄,于是“购材辟地营缮之。历二载,规制乃备”③。这次修缮、修建当为政府出资。康熙五十九年,绅士李时正等刚修缮完毕,六月就发生了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旧制新规荡然澌尽”③。随后商议重修,“先后捐资千金,凡历九稔”③,一直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才再次竣工。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对文庙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进行重修,东西两庑部分重修,部分重建,戟门以外皆重建。这次重修的经费来源是由726名缙绅、贤士、大夫等捐赠所得,共计4 500缗多。“稽其所费,不下四千五百缗有奇。于是详其乐输之人,得七百二十有六”④。

从万全文庙的多次修缮、修建情况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以地方绅士捐赠为主,辅以政府拨款。

(三)庙学的规制

地方庙学创建于唐代,经过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到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庙学的基本形制是:大成殿居中,殿前左右设东西两庑,前有月台,殿南为大成门(也称为戟门),再前为棂星门和万仞宫墙照壁,泮池位于棂星门内外,崇圣祠位于大成殿的北或东北侧。只有具备以上建筑,才能算是形制完备。除了以上建筑,庙学中还有乡贤名宦祠、忠义孝悌祠、更衣所、牺牲所、祭器库等。这些建筑群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置。

万全右卫庙学形制完备,大成殿(先师庙)3间居中,殿内正中供“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两旁有四配十哲(后增至十二哲)像,它是文庙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儒学精神的物质表现。“大成”之名出自《孟子·万章下》中“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认为孔子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古代圣贤,达到了集古代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徽宗为孔庙的正殿颁额为“大成殿”;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世宗改额名为“先师庙”;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额为“大成殿”,并一直延续至今。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匾额并命各地制匾挂于大成殿中,此后清朝每个皇帝都为孔庙题匾。右卫学钦颁的匾额有“万世师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写;“生民未有”,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写;“与天地参”,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写;“圣集大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写;“圣协时中”,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写;“德齐帱载”,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写;“圣神天纵”,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写;“斯文在兹”,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写;“中和位育”,宣统三年写。

两庑位于大成殿东西两侧,东庑8间,西庑8间。两庑是供奉配享孔庙的先贤先儒的地方,内供有先贤77人(后增至79人)、先儒51人(后增至71人)。

戟门也叫大成门、仪门,3间,位于大成殿南。

泮池,也叫半月池,位于戟门之南,是地方官学的代表,是儒家“孔泽流长”的象征。泮池上有泮桥一座。

棂星门,位于泮池之南,它是孔庙制度中必备的建筑,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有表彰孔子事迹和昭示孔子地位的作用。棂星也称灵星,古代尊称主管农事的神灵后稷为灵星。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规定,凡祭天必先祭灵星,以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俗。北宋时棂星门又移用于孔庙,意思是要以尊天的规格尊孔,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位于棂星门前东西两侧,既起到了颂扬孔子功绩的作用,又起到了界定空间的作用。

照壁,是设立在棂星门外的一堵墙壁,它和棂星门外的东西两侧牌坊组成了文庙前具有强烈领域感的小广场,增加了文庙的标识性。

下马碑,是文庙前立的警示牌,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诏令各地文庙,“命所在过孔门者皆下马”。

崇圣祠,3间,在大成殿东侧,是供奉祭祀孔子上五代的祠堂。内供肇、裕、诒、昌、启5圣主,东西配位先贤5人,东西从祀先儒5人。崇圣祠一般位于大成殿北,位于大成殿东北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崇圣祠是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诏令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的,因当时一些地方文庙大成殿后建有敬一亭或尊经阁等建筑,故按照左为上的原则,将崇圣祠建于大成殿东北侧。而万全右卫的崇圣祠之所以建于大成殿的东北侧,则是因为大成殿后有学宫建筑,属于前庙后学形制。

名宦祠,3间,位于棂星门东南,供奉在当地做官期间做出杰出贡献的政府官员。

乡贤祠,3间,位于棂星门西南,主要供奉当地的名人贤士。

大成殿北部为卫学的学宫,明伦堂5间居中,前部左右设东斋房5间和西斋房5间。明伦堂北部为文昌祠,以行文运。另有敬一亭3间,住署及书房。

明伦堂,是讲习经典和教育学生明白人伦之道的礼堂,它是学宫中最重要的建筑,有了书院以后,此处改为招待贵宾的地方。

东西斋房,是学生自修的学斋。

敬一亭,是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诏令地方文庙兴建敬一亭,将明世宗御制的《敬一箴》、范浚的《心箴》和程颐的《视听言动四箴》刻于碑上,立于亭中,作为天下士人的规诫和座右铭,此后府、县学中都建有敬一亭。而清代创建的文庙均不设敬一亭,那些明代设敬一亭的府、县学纷纷将其拆除或改建他用。

万全右卫庙学规制为前庙后学,以文庙为主,学宫规模较小。其原因可能是早期卫学的招收学生名额较少,且这种布局占地少,建筑规模小,一般在西北、西南地区较常见。

文庙祭祀,清规定年祭银40两,祭祀必须隆重举行,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届时,生童持五色旗到文庙,祭者先3日斋戒。祭时,知县带领地方官员、当地耆老、生童,在司仪的指挥下,穿礼服行三跪九叩首礼,献三牲太牢少牢,食物果品等,进行中有乐队奏钦定乐谱乐章,读钦定祭文。进入民国,改行鞠躬礼。民国十八年,改为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祭孔,只开孔子事迹演讲会。

万全右卫文庙,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式设教职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撤销县学,共存在了402年。据道光版《万全县志·秩官志》教职条和民国版《万全县志·职官》教谕条记载:从开始派来的教授刘贯到宣统元年来任的教谕邸占魁,期间来任教职的教授、训导、教谕,不完全统计有79人。清代来任教职的教谕45人,举人较多,间有拔贡,岁贡者较少。

据《万全县志·建置志》入学额数条记载:万全右卫自设卫学后,按小学例,正德五年每科岁额4名,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共取8名,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共取10名,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共取12名。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县学,准中学制,康熙三十三年,仍取12名;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准中学制,共取15名;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共取18名;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共取30名。

二、万全书院

书院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藏书的场所,宋代开始,私人书院兴盛,元代书院开始官学化,明初各地开始兴建书院,清代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才允许在政府的控制下创建书院。清代书院数量很大,但除少数仍保持书院讲学传统外,大多数只是地方官学的一种补充,许多小型书院都依附在文庙附近。从万全书院的教育对象“考取生童在院肄业”来看,表现出优于卫学的特点。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张庆成奉檄到万全担任知县,到任后发现“该县地近边关,向未设立书院,俗尚农商,读书人少。即延师训课子弟之家,粗识文字即行改业,文风因而不振”⑤。急应“设立书院作育人才,即以严励民俗”⑤。他在与文士座谈时深感“学校取士之数屡加,读书之士亦日以众——文士野处而不匿,其秀彬彬具可造之才,而惜无可造之所”⑥。于是召集城内霍宅、罗宅等大户商谈,劝谕绅、商、民捐银12 000两,于道光七年动工修建,“以三君(李孝廉亭安、马孝廉森、刘茂才奕翰)总其事,王生振声、逯生大用、霍生桢、李生溶、李生廷俊其襄之—刘茂才寒暑不离工,次期年而书院成”。“房四十五间,费用工料银五千九百两。余银六千余两,分县置地,并分商生息以作束修膏火”⑤。建书院剩余的捐银6 000两,买北乡北忻屯、正北沟、连针沟、太平庄土地3顷,租给当地农民,按年成好坏抽成收租。剩银借给商号生息。后南乡第三屯、第七屯、第八屯、梁太庄、张杰庄等村又捐助河滩淤地15顷,租给当地农民,收租稻田按二八抽成,旱田按三七抽成。这样一来,山长束脩(薪金),生员膏火办学经费,每年足足有余。此款,直到民国二十几年,还有2 850元,作为城关高小收入。

万全书院的选址在文庙学宫之西。据《万全县志·创建万全书院》记载:“度地于学宫之西偏,鸠工饬材。刘茂才寒暑不离工。次期年而书院成。”这种左庙右学的布局是明清地方文庙定型以后的正规布局,其源于周礼中尚左之制,《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根据“左祖”原则,先圣先师之庙应建在学宫之左(东侧)。此种布局较早出现在唐代,其都城中孔庙与国子监的布局为左庙右学,元代以后各朝代的都城孔庙都位于国子监左侧。明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文庙都是这种布局。

书院坐北面南,建立在十层砖砌台阶上,其规模浩大,气派轩昂。书院设立照壁、大门、二门、讲堂、上房,全部位于书院中轴线上,由外向里渐次排列,庄严肃穆。

万全书院的学舍美备,为各县之首,道光十三年,知县张庆成来视察书院,发现“一切学舍规条无不美备,为他邑冠”⑥。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聘宿儒掌教,考取生童在院肄业,作兴鼓舞,均知发奋读书”⑤,“是年秋,张生本崇即举于乡,余固知有可造之才,必赖有可造之所也”⑥。

书院建成之后一直未能命名。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松筠奉上谕出塞,前往科布多办理参赞额勒锦索取马匹、扰累各部一案,路过万全县时,知县张庆成“执弟子礼述其事”⑥,松相国认为,“此举诚为万全名之,曰万全书院”。当初书院建设期间,“院中有隙地,树之禾。西成之日,有双穗者、有三穗者、有四穗五穗六七穗者”⑥,谷穗连茎现象在古代是一种祥瑞,儒学认为,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政策的赞成或表彰,所以万全书院又叫“嘉禾书院”。

关于书院的办院宗旨、组织管理、人员聘用、工资待遇、生员类别、日常课程、考试程序、奖惩办法、经费收支等在《万全县志·计开书院章程二十条》中有详细记载:书院的财务管理实行董事及绅士轮流值班制,“公举本城公正、殷实绅士数家,为书院值年之长。经管书院房产,约据发商生息印簿,并各商所具息领,以及按季收息印簿。每家轮管一年。至年终,会同正、副董事,核算清楚,交代下年值年绅士接手经管,毋庸官为经理”,公举当地绅士轮流住院管理,负责书院房产、募集捐款、地租收取、余银生息等财务,年终“会同正、副董事,核算清楚”,不用官员经管,书院属民办性质。

书院对山长(院长)实行聘任制。聘请的山长“应从京师延访各处品学兼优之科甲掌教”,择名副其实者为山长。山长聘期1年,“以正月上馆,十二月散馆”。山长工资待遇的收入亦相当可观,“每岁修金纹银一百八十两,馔金七十二两,均按月致送。每节,节敬十两,逢节致送”。

书院属于考课式书院。考课从二月开始,学业考课依内容分为大课、小课两大类。大课以考时文、试帖为主,小课考论辨、经解为主。

书院对教辅人员实行招募制。“设院书一名,备办课卷写榜,并缮一切册簿。每年酌给工食宣钱二十四千文。又设院役二名,一名住门房,稽查诸生,不准无故出门。并拦阻闲杂人等,不得擅入骚扰。一名扫除,各院每年酌给工食各宣钱三十六千文。倘书、役人等,不听董事差遣,不遵约束,即行撵逐,另行招募。”

万全书院章程二十条,是对万全书院运行的一个整体设计和规范。其书院的财务董事制、山长的聘任制、教辅人员招募制等至今仍值得借鉴。

万全书院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招生讲学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学堂,存在了76年,作为县学的补充,不仅对万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地方教化也大有裨益。“从此多士得有楷模,可期文教兴、士习笃,而民风亦正,实于地方大有裨益”⑤。书院培养的人才成为人们的楷模,使文化教育兴盛;读书人学习笃行,使万全民风清正,对万全“大有裨益”。

注 释:

① 《万全县志·重修万全右卫文庙记》

② 《万全县志·儒学教职题名碑记》

③ 《万全县志·重修万全县文庙碑记》

④ 《万全县志·重修万全县学碑记》

⑤ 《万全县志·护理直隶总督臣屠之申跪奏为捐资创建书院援例》

⑥ 《万全县志·创建万全书院》

[1]申万里.元代庙学考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大成殿万全文庙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万全“水幕”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万全准备
文庙开笔大典
抗日英雄万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