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组建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探析
2012-08-15陈建新
陈建新
(河北北方学院 科研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
学科是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基本单位,学科的功效是学校和科研单位生命力的所在。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研究平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而且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科研水平及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重点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和办学层次的提升,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科及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中常用的词汇,其本身具有双重含义。学科(disciplin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是知识体系和学术上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分支。第一,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学问的分支,是具有不相同知识或类似知识的集合体[1]。1997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国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具体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第二,学科是指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学科是具体的,以知识系统为基础,具体的院校机构为依托,通过不同的投入管理运行、组织建制、发展方向及特色,从而使相同学科在不同院校内表现出不同发展水平[2]。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既具有第一重含义中的特征,又包含第二重意义。高校的学科是对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同时,学科建设主要指的是重点学科建设,即通过对一个学科的硬件、软件的建设,使之具有一定水平的过程。对高校来说,学科建设实质上就是对多个学科的建设,即建立一个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学科群,建设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及相互配套的学科群。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否具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是否具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等几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支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需要依托先进的研究平台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需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高档次的科研获奖成果、国家专利等来支撑。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体现在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依据并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学科基础和发展优势,从学术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管理制度等诸方面进行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新组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学科建设的特点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08所,其中部属院校109所,其余均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地方院校的管理权归地方政府,以地方财政拨款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方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其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大致分为3类:一是从中央各部委下放到省属的院校;二是传统的地方重点骨干大学;三是新组建和升格的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1]。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地方性、选择性、应用性等共同特点。其中,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选择性则表现在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科发展规划;应用性同样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原来的部属院校中,学科建设行业性特色明显,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影响力,学术梯队建设目标明确、整齐规范有厚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多数此类高等院校已有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势明显;地方重点骨干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学科群,它们的某些学科发展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得到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较大,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领头雁。
本文主要探讨一般性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特别是新合并升格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特点。结合河北省内高校的学科建设现状,分析一般性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
(一)学科建设现状和主要成效
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选择和建设是从重点学校开始的。1985年河北大学等7所高校、15个学科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1990年增为21个;2005年增至98个,其中省骨干大学87个,占总数的88.8%,部属院校6个,占6.1%,一般高校5个,占5.1%;2009年新增省重点学科32个,其中部属院校新增7个,一般高校新增8个,重点骨干大学新增17个;2010年河北省一般性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共有13个[3]。
新组建的地方高校,经过合并或体制升格取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办学规模和效益得到提高,办学资源实现集约,学科进一步整合,克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病;由原来的单一学科,形成了综合性学科群,建成了一批特色明显、应用性较强的优势学科[6]。
1.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由于办学规模和层次的提高,学校、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大幅增加,新合并的地方高校先进的学科技术平台逐步完善,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得到提高,为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和完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2.新型交叉学科建设成就凸显
学校合并为实现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提供有利条件,一些高校自主设置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学科往往会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型潜力学科。
3.造就一批“工匠型”、“专业型”研究队伍
在新合并组建的高等院校里,学科建设观念进一步转变,服务地方的意识得以增强。这些高校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主动调整科研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切实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从而造就了多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工匠型”、“专业型”研究队伍。
4.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了专业培养水平
在新合并组建的高等院校里,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同步发展,重点学科与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建设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被转化为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更成为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重要阵地,使学校专业培养的水平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性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高校,存在学科建设进步较慢、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稳、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学科建设专项投入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等问题[5]。
1.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创新
部分学科及其研究方向与当地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特色不够明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学科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学科研究方向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难以形成特色与优势。
2.学科层次偏低,发展不平衡
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比例偏小,与骨干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科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发展方向和定位不明确;基础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3.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学术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优秀的、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部分学科学术梯队不健全,还有些学科后继乏人或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4.科研总体实力不强,研究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科研水平来看,高层次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量较少,科研经费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偏少。
5.缺乏支撑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高层次研究基地
高级别的研究技术中心相对较少,缺乏承担高水平项目、催生一流成果的研究设施和研究基地等技术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力度不够。
三、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
重点学科建设应遵循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等原则,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使学科能够紧跟科技前沿,持续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并重,进一步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加强学科建设认识,完善管理机制
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必须把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及办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8],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转为行政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能,强化研究所、硕士点在学科结构中的交叉作用。建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高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顾问机构,聘请一流大学的专家对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学科设置、研究方向进行评估,提高学科建设成效。
2.根据需要为牵引的原则,合理调整学科布局
围绕河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趋势,根据学校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优化、组合、交叉、延伸等方式改造现有学科专业,发展河北省急需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深化学科建设并发展新格局,快速提高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3.根据择优、竞争、滚动的原则完善管理,构建学科建设动态监控机制
以省校两级重点学科评估和遴选工作为契机,构建学科建设动态监控机制,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对省校重点学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绩效考核,优胜劣汰,滚动管理,达到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找出差距及改进不足的目的。
4.与学术队伍建设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根本,在学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充分考虑学术梯队层次性、稳定性,从优化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出发,采取培养加引进的方式,选拔一批校内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并引进一批引领学科前沿的大师级人才。探索建设“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建设新模式,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5.依据重点建设原则,对特色及优势学科加大投入,构筑先进研究平台
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出发,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方针,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型交叉学科加大建设力度。深化学科管理体制,实行重点学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三位一体的捆绑式投入和管理。同时,扩大经费中仪器设备费比例,改善科研环境,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聚集人才,为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造条件,不断实现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的突破,力争建设几个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省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实验室,争取省专项建设经费资助,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从层次上取得飞跃。
6.凝炼学科方向,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学科特色
学科研究方向是学术队伍利用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的桥梁。因此,只有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抓住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及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科研实践凝炼和培育学科研究方向,并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学科才能顺利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7.加强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
积极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术交流找出差距,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通过交流积极寻求教育与科研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合作领域,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国内的竞争能力。
8.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政府投资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一般性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因此要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就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高校学科优势资源,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重大科研课题申报,争取更多的政府科研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加强高校社会科技服务功能,扩大校企、校所合作范围,积极参加企业、院所的科技研发工作,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学科自身造血功能。改进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以项目、目标作为经费管理的纽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全局的系统工程,尤其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新组建的地方高校要在时代变革和激烈竞争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要充分重视学科建设,把握优势,紧抓机遇,突破重重困难和制约,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 马涛,邓鹏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内涵略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1):17-10.
[3] 桂雪梅.河北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 林晓丹,栾玉东.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SWOT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52.
[5] 李琨,姚萌,李应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及措施[J].科研管理,2005,(6):36-38.
[6] 沙巨山.新升本应用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34):417-418.
[7] 郭纬.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9,(9):61-64.
[8] 刘美,于深.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