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太阳寺金矿成矿背景及矿体特征研究
2012-08-15长安大学资源学院高熙贺刘云华
长安大学 资源学院 高熙贺 刘云华
西秦岭太阳寺金矿成矿背景及矿体特征研究
长安大学 资源学院 高熙贺 刘云华
甘肃省两当县太阳寺金矿区地处西秦岭北部成矿带上,其金矿床类型主要为热液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多金属成矿特点。该矿主体成矿时代为印支期-燕山期,矿体后期受多期次、多方位的断裂及褶皱控矿改造,痕迹明显,侵入岩与矿体的时空关系密切,矿化蚀变现象普遍存在。
一、太阳寺金矿成矿背景
西秦岭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界部位,属被动大陆边缘地带,是我国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交汇部位。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地表构造总体呈近EW – NWW向展布,自北而南以多层次叠瓦状复合逆冲推覆构造为骨架,向南突出的巨型弧形为复合断裂构造带。复杂的构造环境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该区矿产丰富,尤以金、铅锌和汞锑矿床著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构造成矿带。
太阳寺金矿地处祁连造山带与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位,位于北秦岭商丹断裂带西端,北以黄家坪韧性断裂为界,南以太阳寺断裂为界,西为太白岩体,东为磨扇沟岩体,面积约500 km2。此处西秦岭北部多金属成矿带,矿产以金、银、铅为主,并含有少量铜钼矿。矿床主要为热液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具有金银铅、银铅、铜金共生多金属成矿特点。
1.地层。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秦岭岩群、下古生界丹凤群、上古生界舒家坝群和大草滩组。
(1)基底元古界秦岭岩群。该群分布在区域北部,为一套深变质的浅海相基性火山-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不同程度的中深变质作用,糜棱岩化、混合岩化普遍存在,可分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变粒岩等4个岩段,是该区金、银、铜、铅、锌矿床的矿源层。盖层下古生界丹凤群分布在区域中北部和南部,为一套中浅变质的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属活动型沉积,区内仅下部的木其滩岩组和黑湾里岩组出露。前者分布在区域北部,为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后者分布在区域南部,为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建造,是该区金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2)上古生界舒家坝群。该群分布在区域南部,为一套浅变质高变形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大草滩群分布在区域中部,为海陆过渡相泥质岩、碳酸盐岩组合, 也是主要的容矿层,湘潭子金矿Ⅰ矿带就赋存在该套地层内。
2.构造。太阳寺金矿区域总体构造线呈近EW向,以近EW向韧性及韧脆性断裂为主,派生出NE 向、NW向、SN 向断裂及EW向大型构造带,显示出多期构造活动特征,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断裂构造基本格架,NE向和NW向断裂是区内最为发育的两组断裂,也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断裂,为深部矿液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褶皱构造在本区发育,表现为复式向斜和复式背斜,轴线总体走向为近EW向,反映该区以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模式为主的构造活动特征。
3.岩浆岩及控矿性。该区内岩浆岩与金成矿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侵入岩以中酸性花岗斑岩体为主,岩石类型有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均属同熔型花岗岩,物质来源较深,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均有分布,大部分的中酸性脉岩特别是闪长玢岩与金矿体在空间上相伴,成岩时代主体以印支末期-燕山期为主。矿区西侧分布有天子山二长花岗岩体和太白牙二长花岗岩体,东北部有磨扇沟二长花岗岩体及晚期的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岩脉。其中,区域花岗岩类主要形成的构造环境应为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后期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天子山和磨扇沟岩体为印支期侵入岩,成岩年龄为236 Ma;太白牙岩体为海西期侵入岩。这三个岩体均不同程度地与金矿化有关,尤其是天子山岩体外围金矿床(点)分布较多。
二、太阳寺金矿矿体特征
太阳寺金矿包括湘潭子和柳梢沟两个探矿区,两者矿体特征相似,目前湘潭子探矿区共圈定出金矿(化)体26个。本文,笔者以Ⅰ–1矿体、Ⅱ–3矿体为例,介绍各自的矿体特征。
1.Ⅰ–1矿体。该矿体位于Ⅰ矿带东段,是区内规模最大矿体,其分布和产出受五坪山-祖祠庙断裂破碎带断裂影响,后期近南北向断裂对其有破坏作用。矿体产状205° ~ 225°∠54° ~ 69°,已控制总长490 m,平均见矿厚度5.57 m。矿石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化蚀变表现为黄铁矿化和硅化。黄铁矿一般呈细小它形粒状,粒径多小于0.5 mm,以星点状和细脉状分布,局部呈团块状,其含量一般1% ~ 3%,最高达5%;硅化主要表现为矿石中有硅质交代和少量石英脉。矿石总体表现为低硫化物、弱硅化,有用组分主要为金,金品位多为(1.5 ~ 3.0)×10–6。
2.Ⅱ–3矿体。该矿体位于Ⅱ矿带东段,为区内规模较大的矿体,位于白崖沟-潘家坝区域分界断裂与次级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因受多组断裂的影响,矿体形态较为复杂,断裂交汇处矿化较强,局部出现金品位大于10×10–6、厚度大于10 m的矿化富集地段,矿体产状358° ~ 37°∠59° ~ 77°,地表控制长度170 m,平均见矿厚度3.54 m。矿化蚀变特征与Ⅰ-1矿体相似;主要为黄铁矿化和硅化,另外,还特有叶腊石化。矿石总体表现为低硫化物、较强硅化,有用组分主要为金,金品位多为(3.0 ~ 5.0)×10–6。
三、结论
矿区内共完成1∶10 000土壤测量23 km2,圈定出金、银、铅单元素异常36个,另据地球化学块体研究预测,该区表现出以金为主的多元素综合异常,异常金资源潜力为232 t,银为6 625 t,异常面积达5 567 km2,反映出该区具备良好的开采潜力和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