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尔德悲观思想形成的根源之探究——以王尔德童话作品为例

2012-08-15刘紫萱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王尔德安徒生童话

刘紫萱

(湖南生物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课部,湖南 衡阳421001)

奥斯卡·王尔德出生于19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当时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唯美主义运动在他的身上达到了顶峰,他既是小说作家、戏剧家也是诗人和童话家,作品涉及很多方面,直到现在,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王尔德曾经被称为颓废作家,唯美主义深受颓废主义的影响,它同样坚持艺术的独立性,反传统,反原则,颓废主义带来的悲观意识也同样影响了唯美主义者. 唯美主义善于从怪诞、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一些论者在谈其“颓废”时,也由此论及了王尔德的悲观思想.童话作品是王尔德各种形式作品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在王尔德所有作品中,他的童话只有短短的9 篇,但是就是这9 篇童话,却足以使他列于世界童话文学大师之林. 不少评论家都认为童话是王尔德作品里最受欢迎的,“在英文中找不出来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1]人们对王尔德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他的童话开始的,主要以研究为主.人们从王尔德童话与唯美主义艺术观、王尔德与安徒生童话的异同、王尔德童话中包含的死亡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种热潮,而童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它在主题与审美情趣方面与王尔德其它作品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所构建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灾难的世界. 人是故事的核心,也是世界的基本组成,人的形象与行动也就成为作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最重要的元素,所以王尔德的思想观念首先应该表现在他对世人的描写中. 在作者的童话作品中,我们发现他所刻画出的世人群像是以冷漠无情为其最主要特征的. 在这些故事中,爱情的失落成为其最主要的组成.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王尔德的童话集里也描述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些爱情都是以幻灭告终,在王尔德的心里,爱情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逐渐消亡,金钱和权势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卓越出众的烟火》中王尔德就借助盘旋烟火的口说:“爱情死了!”[2]在《夜莺与玫瑰》、《渔夫和他的灵魂》这些作品中,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在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早已没有了真正的爱情. 在王尔德华美文字的背后,总是让人感受到死亡的冷意. 汉斯为了所谓的友谊而死,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为解救众生而死,星孩在历经千辛万苦以后终于成为国王,却仍然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我害怕死,但更害怕生,在寂静与悲伤中,生不如死”[3],也许在王尔德看来,现实世界太过丑陋不堪,死亡才是解脱.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我们感受不到快乐、温暖、慰藉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反而更多的是领悟到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虚无,生活的无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认为王尔德的童话更适合成人来看.王尔德的悲观思想在他的童话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王尔德思想中蕴含了如此浓重的悲观色彩.

首先,与当时整个的社会现实有关. 列宁曾指出:“英国从19世纪中叶起,就具备了帝国主义的两大特点:占有巨量殖民地领地,在世界市场上占垄断地位.”[4]经济活动的活跃使人们沉迷于追逐物质财富,资产阶级疯狂敛财,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的压榨,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无法化解的矛盾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冲突.19世纪末屡次发生的经济危机,震撼了英国的工农业,社会各层的矛盾冲突也在逐渐加深. 劳动人民的抗议逐渐加强,他们以自己的力量进行反抗,60 至70年代为建立9 小时工作制和增加工资举行罢工斗争,70年代尖锐的农业危机也引发了农业无产阶级运动,在80年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新的高涨,工人示威开始形成巨大的浪潮. 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并没有实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矛盾丛生、惟利是图的社会画卷.日益尖锐的社会政治冲突,对当时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社会主义作家,引发了新文学的产生. 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艺术日益商品化现象感到焦虑不安,现实世界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又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人由此产生了所谓的“世纪末的悲哀”情绪.各式各样文化思潮的涌入、商业精神对于文化的侵入以及英国上流社会新旧风尚的激烈冲突,让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派选择逃避现实遁入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对黑暗的现实尽情地进行鞭挞和嘲讽,用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殿堂来对动荡纷乱的现实进行反抗. 从王尔德讲述的童话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处处都蕴含了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社会的影子:《快乐王子》这篇童话中小燕子爱上了芦苇,而其他的燕子却对它说:“这种恋爱太荒唐了,她没有钱,还有那么多亲戚.”[2];《忠实的朋友》中母鸭教小鸭子学倒立,它对小鸭子说;“孩子们,学会倒立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2];年轻的国王穿着破烂地去加冕,并对百姓诉说了自己的三个梦,而百姓却并不接受他这种行为,并对他说:“你和我们以及我们遭受的痛苦是没有什么相干的.”[2]当年轻的国王问:“难道富人和穷人不是亲兄弟吗?”[2]人们却回答他说:“是啊,那个有钱兄长的名字叫该隐(即《圣经》中杀害弟弟的人).”[2](《年轻的国王》)……王尔德在他的童话里所描写的这些其实也就是当时追名逐利、矛盾交加的社会的缩影.

其次,与王尔德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王尔德认为自己“既奇怪又带悲剧性的性格和气质”[3],他追求快乐的人生,实际上也是极富悲剧性的.王尔德小的时候他母亲就把他当女孩打扮,一直让他穿着裙子,直到1867年王尔德的母亲确认自己怀不上第三胎时才让王尔德恢复了男孩的穿着,成年后他也十分热衷于一些浮华夸张的穿着.王尔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末期是一个充满偏见、注重礼教的时期,王尔德标新立异的思想、怪诞不羁的行为举止,让他招来很多的非议. 当时在报刊杂志上有许多文章对他进行了大肆攻击、漫骂,还有许多丑化他的漫画,他的言论和他的穿着一再成为箭靶.“我扫了一眼我的衣服,这身衣服已经两周没换了,我已经穿着它走了150 英里.现在我希望它理解我不是唯美主义狂热的追随者,谦卑的追随者,但我那时看起来很不像一件艺术品.”[3]这是阿奇巴尔德·福布斯在他的演讲中讽刺王尔德的一段话.世人对王尔德的讥讽和非议,让他常常陷入异常孤独的境地,在1885年他写给惠斯勒的一封信中他就曾提到:“并非人人都理解你,就像我受到的待遇一样:做伟人注定要被人误解.”[3]随着王尔德自己唯美主义艺术观的日益成熟,他和自己一些友人的观点也逐渐发生分歧,曾经的朋友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与之相悖的则展开攻击,“他们是一只只独来独往的狼,不仅朝公众狺狺狂吠,而且还互相撕咬对方的两胁.”[5]最终把王尔德送进了监狱则是他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之间不被所有人认同的同性恋情,这是对王尔德艺术生涯的一次尤为巨大的破坏. 在监狱服刑期间,王尔德的妻子康斯坦斯带着两个孩子改名换姓,移居别处,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众叛亲离让王尔德对生活的希望也在一点一点泯灭. 出狱后又被生活和疾病所迫,1900年客死异乡,无限凄凉. 王尔德曾在《狱中记》中写道:“人生是一出令人悲哀、厌恶的悲剧,只有发生了在目的的集中性和狭隘的意志力的强度方面都很险恶的重大的生活灾难时才能撕破一切欢乐和欣喜的假面具.”[3]《快乐王子》仿佛是王尔德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精准预言. 一开始快乐王子是备受人喜爱的,一个市参议员说:“他就像风向标一样漂亮.”[2]孩子们也认为“他看上去像个天使”[2],像快乐王子一样,一开始人们深深被王尔德的声音、魅力、优雅所吸引,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的王尔德很快成为文坛新贵,但快乐王子倾尽所有以后,最后却像垃圾一样被世人抛弃,1900年王尔德在异乡的旅馆去世的时候,身旁陪伴他的甚至没有一个亲人.王尔德“如同快乐王子一样,生于无限繁华之中,死时却极尽凄凉.”[2]

再次,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学传统悲剧性思想的影响.悲剧是由古希腊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酒神颂主要是歌颂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尘世痛苦和再生.王尔德自己认为,“希腊神话中有两个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神,一个是宗教方面的得墨忒耳,她司农事,不属于阿尔卑斯山神系;一个是艺术方面的狄奥尼索斯,他诞生之时就是她母亲死亡之时.”[3]从中不难看出希腊悲剧在王尔德心目中的地位.王尔德童话受到了传统悲剧的影响,但悲剧和悲观并不是一回事. 悲剧通过描写正面主人公不断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以此让人们感到惋惜、心痛,从而吸取经验,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了一次陶冶.悲剧的目的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并不是为了引发人们的悲观情绪.悲观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由于外在事物而引发的一种忧郁绝望的情绪.外在事物向坏的方向的转化都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悲观情绪,使人只看到生活的黑暗面,感受到的是孤独和绝望. 另外,王尔德童话中蕴含的悲观思想,也可以看成是对安徒生童话中悲观色彩的传承.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世界洋溢着五彩斑斓的色彩,充分让人感受到温暖幸福的氛围,可是,这并不代表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就是完美无暇的.安徒生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在寒冷冬天只能用火柴取暖最后孤独死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王尔德的笔下同样也有一个卖不出火柴就要挨打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快乐王子》);安徒生笔下有即使睡在几十床鸭绒被上仍被一粒豌豆折磨得睡不着的娇贵到不行的豌豆公主(《豌豆公主》),王尔德则为我们写了一个只要没有心的朋友的自私无情的小公主(《公主的生日》);安徒生笔下的夜莺曾愿意放弃自由来为国王歌唱,可是最后却被一只人造的鸟儿取代它的地位(《夜莺》),王尔德童话里的夜莺更是为了崇高的爱情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夜莺与玫瑰》)……从王尔德的童话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的丝丝延续,可是不同的是,安徒生的童话让人在悲伤后感受到一种温暖的爱,给孩子们一个充满希望的梦想,而王尔德的童话更多的是揭示现实社会的残酷,曝光人性丑陋的一面,让读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无可挽回的绝望.

从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分析来看,王尔德的思想理念之所以带有如此浓厚的悲观色彩,和他所生存的时代、他自己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文学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彭 莉.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25-26.

[2]奥斯卡·王尔德.梁 岭,唐 娜,译.快乐王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奥斯卡·王尔德. 孙宜学,译. 奥斯卡·王尔德自传[M].北京: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4]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秦 水,译.英国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威廉·冈特.肖 聿,译.美的历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刘紫萱.论王尔德童话的悲观色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35-37.

猜你喜欢

王尔德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的世界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跳高者
为自己
为自己
童话镇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
午夜童话镇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