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2012-08-15赵红深
赵红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421005)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逐渐形成并在春秋末期由孔子系统整合创立的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精华仍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渊源和根基,是高职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主要内核和基本蓝本. 本文结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环)的文化现状,就高职文化建设中对儒家思想的浸润与滋养、熏染与消融、提炼与借鉴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
1 发扬六种儒家精神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诸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基本风貌,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建设高职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儒家几种基本精神.
1.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精神
从“重神”到“重民”,是个漫长的历史进步过程,周朝开始认为“民意”重于“天意”.《孟子·尽心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中国封建社会贯穿了“重民、保民、爱民”思想. 这种重视民众的力量,维护民众的利益,挖掘民众的潜质,既是唯物历史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法制社会与民主校园的需要.
权为师生用,利为师生谋,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湘环的一切工作均以学生为中心,办好九件实事,开展十项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千遍不厌,确保学生安全万无一失.
1.2 “贵和尚中、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
“和”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称为精髓;“中”为儒家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即事物的“度”,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孔子学说的根基. 儒家一贯倡导和谐,并贯通于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人生论和历史哲学中;但儒家同时也崇尚“中庸”,“兼听则明”、“兼容并包”、“遐迩一体”,强调做人行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和”、“中”并倡思想充满了辩证精神,对调节人际关系、社会矛盾和学术争端,维护校园稳定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湘环以建立和谐院系为主线,“同心同德”、“和衷共济”、“荣辱与共”,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动跨越发展.把学院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生活的好乐园、避风的好港湾、创业的好阵地、成才的好摇篮,保持沸腾的好人气!学生快乐,教师幸福,领导从容!
1.3 “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
儒家思想根植于农业社会时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促成儒家文化独具一格的务实理念,倡导通过主体努力去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孔子的绝世佳作《春秋》,就是为现实服务的,强调为人处事要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力戒说大话、空话、套话,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诚实、老实、求实、踏实、实在等务实风格和实践精神.
我们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自觉的一丝不苟地对待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上好每一堂讲课讲座、开好每一次实验实训、组织好每一项学生活动、完成好每一个服务细节.言必信、行必果,实干兴校荣系、实干创建品牌.学生应该谦虚好学、刻苦用功、认真努力,多学点知识,多练点技能,多懂点生活,多获得几个证书,多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多几块就业的敲门砖.
1.4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儒家思想追求吃苦耐劳的坚韧意志.《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当像天道运行一样,不断追求自我超越,永不止息. 孔子倡导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修列《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孤奋》等三百篇,都反映了遇挫更坚、遇难更争的自强意志. 这些道德信条和高尚情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积极进取、奋发拼搏、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有所作为的精神品质.
湘环“勤俭勤奋、至朴至善”的校风,“爱生爱教、求真求精”的教风,“好学好问、吃亏吃苦”的学风体现了儒家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之进取精神,表现为一种乐观进取、刚健有为、勤勉奋发、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形态.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面对,不懒惰、不放弃、不自暴自弃、不易于精神崩溃,能在极其艰苦的境遇下努力奋斗、忍辱负重、顽强生存.培养大学生“有为”精神,提倡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实现,在人生舞台上能够有所“立”.
1.5 “与时俱进、改革进取”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虽然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时令政治名词,其实这个理念就是儒家理念.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指出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司马迁《史记》中说“与时迁移”.都是说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无所作为. 就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超越,不断地发展壮大、传播延伸,从而以其独特风姿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强林屹于世界文化之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工作方针,强调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学院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实现‘三个提高’、‘两个改善’,构建‘四个校园’”.致力“深入研究新课题、冷静判断新形势、科学思考新情况、理性回答新问题、提出特色新思路,建设创新型校园、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创新思维、发现创新知识、开发创新技能、转化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产业.”各部门进一步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凝练学院特色;修订了“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走为一体”的课程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德性修养、群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大学》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儒家思想更崇尚节气、讲求情操,提倡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弘扬的都是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利益、报国献身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及爱国精神的情结,对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湘环“正德强技、爱国荣校”的校训,“三节一台”之文化品牌等,都浸透了道德素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药韵》、《绿苑》等文化月刊及活动文化建设均围绕学校德育中心展开,坚持普法教育和党课辅导,谈心活动从未间断,志愿劳动持之以恒,心得体会师生同写,学习园地畅所欲言. 加深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报效国家和学校,感恩党和人民,感恩父母和老师,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奉献青春.
2 融进六种现代管理
高职文化,既具有大学文化属性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是大学文化和职业文化的结合与互补.从职业院校的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来看,对比西方管理的弊端及进化改良,其中很多方面是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契合的. 因此,在高职文化建设管理中,要大胆地融进儒家思想.
2.1 整体思维融入系统管理
儒家文化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它以整体思维见长、分解思维见短,这种思维特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上,就会形成整体管理特征,即系统管理.而西方思维方式是以分解见长整体思维见短,很难把握整体的局面.在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整体观念,产生一些偏离实际的幻想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便是现代高职管理的逻辑要求,因此,要把儒家文化的整体思维融入到现代高职教育的系统管理之中.培养大学生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现代思维.
2.2 主体思维融入人本管理
儒家文化的主体思维就是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主张仁政、德治,调和矛盾,实施休养生息的怀柔政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众力量在维护其统治中至关重要,人不仅是工具,而且也是目的. 西方管理虽然也重视人,但把人当作经济人,即便21世纪以来当作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 现代管理强调人本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管理,这是学校之本.因此,学校在管理理念上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把儒家文化重视人的主体思维融入和指导现代高职教育管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3 辩证思维融入权变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是一个权变管理,它需要一种具有明显动态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因此,面对高职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必须要有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实施权变管理. 而儒家思想恰恰具有强烈的辩证性和唯物观,在这一点上,儒家文化正好可以发挥它的特长. 所以,高职教育管理要将儒家思想的辩证思维融入到现代的权变管理之中,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4 中庸思维融入竞合管理
“中庸”思维是儒家思想的极致和根本,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注重事物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把矛盾建立在相对基础之上的互为联系、互为制约、互为协调的把握世界、指导人生的思想系统.曾仕强1989年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M 理论模式,其基点就是中庸原则. 我国的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与日俱增. 这种竞争与合作就是一对矛盾. 在西方管理中历来把矛盾当成对立的两极,似乎两者势不两立. 而当今的现代教育管理需要的是竞合管理,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吸取中庸思维的优长,把高职教育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对矛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执其两端而用中”(《礼记中庸》).各地各行业各校之间,在竞争中达到共同提高,在合作中优势互补,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2.5 和合思维融入可持续管理
儒家思想的“和合”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崇高最完整的体现,它把自然宇宙与人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天地同根、与万物一体,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遵循自然规律,考虑“天时、地利、人合”.这种观念引出了生态伦理的主张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对于人们如何科学地在自然界承受力之内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获取自然,以及引申到社会环境,均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科学管理是建构在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上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它一面造就了物质财富的丰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环境的危机、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的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教高16 号文件更是把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到了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纲要》提出了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各院系专业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工作上,全面融合了儒家和合思维,促使学院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大强.
2.6 理性思维融入效益管理
儒家思想有着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或倾向,表现在“知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种讲究实效的实用理性思维正符合现代管理讲究效益的原则. 高职教育,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纲要》要求“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为此,学院提出了2012年为精细管理年,让“勤俭持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广大教职员工.
3 改良六种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的精华是高职文化的渊源和根基. 但它毕竞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与现代教育文化从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心理上均发生猛烈的碰撞,产生种种冲突. 因此,对其糟粕也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大刀阔斧的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为现代高职文化建设开辟道路.
3.1 重人情轻法治
儒家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表现在高校文化上,以德治教、以德治学,重视人格魅力和人情管理,削弱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导致情重于法、礼重于律,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这种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的社会风气严重阻滞着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的实现,严重阻滞着教育的进步和学术的繁荣.进入21世纪,依法治校、依法从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不可回避地要从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变,阵痛与艰辛在所难免.
3.2 重伦理轻科学
儒家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用直觉、顿悟和灵感来把握事物本质的非逻辑思维,不注重建立形式上的条理系统,缺少分析方法的补充,导致笼统性、不精确性的严重缺陷,阻碍科学和技术的萌生和发展.这种文化思维表现在高职院校中,项目评估讲大概,教学质量讲可以,就业分析讲可能,办学决策讲随便;重伦理道德轻科技知识、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传授轻实验实训、重培养轻就业.实施科教兴国、品牌兴校战略,必须自觉地转变观念,强化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进口旺出口畅就是硬道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3 重政治轻利益
儒家文化过多的推崇“仁”、“德”、“义”、“道”等政治德行,要求人们“舍生取义”,却禁绝人们去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将动机和效果截断分开,造成整个社会只重义不言利,只重政治不计效益,只讲精神文明不讲物质文明. 在高校表现更为极端,重政治轻学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大学招生不需文化考试而采取贫下中农推荐,还号召学习白卷英雄. 高校发展不是靠实力的竞争而是过度关心政治,很多高校靠依附政府和政府某些成员获取不对称不公平的竞争利益和提升机遇,大学的价值和目标取向往往以政治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才市场为中心展开,这显然是与经济社会背道而驰的. 现代高职教育是建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基础上的,追求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种基本价值取向. 因此,无论是对学校集体,还是对教师和学生个人,都要以义利并重的价值评价方式去看待.
3.4 重一统轻竞争
儒家思想有着“大一统”的基因,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高校管理模式. 近10 多年来的高校升格之风蔓延不止,合、并、升成为一种时髦. 很多高职院校干中职的活,中职学校又拼命想升高职,高职院校又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只船”,削尖脑袋升本科;各个学校都想包打天下,承担所有类型、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 这种模式强调行政控制,忽视教育市场,把高校看成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高校组织结构上模仿追随政府机构模式,套用政府行政级别,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缓慢,学校个性被磨灭,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保守僵化、八股教条. 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说得好,高职院校“归好队,定好位,坚守自己的层次、类型.”“在自己的层面做出一流,同样光荣与受人尊重.”
3.5 重平均轻个性
儒家思想认为个性发展会对社会平衡与稳定产生威胁,因此,极力反对个性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在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上,表现为吃大锅饭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甚至故意压制个性,极大地影响那些优秀人才的发挥发展.现代文化则高度重视人性需求和个性发展,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方式,提倡个性生活. 湘环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信任、自由宽松、充满关爱的院系民主氛围,容纳每个学生各自的思想、个性和发展方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自身发展的空间.
3.6 重专制轻民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虽然表达了徐九经为人民利益而秉公执法的决心,但其实质还是儒家思想的“为民做主”,不是“由民做主”.民主是“五四”才被引入中国的,我国的民主化进程还很短暂.表现在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术风气不浓、唯领导意志行事和习惯于被领导、个人崇拜、遵例从众,从而形成一言堂、官本位、任人唯亲,个别学校甚至校务不透明、以权谋私、以言代法、出现独断专行,泯灭了师生的自由与民主意识,阻滞着教育活力的发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纲要》指出,大学要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职代会、学代会建设,发挥群团作用.
[1]王长坤.论儒家思想与师德建设[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9-71.
[2]郭建锋,朱 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57-59.
[3]高兰英.简论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6):229.
[4]赵毅彬,董发广,张庆强.论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