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机化在农业集约化发展中的作用

2012-08-15曹俊杰

河南科技 2012年24期
关键词:集约化农机化农民

曹俊杰

(河南驻马店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是“管理民主、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农机化在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另外农机化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推进农业农机化。

一、农机化在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瓶颈

为了加速农村全面的现代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共中央提出了农业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但是然而小农经济顽固的落后性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也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进程。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相对较好,但是阻碍农业集约化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形势不容乐观。

1、经济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主要是受农业部门投入和农户投入的二重制约。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农户投入之前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市场经济,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结构和投入方向,实际情况是大部分资金会流向非农产业。

2、规模经营的基础欠缺

在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山地多,平原少这些现实矛盾都不利于规模经营。还有长期以来工农分割和城乡分割造成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长期落后,以及目前问题严重的农村人地矛盾;与此同时,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土地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土地分配矛盾也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至今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打破“靠天吃饭”的僵局,特别是田间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严重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3、缺乏制度保障和技术意识

目前我国的农业先进设备和农业技术人员还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技术推广没有制度保障。我国农业集约化的进程非常缓慢,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群众缺乏对新技术的认识;小户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益很低,农民对新技术提不起兴趣;也无法承担引进新技术的风险。这表现出我国的农业发展机制不健全,应该将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联合与农业相关的前后链条,改变农业经营模式,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4、缺乏农业产业规模的市场支撑

在我国,农业基地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少、集聚程度低、质量效益不高、每一片区域的问题都比较突出。土地支离破碎、荒山比较多、可用土地比较分散,因此不适宜实施项目、开发特色产业,有时特色产业虽然基地规模大,然而示范点比较小。带头的企业规模比较小、数量也少,整体的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多是原材料,经济效益不佳。而我国的农副产品销售体系不健全,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农业市场。现今,我国市场交易比较分散,成本高,风险大,大宗农副产品流通受阻。农副产品营销缺乏有效正确的管理制度,农民经济合作建设不规范,没有加强与产业链条前后部分的沟通。最后,农业发展中所用的科技含量比较低,管理方式粗放。排斥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加工技术,大部分产品只是做简单的加工包装,然后出售原始产品,因此经济效益不佳。

二、实施农机化推广的现实意义

(1)以现代化作业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以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为动力,然后配备相应的农机具来帮助农民群众完成农事作业,这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从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看,一方面,机械作业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水分,增加耕层孔隙,改善土壤土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机械作业可以深耕地层,将土地表面的节根、杂草翻转到地下,腐烂以后会变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机质。从节省劳动时间看,使用农业机械耕作,就能避免人、畜有限的生理能力,可以连续高效工作,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完成比人、畜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量,大大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因此,在农业产业中,实施农机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产品的绝对量。

(2)以技术创新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并且得到普遍推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诸如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一方面可以收割稻谷;另一方面,又可以均匀切断秸秆然后还田。充分利用稻谷秸秆来肥沃土壤。这样不仅避免了因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问题,而且,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单产。实施应用生态农业技术,一方面,借助农业机械,才能有效果;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对农业机械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三、在农业集约化进程中实施农机化推广的措施

(1)科技体制改革为先导,提高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

新时期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推广应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体制上障碍依然存在。研究生积极性低、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时有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在为了加速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应该和相关的事业单位多沟通,同心同德,携手共进,采用有效正确的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等院校以及技校可以增设或恢复农业机械化、农机设计等专业,培养一批善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机人才。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编制,切实解决人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以及财政预算等问题。

(2)以激励机制为手段,促进内在需求的发展

高技术含量的农机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需要通过产业化发展以及推广普及才会成为实际生产力。这些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靠的是人们内在的需求。主要是指职业追求感、社会需求、荣誉感、利益诱引、使命感、行政干预、体制改革等共同形成激励的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社会需求,它是激发人们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因此,在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农机化时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另外,经济利益的吸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的推广应用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3)重视多元化的资金供给,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

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到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然而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资金供给问题上。所以,在加速农业集约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农民参与、三资开发、政府引导”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确立“招商项目为龙头、民间资本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的融资模式或者融资机制。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做到“增量倾斜、使用集中、存量调整”,另外,还要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按要求完善电、路、水等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最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施农业,并且引导农民群众投资设施农业。

(4)以优惠政策为基础,促进产学研的高度结合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加大支持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优惠政策,保证严格执行。政府财政旗下的科研单位要对高等院校对农机化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研制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积极引进高新技术的农业生产单位或者是农民下发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信贷以及税收方面提供支持,允许缩短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农业集约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自觉地将农业集约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结合起来,把农业机械化的各项工作融入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全面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和文化精神水平。

[1]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王咏红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王树才,任奕林,陈 红,等.利用敲击声音信号进行禽蛋破损检测和模糊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130-134.

猜你喜欢

集约化农机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关于无线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集约化建设探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