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断桩的形成及预防探析
2012-08-15金世凡
金世凡
(南京江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 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预防及实例分析
1.1 做好地质条件分析,进行灌注桩断桩预判
要掌握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对于重点工程,必须加大地质钻探密度,以合理安排桩位、确定钻机位置,确定泥浆相关参数。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止水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
1.2 完善施工工艺
(1)合理安排导管位置。钢导管必须在灌注前做泌水、承压及接头抗拉试验,合格方可使用。灌注导管口径下限应控制在200 mm以上。导管下端应尽量光滑。其连接处要加放“O”形密封圈,防止冲洗液浸入。导管使用前要进行清洗,除掉污垢与残渣。导管下端距孔底宜为0.5 m。导管内水泥隔水塞应加放橡皮板,以增强隔水效果。
(2)正确安放钢筋骨架。为了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 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上升到骨架底部4 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 m以上再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
(3)正确进行混凝土灌注。桩孔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冲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第一次清孔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2以下,然后再放入钢筋骨架,二次清孔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桩控制泥浆比重和沉渣厚度。清孔后泥浆的相对密度比为1.03~1.10,粘度为17~20 Pa·s,含砂率<4%,胶体率>98%.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灌注孔段的混凝土需要量。特别要注意到基岩中的孔径扩展情况,避免首次灌注量不足。
采用从导管内灌入的“回顶”法进行灌注。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合理掌握导管的拆卸长度,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导管下端被埋2~3 m,切勿起拔过多。也要防止导管埋入过深,而造成导管内混凝土压不出或导管被混凝土埋住而不能提升,导致中止浇灌而断桩。
首批混凝土灌注量要满足把导管下端埋设1.0 m以上的要求。首次灌注时,起始部分或第1~2斗投料需采用水泥砂浆,并尽量做到一次性灌入孔内。为了确保桩顶质量,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0.5~1.0 m,待混凝土凝结前,挖除多余的桩头,但应保留10~20 cm,以待随后修凿,接筑承台。灌注混凝土将结束时,因导管内混凝土超压力降低,混凝土上升困难可加水稀释泥浆。在拔最后一节导管时,提升必须缓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形成泥心。
1.3 正确选择与配制灌桩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应合理,应严格控制其塌落度(一般控制在16~20 cm为宜)。在改变水泥标号、品种及生产厂家时,必须先做好配合比试验,按配合比控制质量。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在灌注过程中应避免停水、停电。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要定时测量导管内外混凝土的深度,并绘制曲线,以监视断桩是否出现。在正常情况下,导管内外混凝土界面的距离是开始大,然后逐渐缩小,最后重合。若发现管内外混凝土灌注曲线距离拉大,并且导管外混凝土曲线变平,而管内混凝土曲线变陡,则是断桩预兆,应查明原因,尽快处理。
2 结论
对于钻孔灌注桩断桩的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来规避,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施工中应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统一指挥,提前做好相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案。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责任落实到人。严把队伍和设备进场关。选用有桩基施工经验的队伍和状况良好的设备进场。认真做好灌桩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工序施工,严把检测关,对桩体逐根作超声波检测。做到快速,连续施工,防止发生质量事故。如果出现事故时,应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及时设法补救。对于确实存在缺点的钻孔桩,应尽可能设法补强(如原位复桩、接桩等)、不易轻易放弃,造成过多的损失。进过补强、补救的桩,经认真的检验认为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质量极差,确实无法利用的桩,应与设计单位研究,采用补桩或其他措施。
经过50余年的实践,钻孔灌注桩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从畜力、人力到机械成孔、从孔径60 cm到现在的250 cm大口径,深度也由数米发展到几十上百米。但毫无疑问,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机械配置,导致钻孔灌注桩存在着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只要认真按上述导致断桩及其他影响成桩质量的原因进行提前预判,在工程中严谨踏实,辅以更完备的施工工艺要求和检测手段,断桩等质量事故就一定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有利于工程的正常推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 王世勇.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J].建筑与预算,2011,(4).
[2] 王文才,王花彬.灌注桩复合后压浆施工工艺控制与检测[J].技术与市场,2011,(9).
[3] 肖治微,苏昌胜.深孔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案[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