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愚公精神 唐庄镇换新颜
2012-08-15通讯员
□刘 青(本刊记者) □张 璐(通讯员)
唐庄镇位于卫辉市西部,东邻卫辉城郊,西接新乡市凤泉区,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34个行政村,40980口人,耕地3886.67公顷。京广铁路、107国道、卫柿、翟阳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越。2011年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50元。
唐庄镇西山地处太行山脉,从一面山坡到下面山岗薄地总面积达1800多公顷。前些年由于乱开乱炸,无序采石,山体植被遭到毁坏,造成山体凹凸不平、坑坑洼洼、高低落差,生态脆弱,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彻底改变群众过去落后的发展方式,把山区经济搞活,唐庄镇在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同志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自1999年开始对太行山周边的采、碎石企业关停整治,实行封山育林,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治沟、治坡、治山为三条主线,全力开展山、水、田、林、路小流域综合治理,闸沟造田、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改善植被,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治理综合防护体系,极大地改变了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十多年来,该镇共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镇财政投入资金近1亿元,修鱼鳞坑300多万个,砌高标准石头岸4000条共计21万米,开发整理土地266.67公顷,动用土石方300万立方米,混凝土5万多立方米,建谷防30条,栽种塔松、柏树、雪松、龙爪槐、银杏、杨树、大叶女贞等经济林和生态林树木共计400多万株。目前的太行山已是枝繁叶茂、遮天盖日、郁郁葱葱。
唐庄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小流域治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公布为“全国重点镇”,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镇”、“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全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乡镇”、“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新农村建设十大幸福乡镇”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筑坝闸沟,荒沟变良田
“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等于一场空。”吴金印书记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与山、水打交道,总结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治山治水特别是治沟的经验和办法。在吴书记的带动下,唐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区建设工作,把它当成山区群众治穷致富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从科学规划入手,每年都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全镇重点工程项目,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
唐庄镇境内有两条5千米长的荒沟——盆爻沟和十里沟,是季节性河流。旱季乱石滚滚,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山洪暴发时,河水猛涨、浊浪滔天,两岸大片良田被毁、水土流失严重。两岸群众吃尽了苦头却无可奈何。为了彻底制服这两条“害河”,唐庄镇党委、政府决定筑高低坝,建消力池,闸沟造地,把荒沟变成良田。1992年,唐庄镇成立了盆爻沟闸沟造地指挥部,吴书记亲自担任总指挥。镇机关除留1人接电话值班外,其他人员全部带着铺盖住进工地的茅草庵。各村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全镇13500劳力组成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部各种车辆,浩浩荡荡开进了造田工地。在工地上,吴书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和大家一起拉土垫地,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全镇干部群众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在盆爻沟造出了基本农田66.67多公顷。
2009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途经唐庄镇7个行政村,需要永久占地93.33多公顷,另外,河道开挖大量富余土方堆放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聚宝盆”。为了妥善解决占地问题,又能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唐庄镇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利用南水北调富余土方,在十里沟闸沟造地。经过水利部门对十里河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水文资料的勘测,设计出科学的治理方案,报经上级部门批准,自2009年5月开始,唐庄镇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经过1年多的施工,修筑混凝土高低坝42条,消力池42个,混凝土护坡1510米,顺河坝1100米,动用土石方680多万立方米,新造旱涝保收田120.67公顷。除弥补南水北调用地占补平衡外,还新增加土地26.67多公顷。
截至目前,唐庄镇利用盆爻沟、十里沟、金门沟等荒沟共计造地212.4多公顷。
2.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前些年,山区群众为了生活靠山吃山,在山坡上肆意放炮采石,把山体炸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山体遭到严重毁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为了彻底改变群众过去落后的发展方式,把山区经济搞活,2000年,唐庄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突出农业、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六位一体综合治理,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采取“坡改梯,地穿衣”的治理办法,狠抓了丘陵山坡地的治理。俗话说:拾粪不如垫圈,垫圈不如垒岸。近年来,我们垒砌高标准石岸4000条,共计21万米,坡改梯田266.67多公顷,修水泥道路10千米,架设高低压线路20千米,打深井5眼,铺设地下管道30000多米,开挖蓄水池11个,种植桃、杏、梨、枣、雪松、柏树、银杏、速生杨等经济、生态、观赏绿化林木300多万棵。昔日荆棘丛生的山岗坡地,已治理成“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出沟”的一片片的层层梯田,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赖地变成了好地。
3.咬定青山不放松,誓把荒山变绿山
为了把唐庄镇境内的荒山全部变成绿山,镇里专门抽调镇领导和10多名机关干部,常年吃住在山上,采取专业队施工与干部义务劳动相结合,常年不停,从山底到山顶一条岭一道沟的治理,在坡度较大或全部是石头等不宜改造梯田的地方,采取“山穿甲”的办法修高标准鱼鳞坑,就是“六个一”:即打一个眼,放一炮;垒一个鱼鳞坑,垫一方土;栽上一棵树苗,浇一担水。300多万个鱼鳞坑就是这样一炮炮崩出来,一个个垒出来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坡改梯,地穿衣,山穿甲,地修唇”,昔日的“老狼窝”、“鬼叫沟”,变成了今日的生态园,一片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水保林。
现在唐庄镇山区基本实现了四变:一是路变,山区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二是沟变,乱石滚滚、杂草丛生的荒沟变成了千亩良田。三是山变,山上栽种了经济林、用材林、水保林,昔日的荒山通过绿化治理变成了绿山,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山”。四是地变,旱田变成了水田,通过打深井、修渠道、地埋管,不但有效解决了山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而且把过去“靠天收”的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原来的穷山村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糠菜团,群众想法往外迁,一个村娶不上媳妇的有四、五十个。现在住的是洋楼别墅,走的是水泥路,吃的是自来水,有的还坐上了小轿车,生活一天比一天甜美。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大干三至五年,力争“十二五”把唐庄镇境内3333.33多公顷祖祖辈辈的荒山全部变成绿山,再造山川秀美的新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