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2-08-15周光
周 光
(1.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2.监利二中,湖北 监利 43332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
周 光1,2
(1.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2.监利二中,湖北 监利 43332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一场全方位教学改革的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并没有适应课标、高考改革的变化,高三历史教学中“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大量存在,它的存在是旧课程要求与新课程理念和命题原则的差异所导致的,加强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将从有效教学涵义、高三有效教学策略探究这两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新课程;高三历史;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1]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从2007年高考卷出台以来,文综全国卷第12题无一例外的是一道文化常识题,从皇帝“谥号”到“山水阴阳”,从“十二生肖”到“阴阳五行”学说,均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去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高考试题不再注重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对教科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采用各种新情境材料对学生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等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2)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强调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注重多种历史素材的运用。人教版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育部指定教材,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相映成辉,历史素材呈现综合性、多样化特征。强调“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的运用,材料的来源广泛,学术专著、报刊杂志、名人语录、歌谣谚语等,材料呈现方式也趋多样化,历史地图、图片、照片、图表、原始文字资料、历史陈述资料等。(3)基于史观的转型,试题强调多种史观的渗透运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综合运用。(4)试题呈现专业化、成人化趋向,明显与高校人才培养接轨。作为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与大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命题组毋庸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二是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三是作为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另外,中学教材中叙述片面、失真和观点过时的内容,命题也会有意触碰。趋势是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针对性和有效呢?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低效、无效现象,有必要探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策略——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庞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有效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及各版本教材内容,确立好有效的教学目标。新高考“一标多本”,需要教师淡化教材意识,强化课标意识。各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标,一定要对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课标强化什么,弱化什么,即是我们进行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各种版本教材共同强调的内容当然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点。厘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能力层面和方法层面及情感态度层面的有机结合来有效的构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是预设的,同时又要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生成型问题,以便更有效的实施、完成教学目标。
2.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情分析上不可忽视。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有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的认知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认知水平。而这两种水平间的水平差,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作为教学实施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摸准“最近发展区”,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
3.搜集各种课程资源,且加以有效整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历史教材资源是必需的,但是仅有历史教材资源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大量搜集教学课程资源,通过各种历史素材鲜活的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去,既把最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理解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
4.对教材知识进行创造性重组,制定最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好教材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重组后,运用各种课程资源、设计各种探究性问题、设置各种案例和情景,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过程策略——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再好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如果不能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来,也是失败的。提高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怎样让高三历史课堂紧凑而高效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效课堂的保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必须精心打造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一互动既包括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不是要历史课堂多么热闹,而是要打造一种民主氛围和学生参与教学思维的热忱。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也要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还要有博大的情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教师的架子,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才能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出发,科学、合理的提问,才能从专业知识出发,解决各种课堂生成问题,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课堂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2.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为主体去活动。”[3]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和学习动机。新课程倡导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已经作为新理念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田,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高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大大加强,实际上正契合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情怀,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认知上的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探索新知,激发学生求知欲。
3.国学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高三的历史课堂应该直接针对高考对国学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也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国学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国学经典的阅读与熏陶,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的国学素材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切不可一曝十寒,临时抱佛脚,功夫在平时,只要将国学知识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来,学生在高考中对文史常识试题也将不再陌生,必然提高应试分数。另外,高考命题强调从史料中获取、探究问题的能力,也使得史料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4]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搜集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史料,自己去理解、概括知识点,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和培养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4.史观意识的培养——高效课堂的动力
高考考查学科能力,为高校培养有发展性的人才,就必须要考查对史观的认识,史观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史观意识培养要在每一堂课中体现,在讲述某些知识点的时候加以灌输,只有这样,才能赶上高考命题的变化了。要做到这些,教师平时就要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如布罗代尔的年鉴学派认为,历史可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认为历史学家更重要的是研究长时段的发展,而不是仅去对短时段的政治军事等事件作详细研究,而要从数十年的中时段的周期波动的探讨中,进一步找出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长时段中,整个文明的发展趋势以及延续于其中的基本社会经济文化等结构。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年鉴学派的一些史料,提出各样类型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相关素材,得出对年鉴学派的一种整体感知,教师再从理论的高度阐释这一问题。总之,教师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做一个专家型教师。
三、教学反馈策略——有效教学的实验平台
教师通过课堂的运作,已经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史学素养,但也不能忽视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这就需要一定的反馈策略。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教学的有关素养和能力加以强化,这就使得课后的联系显得很有必要了。在习题训练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一些方面:
1.精选试题——“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三复习阶段的试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试题的质量要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平时的习题训练及模拟考试与高考命题尚有差距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这些习题不能真实的反映高考命题思路。因此运用近年的高考试题进行课堂训练,才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2.评讲答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教师对试题答案的评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考试题。高考试题体现了高考命题组专家对高三学生能力考查的度与量标准的把握,其思想无疑是高屋建瓴的。所以教师在评讲答案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思维方法。而且各种类型试题都有其惯有的解题套路,教师要认真总结,把这种解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高考主观题问题中,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分析其实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背景”类问题、“过程类”问题和“影响、意义”类问题,而“背景”类又可以分为背景、原因、因素等方面具体要求,教师要教会分析背景类问题共同的思维方法,同时要理清各具体要求间的具体差异性,并且不断训练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肯定会得到一定提高。
总之,真正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高三一线教师不断进行认真总结。我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历史教育者参与到高三历史有效教学的探讨中来,一起切实地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和效益,共同促进高三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3]中央教学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
[4]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J].历史教学,2005,(8):70.
G641
A
1006-5342(2012)01-0152-02
20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