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双重作用*

2012-08-15刘侣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制约大国秩序

刘侣萍

(咸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双重作用*

刘侣萍

(咸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国际秩序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主观上则是大国主导和建立的国际规范和制度,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性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发展,而是融入国际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国际秩序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积极面,也有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消极面。

国际秩序;和平发展;促进作用;制约作用

中国是当今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活跃度是前所未有的。处于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参与并积极塑造国际秩序,如何在国际秩序的影响下扬长避短,对于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国际秩序的特征来看,它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主观上是大国主导和建立的国际规范和制度。国际秩序的存在,既有着客观的必然性,又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意志性。

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为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或首要目标而采取的人类行为的模式或倾向”,是对人类活动和国家行为所做的旨在维护人类社会合作、稳定与和平的一种合理安排。”[1]这是对国际秩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一种理性解释。从主观上看,国际秩序又难免带有目的性、大国意志性等色彩。国际秩序在主客观层面上的矛盾构成了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复杂影响。

一、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个秩序涵盖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国际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这个秩序存在很多缺陷,如较多地惠顾西方国家的利益、受强权政治的影响与制约等,但它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仍是不可获缺的。在一个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国际社会里,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一个共同的秩序来保障自己在国际社会的权益和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国际合作。没有相应的秩序起调整、规范作用,国际交往将无法进行。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不可能脱离现有的合理的国际秩序来进行:

首先,国际秩序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的体现,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工具,其作用是“提供稳定的国际关系,这种稳定是各国追求其国家利益的必要基础”。[2]中国必须依托于和谐、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提。在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局部冲突从未间断,但国际社会大体上维护着和平与稳定。这其中各种国际机制、尤其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们构建了国际安全秩序。

其次,国际秩序为中国和平发展构建了国际竞争秩序。国际秩序在国际问题领域的各种制度性安排,使国际社会的各种利益竞争有序地进行,当前在政治、安全、社会事务、贸易、投资、金融、货币、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各种条约,都是相关领域国际竞争秩序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各种国际组织、各种争端解决机制也是为维系竞争而建立的国际机制。虽然这种秩序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还有待于提高,但为中国解决在崛起进程中与其他国家发生的争端,提供了制度安排,避免了发展之争恶化为国际冲突。

其三,国际秩序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国际合作深入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国家求得发展的必然之道。国际秩序为各种各样的国际合作,构建制度框架,确立行为规范,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搭建协商、谈判的平台,提供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和程序。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必然要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环境卫生、人权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秩序将为之提供具有确定性和预见性的制度保证。

二、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制约作用

“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它由各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提供,又体现并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3]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秩序的建立都是大国之间权力、利益和观念分配的结果,体现着大国意志,反映了主导国家的利益。虽然冷战秩序伴随着冷战结束而终止,但是并不代表着在冷战中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机制就随之不复存在了。冷战结束的只是两种制度对立的状态,而冷战中形成的打着西方霸权烙印的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法等都还将继续影响着世界。在新的秩序建立之前,旧秩序的影响和制约还不会消失殆尽,对其它国家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中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奉行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多年来,中国持续性的经济高速增长一直让西方世界为之感到恐慌,国际社会一度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可见,一方面是旧秩序的持续性影响,一方面是中国国力的提升。因此,秩序与中国和平发展之间的碰撞将是难以避免的,这种碰撞首先就表现为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制约。

(一)权力制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最大的现实,促使无政府状态有序运转则离不开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矛盾运动。大国凭借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实力优势,或以军事威胁的形式,或以经济霸权的形式,来主导国际社会秩序的建立,并通过国际秩序将其权力展现出来。二战结束以后,在美苏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相比较其以往的西方殖民特征的国际秩序而言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明确提出禁止使用武力,并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相应地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性的经济协调组织——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进入到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型期,新的国际秩序还尚未建立,旧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凭借着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时有发生。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发展,而是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仍不安宁,地区冲突和局部动荡还依然存在并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回顾冷战前后的历史,世界上所爆发的地区冲突和战争大多都与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关。而国际秩序正是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合法性工具,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着旧的国际政治秩序。如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4]这些国际旧政治秩序的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依然盛行,不仅影响着世界和平,破坏着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而且还成为制约中国自身和平发展的直接性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干涉中国内政,并在国际上散播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虚假言论,同样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制约。这些行为大多并不是直接表现为中国与西方某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恶化,而是主要来自各种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的阻力,而这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西方大国操纵国际秩序,利用机制来制约中国的和平发展。

其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是破坏世界均衡发展的直接动因。虽然二战结束了世界殖民体系,但是并未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亚非拉地区曾经一度沦为西方大国的殖民地和宗主国,即便是在殖民体系崩溃后,其受殖民制度的影响还远未消除。从根本上而言,还是因为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突出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渗透影响。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和表现。这一原理运用到国际秩序上则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决定着旧的国际政治秩序,而后者又是对前者的集中反映。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发展,而是与世界接轨的开放式发展,必然会遇到许多经济交流方面的问题。但是国际社会存在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开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起类似于霸王条款的规定和制度,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制约。

总之,国际社会是权力政治的现实,大国凭借强大实力建立起的国际秩序必然是主要满足主导国的国家利益需要的。面对中国渐成趋势的和平发展,各大国一定不会袖手旁观,而是诉诸于现存的国际秩序影响来推行体现其意志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既是通过破坏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实现对中国的制约,也是反映大国意志和权力,人为设置障碍来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制度制约:新秩序尚未建立,旧秩序影响深远

国际秩序的特征告诉我们,国际秩序是具有主观性的,这是因为大国主导着国际秩序的建立。当今世界秩序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建立了一定的国际机制来保证国际秩序的良好运转。因此国际秩序既包括了国家权力的分配、利益分享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也包括了正常运转的机制如国际维和机制、国际贸易机制、国际金融货币机制、国际石油产供销机制、海洋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外交人员的保护机制等等。这些运行机制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西方大国的主导,特别是美国的主导,使许多机制主观色彩十分浓厚。“美国一贯重视在国际上制定有形和无形的法规、行为规则和制度安排,力图操纵现存的国际组织,按照美国的意愿和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冷战后美国更加紧监督执行或组建、参与国际机制,如核不扩散机制、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导弹技术控制协议、知识产权协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并力图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5]这些国际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规范着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制约着国际机制参与国的行动,并对不符合国际机制要求的行为发挥着惩戒作用。

中国与国际秩序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中国在塑造国际秩序中相对被动的位置,这可以从中国参与国际组织进程窥见一斑。美国学者江忆恩教授在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历程后,认为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方式是比较被动的,缺乏参与及设计意识,不是议程的制定者。[6]可以说,中国参与了大量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但是却很少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一方面是与中国实力有限有着必然联系,另一反面也是受到到国内政策的影响而导致的。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得作用就会大。”[7]可见,中国领导人对待国际秩序是一种稳健务实的立场,其目标是希望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新世纪的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的战略。虽然中国的国家意愿是清楚和友好的,但是中国的和平发展在现实上却必然会受到来自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制约。这一方面是因旧的秩序虽然结束了,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还不明确和清晰。而且旧秩序下建立的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大部分还依然存在,这些制度和组织,在冷战后还进行了不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其生命力还十分顽强。即使是冷战以后建立起来的新制度、新组织,中国依然没有在其中充当多大的主导性作用,西方主导的特征并没有根本上发生改变。由于国际制度、国际组织都是基于价值标准的判断,因而难免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制度约束。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中普遍的相对被动的地位,加之国际制度一旦建立就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从短时间内来看,中国企图改变这种局面摆脱国际制度的制约还相当困难。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更是和谐的发展。未来的和平发展必然要涉及到许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国际利益碰撞,甚至需要通过国际法来解决。虽然国际秩序下建立的国际制度、国际组织条例不乏许多公正、正义的内容,但是也不可抹杀其根本的解释权在西方大国一方的事实。可见,中国的和平发展必然会受到国际秩序的制约,而且直接表现为制度性的制约。

(三)观念制约:中西方观念碰撞时有发生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观念和文化是权利和制度真正起作用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显示权力和利益的内容是由观念和文化构成的,以此把权力和利益从物质主义理论中辨析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如果把权力和利益理论的含蓄理念主义内容剥离开来,就会发现物质力量本身很少能够成为解释国际生活的因素。”[8]虽然建构主义学者将观念和文化看作是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核心概念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也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文化和观念碰撞的事实。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将世界文明划分为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冲突将集中表现为文化的冲突,甚至断言未来的全球冲突将是文明冲突。他描述到“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有的话,必将是所有文明之间的战争。”不仅如此,他甚至将儒家文明列为未来主要冲击西方文明之列,可见其对儒家文明的担忧和提防。这些学者将文化和观念因素纳入到国际问题研究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因为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引发的冲突和碰撞的确时有发生,并有升级的可能。

一国在文化上表现出的吸引力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即软实力,它与硬实力共同发挥作用。“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权力被他国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其所期望的目标的抵制。如果其文化与意识形态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将更愿意追随其后。如果该国能够建立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则它无需被迫改变。如果该国支持使得他国按照主导国家的预期采取行动或限制自身行为的制度,它可能无需以高昂代价运用强制性权力或硬权力。”[9]美国不仅通过大众文化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而且还将美国式的自由、美国式的民主、美国式的人权、美国式的政治法律思想运用于国际秩序的建构中。许多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被打上了重重的美国式烙印。这些文化、观念一旦渗透进入国际秩序的建构中,必将发挥着长期性影响,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融入世界秩序的发展。中国越发展,越开放,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在世界经济政治的交流中,难免会在文化上出现碰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普遍不能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认为这是对个人生育权的干涉。其实这是不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和中国特殊的生育文化多导致的。对于长期出现人口负增长的西方国家而言,不鼓励生育还控制人口增长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虽然中国一再主张“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10]但是却无法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一旦这些观念和文化通过国际制度、国际组织表现出来必将制约着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的发展,而是与国际社会互动与交流的发展过程。在国际秩序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只有认清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抓住历史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在国际社会中成长进步。

[1]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M].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20 ~22.

[2]Antonio Casses,International Law[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4,(2):134.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180138/10819230.Html,1997-09-12.

[5]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J].美国研究,1997,(3):24.

[6]江忆恩.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48 ~5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241.

[8]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67.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

D81

A

1006-5342(2012)01-0005-03

2011-12-08

猜你喜欢

制约大国秩序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秩序与自由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孤独与秩序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