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移民社会心理浅析
2012-08-15张艳霞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艳霞(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将丹江水经过河南、河北直送京、津,全线移民40.2万人。其中河南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统一部署和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淅川县移民搬迁分两批完成,他们将分别被安置在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新乡6个省辖市。2009年8月16日,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2011年10月26日,移民外迁工作全部结束。
与那些有专门技能的、为寻求新发展或生活质量提高的机会而自主进行人生选择的人口迁移不同,工程移民为非自愿性移民,搬迁的被动性、强制性和集中性,使得其社会心态迥异于自愿性移民。虽然政府在物质方面给予移民以各种优惠和补贴,但移民精神层面的痛苦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历次工程移民的经验可以发现,对安置地的不适应,特别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导致移民“返流”的主要原因。因此,为实现政府提出的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除了重视各项移民优抚政策的落实,还应对南水北调移民的特殊社会心理加以了解,以使移民工作更有针对性,促进移民更快适应并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安置地落地生根、发家致富。在此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在个体心理、社会交往心理和群体心理3个层面对南水北调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加以剖析。
1.南水北调移民的个体心理
1.1 南水北调移民对搬迁的社会态度
丹江口库区移民对搬迁问题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有较充足的心理准备。首先,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至1978年水库加高,有几十万人被迫搬迁至青海、湖北和县内其它地区等,在搬迁中有的移民几次返迁,历尽辗转;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历了多年的论证,丹江大坝加高问题久议不决,库区群众长期处于临迁状态。十多年来,丹江库区170m水位线下已停止户口迁入,特别是2003年国家颁布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国家、集体和个人都不允许在库区投入建设,准备随时启动搬迁和移民工程,移民在吃水难、用电难、出山难等困境中,住在不敢修缮的破旧房子中等待着搬迁。
丹江口库区这一特殊的历史导致移民对搬迁复杂的社会态度。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心理:
1.1.1 对搬迁的恐惧心理
这是因为有的移民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其间流传着“一搬三年穷”、“一代移,几代穷”的说法,再加上历次搬迁国家给的补偿款较少,移民在经济上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以前搬迁中对迁入地的不适应而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如1969年,迁往湖北钟祥县大柴湖区的淅川移民因不堪忍受歧视、虐待,与当地百姓发生械斗,造成3死8伤;迁往青海支边的部分青年和家属因不适应高原气候或病死或暴亡;还有少数移民则在多次搬迁中,过着“野人”生活。这些独特的经历强化并扩大了移民对搬迁风险的认知,使其对搬迁持抵触态度。
1.1.2 对搬迁的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是既盼望稳定又不想迁至异乡。对搬迁长期的观望和等待,使得移民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对稳定的急切需求和对“再也不用搬了”的渴望是其盼望搬迁的主要原因。但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搬迁后生活预期的不确定性又使其产生背井离乡的凄凉感觉。
1.1.3 对国家安排的服从心理
由于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深入广泛的宣传,很多移民懂得南水北调对北京等城市的重要意义,知道搬迁的原因是因为“北京渴”。出于传统农民老实温顺的性格,很多移民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的需要舍弃自己的利益,听从国家的安排。
1.1.4 对搬迁的积极主动心理
积极搬迁的移民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在故乡生活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长期在外打工,见多识广,渴望在山外的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故乡的留恋程度明显小于年长者,对搬迁显得较为积极主动。
1.2 南水北调移民的被剥夺心理
南水北调移民的被剥夺感首先来自搬迁本身。虽然多数移民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大事,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搬迁是为国家作贡献,但同时又认为自己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国家亏欠了自己,希望政府补偿自己的奉献。所以在搬迁后一旦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觉得特别委屈,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
移民的被剥夺感还来自高期望所带来的心理落差。一是对移民后生活的高期望。由于动迁工作的艰巨性,政府在动员移民外迁时,有意强调安置条件的优越性,如宣称“移民后收入高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于现在、生存环境优于现在”,致使部分移民对安置地的期望过高,当迁入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政府的宣传相差较大时,就会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二是对政府的高期望。南水北调移民属于政府行为,为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对移民做出了很多承诺,并通过种种优惠措施让移民感受到政府对自己的关心,移民这一无奈又无助的群体无形中形成了对政府强烈的依赖心理,一遇到问题就希望政府能出面帮助解决,如果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如其预期,就会认为是政府不关心他们,从而产生被抛弃感。
社会比较也强化了南水北调移民的被剥夺心理。一是将迁入地与迁出地相比较。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对新环境不适应的移民不自觉地会用迁入地的缺点和迁出地的优点相比较,如郑州中牟北边的安置地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是中牟最好最富的地方,然而安置在此地的淅川移民,却无法接受“没什么人烟,全是黄沙地,一起风就是沙尘天气”的生活环境,认为此地和自己山清水秀的故乡“比起来就是地狱天堂”,感觉自己被政府愚弄了。同时还有移民不得不从较为富有的家乡搬迁至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如淅川县香花镇的刘楼村,因做辣椒购销生意而非常富裕,村民中20万元以上的车有80余部,大小运输车辆40余部,而其安置地在邓州市裴营乡,地质差,20cm土层以下全是石头,交通条件也很差,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二是和当地居民相比较。比如,分给移民的土地大多是从当地居民那里征来的,有些土地在耕种条件上相对较差,这使得本来就对新的耕作方式不太适应的移民感觉到被人哄骗了,自己得到的是别人丢弃的东西。三是和其他移民相比较。河南省南水北调的移民被安置在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新乡6个省辖市,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差较大,被安置到条件较差地区的移民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心中的不平衡感油然而生。
1.3 南水北调移民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和社会身份是密切联系的。初到异乡定居的南水北调移民,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户籍,也同时失去了“丹江口人”的社会身份,而对异乡的陌生感又很难使他们在心理上把自己与其认同。这种身份上的尴尬产生了一种漂泊无根的感觉,“移民”这一称谓本身同时也暗含着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社会身份。
由于国家对移民的扶持,移民也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着自己的移民身份,动辄就是“我们移民怎么怎么样”,总是希望能以移民的身份得到特殊的关照,有一种“特殊公民”的心态。在和当地居民发生矛盾时,也时时把移民的身份加以强调,常常从“本地人欺负外地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加剧了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
另外,一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民对安置地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如身份证、驾驶证、计划生育证等证件的更换不够及时和高效,婚丧嫁娶等风俗与故乡的差异,特别是老年人对安葬地没有着落的焦虑,都会使移民产生自己是“外地人”和不被当地社会接纳的感觉。
1.4 南水北调移民的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生命早期阶段的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学习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南水北调移民迁入到异乡的安置地,经历了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南水北调移民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方面的继续社会化问题比较突出。在生活方式方面,南水北调移民面临着转折性的变化。虽然根据当地习俗,几乎所有移民搬迁点都保留了原来的村庄名,但搬迁后的居住环境却和原先有着天壤之别。在丹江口,移民们过着山居生活,他们吃水打井,烧饭砍柴,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生活成本很低。而安置地基本上都是平原,在安置地的移民新村,他们住着二层的漂亮小楼,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然而生活上的开销却急剧增加,有移民给自己家算了一笔账,“水费每月16元,电费40多元,电视收视费一年400元,煤气每月100元,每个月最低开销500元。”还有的移民点没有菜地,移民不能种菜自足,只能去购买价格高昂的蔬菜。这种花销大、类似城市的生活方式让很多移民难以接受,有移民坦言:“这样的城里人,我宁愿不当。”
在生产上,很多移民在为不适应新的耕作方式或找不到合适的生计方式而犯愁。如在丹江口库区,由于山区的特殊条件,移民们主要是用牛耕作,而在安置地基本上都是机械化耕作,移民们不懂得操作技术,同时对“机器在地里动一动都需要钱”也一时难以接受。还有的移民原先在库区以捕鱼为生,到了安置地后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另谋生路;虽然安置地政府为村民进行免费劳动技能培训,但很多人对所找到的新工作并不满意,而对自己能干什么又很迷惘。
2.南水北调移民的社会交往心理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和精神慰藉的一个重要途径。南水北调移民从丹江口库区搬迁至外地,除了需要应对物质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对他们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也是其社会适应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水北调移民首先需要调适的是和原有社交网络中人们的关系。空间距离的接近性是人们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移民的搬迁改变了其与原有社交网络中人们的空间距离。一是和自己的亲友分隔两地,即有的亲友不需搬迁,仍住在库区,有的亲友搬迁到别的地方;二是搬迁到同一安置点的移民,因为抓阄选房,以前的邻居全都被打散。空间距离的增大使得移民和原有社交网络中人们交往的成本增加,从而使其获得社会支持的难度增大。这对于搬迁至异地,急需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的移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其心理上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南水北调移民的社会融入也是以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为前提的,而二者的关系却显得较为复杂和微妙。首先,在有关对方的社会认知上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不少当地居民看来,移民来自贫穷落后的山区,见识短浅,生活方式落伍,因此出现很多当地居民看到移民搬家时带来的椽子、木板之类的东西,表现出嘲笑的态度。而不少移民则认为当地居民“欺生”、“排外”,遇到涉及当地居民的矛盾和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对方欺负自己。两个群体的认知偏差,即当地居民的优越感和对移民的歧视心理,以及移民面对当地居民时表现的弱者心理,为二者的平等交往设置了障碍。
其次,南水北调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更多地受利益因素影响。中国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较少的社会现实无形中使得南水北调移民成了当地居民眼中的“侵入者”。移民迁入以后,对迁入地造成较大的土地压力。一方面,移民迁入需要调地,由于我国的政策是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当地很多人不愿意调地,当地居民中有人这样抱怨:“凭啥呀,一来就分我们一半地,就两亩地那点地,分了不到一亩了。”还有人认为移民是为国家作贡献,可是却把负担摊到了自己头上。移民的迁入,也加剧了当地的就业、入学等一系列压力,这一系列争地争资源的问题,导致不少当地居民对整个移民群体产生敌对心理,由此产生移民眼中的“排外”现象。移民的社会融入是以当地居民的社会接纳为基础的,这种对立心理成为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绊脚石。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功利心理也成为促进南水北调移民和当地居民融合的因素。如移民新村设施完善的住房条件吸引了一些当地居民和移民联姻,甚至出现“嫁人就嫁新移民”的新佳话。而姻亲大大拓展了移民与当地居民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增添了新的结点。
3.南水北调移民的群体心理
费孝通先生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血缘和地缘具有密切的关系,“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地缘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的空间。”因此中国人安土重迁,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即使不得已漂泊它乡,也要想方设法在年老或死后“叶落归根”。而迁移则是中国人在万般无奈下的选择,因为居住地域的变化割裂了其和亲属、祖先的密切联系,在异乡以地缘为主要纽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使其很难在当地“扎根”,这也是移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也充分地体现在南水北调移民(尤其是年长者)身上。很多移民在临走前去祭拜祖坟,心里充满对祖先的歉疚之情,也借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留恋。其中有一个82岁的老太太在祭拜去世的老伴、祖宗们时,竟因伤心过度当场死亡。一些搬迁的老年人最担心的是自己以后的安葬问题,迫切希望死后能葬在老家,落叶归根。“金窝银窝,不如咱自己的穷窝”是很多移民不断念叨的话,在搬迁临走时有的带上家里的花草树木,有的带上家乡的泥土、清水,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保留家乡的记忆,并把新家和老家联系起来。考虑到移民的乡土情结,在安置方式上,政府让移民尽量集中,采取宏观杂居、微观聚居的方式,并且很多安置社区沿用移民原先所在村庄的名字,为“难舍故土”的他们形成“邻居还是那些邻居”的风俗人情,在形式上否定空间的分离,对于移民融入安置地是有一定裨益的。
初到陌生的安置地,移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对不公平的事情异常敏感,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基于共同背景、共同经历和共同利益,移民内部极易形成小群体。一旦有移民对某事有所不满,就会迅速聚集起来,形成“一家有事,八方支援”的态势,这种聚众对抗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暴力抗法、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
这类群体性事件在南水北调移民中已经发生过多起。如因为安置房质量差,以及移民安置款生活费没有到位,湖北郧县数以千计的移民举行大规模抗议堵路示威活动,连续3天堵公路,最后由副省长到场处理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在移民安置点,移民和当地居民因小事发生的纠纷也会引起移民较大的情绪反应,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如曾因移民的小孩回家哭诉被欺负,双方家长发生了口角,而听到有移民被“欺负”的消息,几乎所有的移民都赶到镇政府声援,最终由当地镇政府领导出面调停,才得以平息。还有一起类似的群体性事件是起因于一个移民的面包车被一个当地居民刮蹭,在争执中移民被打,结果移民们闻讯后集体出动,闹到镇政府。
这些群体性事件具有集群行为的典型特征:一是情绪支配性,每个参加者的情绪都异常兴奋,处于狂热状态中,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认识上持有偏见,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迅速接受性,其参与者传递的信息被迅速接受,并迅速引起反应;三是容易越轨性,很容易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集群行为不仅不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移民与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的关系也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进一步把移民孤立了起来,使其更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工作的成效与移民特殊的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移民的这些心理特点,可以使安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实现移民安置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