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2012-08-15郭广颖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
□郭广颖(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
1.引言
由于河南省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工程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长期以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温县就开始通过地埋混凝土管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工程。70年代末,河南省部分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进行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试点。80年代,在井灌区进行机井节能节水及挖潜改造的同时,大面积发展地埋塑料管道和地面塑料软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近20年来,低压管灌、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全省逐步发展。国家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为了配合国家级的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建设,全省从1997年开始在缺水地区建设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九五”以来,全省先后建设了4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14个节水增产重点县、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116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21个高效节水示范区、510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和11个雨水集蓄利用项目。根据《河南省水利统计年鉴(2010)》,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536.64khm2,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299.96khm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76.68khm2,其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面积655.61khm2,喷灌110.25khm2,微灌10.82khm2。
2.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2.1 取得的成绩
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使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加速转变,粮经比例得到合理配置,复种指数由1979年的153%提高到194%。科技型农业、效益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二是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快速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引起周边群众的强烈反应,出现了群众积极主动要求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喜人景象。
节水灌溉的发展,涵养了地下水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许昌市,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扼制、减缓了持续20多年地下水快速下降的趋势,减少了对地下水的盲目超采,终于使全市地下水位连续6年,每年以0.37~0.82m的幅度回升,约有6000多眼已废弃的机井重新恢复了使用。由于采取高效节水灌溉,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将节约的水资源支援了区域工业和其它用水,使许昌市近几年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抗御2009年初严重的冬春旱情中,已建的各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2009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打下了基础。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节约了能源、土地和劳力,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为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巨大作用。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工程建设标准低、高效节水灌溉占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小、投入建设资金近年来严重不足、管理不善等方面。
2.2.1 工程普及程度低
与河南省的缺水程度相比,节水灌溉的普及,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全省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29.15%,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4.48%,占节水灌溉面积的49.68%。此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各地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总的发展趋势是西、北部快于东、南部。
2.2.2 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河南省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地表水开发利用不足,单元开发较多、区域开发缺乏;因受项目投资偏小的限制,高效节水灌溉的规划往往只是选择现成的水源或就近打井开发地下水,针对工程性缺水地区水源工程一体化开发缺乏。投资力度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
现有节水灌溉工程普遍存在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农业用水尚未征收水资源费,政府又无节奖超罚政策,致使农民自主节水意识淡薄,灌溉用水的随意性大,灌溉用水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水的资源价值不能体现,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用水定额管理得不到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不能实现,全省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7。
2.2.3 投资渠道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扶贫、农业开发、国土资源等多部门都加大了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协调机制,这些部门用于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建设标准、补助标准和验收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和地点不合理、重复建设等现象,不仅使工程建设标准、质量参差不齐,还影响到部分地区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建设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制约了节水灌溉工程健康发展。与其它部门相比,水利部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hm2均投资偏低,造成工程标准低,直接影响水利投资节水灌溉工程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基层水利部门发展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3.“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效节水发展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节水灌溉现代化为目标,以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为主要措施,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创收并重,重点示范和普及推广相结合,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任务,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争取加大各级、各渠道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3.1 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和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分析,以及财政投入的可能性,确定我省“十二五”期间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目标为:在农业用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节水挖潜,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在全省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省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00khm2,达到1176.68khm2。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完成后,新增节水能力5.02亿m3,新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91亿Kg、新增效益13.40亿元、节地0.67万hm2。管道输水灌溉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喷灌区不低于0.85,微灌不低于0.9。
3.2 基本原则
在管理上,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节约优先,注重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农业灌溉节约用水放到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开展工作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加强对各省辖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指导,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明确各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作重点与任务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在具体措施上,因地制宜,措施配套,狠抓管理,注重实效。根据各省辖市的实际情况,抓住影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采用适合各地的高效节水工程措施,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兼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注重实际效果。
在发展机制上,政府调控、扶持引导,农民参与,活化机制。在推动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运用经济、科技、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增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机制的内在活力。
3.3 总体思路
3.3.1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地表水和地下水,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灌溉水量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衔接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近期、中远期全省节水灌溉规划。
3.3.2 优化配置,以水资源定发展
河南省水资源贫乏,必须加强管理,联合运用,分质供水、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注重新建工程评价和已建工程的监测、评估,坚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明确各灌区、各用水单位农业用水总量和田间灌溉定额指标,要求用水户在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确保实现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3.3 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
针对河南省水资源紧缺的特点,结合全省节水灌溉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积极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一是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群众积极性高的驻马店、周口两市,大力发展大田喷灌。二是在地表水相对缺乏而地下水又相对丰富的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南阳市、许昌市、郑州市、商丘市、开封市等平原井灌区,采取开采与补给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建设节水型井灌区。三是在豫西、豫北纯井灌区和沙壤土质区,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洛阳市等积极发展管道输水灌溉技术,配以地面软管或闸管灌溉直接送水到田间,田间实行小畦短沟灌溉。四是在豫西、豫北山区和经济作物调整到位地区的高效优质经济作物区适度发展喷、微灌技术,切实达到节水、节能、扩灌、高效的目标。
3.3.4 适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做成水利基础设施。
根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及其工程特点,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适用性,又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工程建设中要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建设标准,建设一大批标准高、基础好、示范推广带动能力强的片区,进一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
3.3.5 建设与管理并重,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依法治水,理顺体制,改革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改进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针对井灌、自流灌和补源灌确定不同水费价格。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片区节水效益。强化农业水价制定和计量征收监管,推行用水户水价听证会制度,增加透明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农民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建立并完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快实行按方计量、按户收费。鼓励、引导相关水利企业加入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售后服务中,由政府协调定期对用水户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用好、管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先进灌溉技术和设备,充分发挥片区的节水、增产、增收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张宁,张军华,王玉英.1978—2008年河南粮食生产变化趋势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3):33-35.
[2]王玉霞,刘宁豫,马勇,等.低压管灌技术在河南节水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06,24(6):933-936.
[3]吕朝阳,郭宗楼.节水灌区指标体系与总效益评价方法探讨研究[J].节水灌溉,2008,(3):52-54.
[4]李滨勇,史正涛,董铭,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节水灌溉,2007,(2):40-42.
[5]陈利利,孙莹,杨英鸽.河南省引黄灌区井渠结合灌溉效益分析[J]. 人民黄河,2011,33(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