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个案分析
2012-08-15乔瑞红
乔瑞红
(河南职工医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某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个案分析
乔瑞红
(河南职工医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原因,笔者以某高职医学院校为个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倦怠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之中,其主要原因是学习目标的缺位,同时,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改善学习倦怠的现状应通过改革“宽进宽出”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对其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高职院校;学习倦怠;管理模式
学习倦怠,或称厌学,主要是指学生厌烦学习而又不得已而为之,从而产生厌倦、疲乏、挫折和沮丧的心理状态。学习倦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故学习倦怠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原因,以便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对某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调查方法
1.1 样本选择本调查以某高职医学院校为个案,以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医学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注:不包括实习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样本,采用了调查问卷及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调查。在调查中,共派发调查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达96.51%,同时进行了个别学生深度访谈10例。
1.2 问卷设计学习是学生通过教授与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行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若要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均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故学习倦怠最主要的表现也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甚至拒绝参与学习活动。同样,学习倦怠状况的改善最终亦不能脱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积极参与。因此,本次调查采用了开放式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并未事先设计学习倦怠的原因供学生去选择,而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自我分析,以便赋予其充分的话语权。学生的事情让学生参与进来,既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1.3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反映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以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初步显示:59.7%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学习倦怠,8.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存在学习倦怠,30.8%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阶段性的学习倦怠,另有少数学生不能对自己是否存在学习倦怠做出判断。从整体上看,该院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较为普遍。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依次是:缺乏学习目标、受环境影响、不喜欢所学专业、个别课程学不会、讨厌授课教师、学期中的疲惫。其中,“缺乏学习目标”和“受环境影响”是学习倦怠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在调查中分别占到了86%和70%。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远远不够,仍需要学校细致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管理。
针对“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善学习倦怠状况?”这一问题,74.5%的学生认为主要靠自己,通过制定学习目标、提高自我约束,改变学习倦怠,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改善学习倦怠主要取决于教师授课方式和学校更加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仍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面貌。
2.2 现状分析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类职业行为,是其在校期间最主要的活动,学习倦怠最终将导致不能或不能有效完成学业,其实质是学生对其现阶段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败,进而影响其人生规划。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2.2.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认识较为客观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自身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的主观认识,即造成学习倦怠的根本性原因是源于自身还是源于外在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而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外因终归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能否认识到学习倦怠最根本的原因源于自身,是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关键。
从调查结果看,91.21%的学生对其存在学习倦怠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自身,74.5%的学生也意识到学习倦怠状态的改善最终也需要自身去努力。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感到欣慰的,至少说明学生的学习观是科学的。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主要人生发展任务是学习,也能够正视学习倦怠是不应该的现象并有改善与解决的愿望。
问题在于,既然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为什么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倦怠情绪和行为?在调查中,学生对其自身产生倦怠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其一,就业环境的影响。86%的学生在分析自我学习倦怠的原因中提出“毕业即失业”、“学不学都一样”、“反正将来就是一名小护士”的看法,甚至有的学生一直在“是否退学”的问题上做着激励的思想斗争。其二,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21.2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评优制度不够合理和公平,而对学校产生了失望和厌烦的心理,因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持此观点的学生为数不多(也未必客观),但这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渐进的、非一朝一夕可为之,但是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却是我们能够尝试的。以学生为本是学校设计管理制度的最根本理念,尽最大可能保证教学设备的最优使用、注意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调整各项考评制度,对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是最具有操作性的。最后,从众效应的影响。调查中有48.75%的学生提到“看到宿舍的同学都在玩手机,自己学习的欲望也就没有了”、“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课堂上睡觉,自己也就伏案而眠”,这些都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微环境。“微”是相对于社会与校园而言,实际上“微”环境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一点儿也不“微”。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存在“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所谓从众就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1]。同样,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选择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和行为意味着融洽的人际关系,并能找到自我归属感,虽然有时候内心并不赞同甚至有一种“身不由己”的“堕落感”。而对于“微”环境的改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课堂制度到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再到学生的自律和相互影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教育者假设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效控制,但其实学生对学习的自控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微”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教育者应对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步骤。
2.2.2 学习目标“缺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在众多的“倦怠”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认为“倦怠”跟压力的关系密切,甚至有的研究发现“倦怠”就是由于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如我国学者连榕等人[2]在研究中就指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本次调查中结论却大相径庭,86%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压力”、“学习没有目标”、“学不学都一样可以毕业”,故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那么,学习倦怠究竟源于学习压力过大还是由于学习缺少动力?这可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阶段的教育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家长为了将来能让孩子就读于名牌大学而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以不断进行的测试去验证学习效果,故学生压力较大。因此,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但大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则完全不同。首先,大学阶段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存在继续升学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对学习的感觉更多的不是压力太大而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其次,大学阶段多是寄宿制,学生远离了家长的监督,同时授课方式也与中学阶段有很大不同,以理论讲授替代了习题训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出身“习题战术”的学生面对学习“自主”却失去了方向,“自主”变成了“散漫”,一边对逃课津津乐道,一边对教师的责任心大加指责,认为自己之所以讨厌学习是因为教师要求不严格所致,而没有及时意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律”而非“他律”。最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学习考核标准是“及格”而非“优秀”,即所谓的“60分万岁”。“宽出”的考核模式使大学生不用为自己能否毕业而担心,“学与不学都一样”的想法普遍存在,对于学习就更不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了。
如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并非源于压力,那么我们要关注的可能就是学习动力的问题了。所谓动力就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原因[3]。调查显示大学生讨厌学习的第一位原因就是“缺乏学习目标”,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可言。针对大学生学习目标“缺位”的现象,可能原因是大学生不能及时适应角色转变所致。众所周知,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将考“重点大学”确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升入大学后,无论“重点大学”的目标是否实现,对于学生而言都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不需要再为升学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不能及时制定新的学习目标而导致学习无目的、行为迷茫。
2.2.3 责任意识不强,促使学习自控力下降学习是源于兴趣还是源于责任,这同样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调查中,27.3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对专业没兴趣”、“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是受家长所迫”,甚至有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讨厌的专业当然就不想去学习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当代教育中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人性化的当代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可否认,兴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但是,没有兴趣就应该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推辞吗?恐怕未必。其一,兴趣需要培养。兴趣既有先成的遗传倾向、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专业的兴趣也需要有一个渐进培养的过程而不宜过早定断。其二,兴趣培养需要个体主动参与。从调查情况看,有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兴趣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教师,认为是教师讲授方式的枯燥而使自己丧失了对专业的兴趣。固然,教师的讲授方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但是大学生毕竟不是儿童,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兴趣的养成主要是靠个体主动参与而不是外界引导。其三,学业是职业的前奏,无论专业兴趣如何,都应该对学习存在责任意识。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兴趣并不能成为学习倦怠的借口,责任意识的淡薄或者对责任的逃避才是学习倦怠的真正理由。
3 思考与延展
如前所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解决学习倦怠的有效方式是改变大学生的内心信念,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3.1 帮助学生澄清高职院校的学习目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改革之中,高职教育更是呈现着就业基层化的趋势。而现阶段的大学生是怀着“精英梦”接受初级和中级阶段的学校教育并跨入大学校园的,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高职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专业技能性教育,可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处于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更愿意去追求理想甚至追逐梦想。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时候自然也就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怀疑。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很难去作出一个是与否的定断。但是,教育者应该使学生明白,时代发展的趋势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冲突与摩擦,最终是需要个体去承受社会变革的阵痛,而新时代的精英正是要经历“浴火重生”后的蜕变。因此,正确定位高职院校学习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根本。
3.2 尽量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影响学生的内心信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虽然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但外因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学者黄卫平等认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是社会和学校都应给大学生提供支持,社会应担负教育的职责是努力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并在心理上给予辅导[4]。针对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施教者应尽最大可能通过改善外在环境坚定学生内心的学习信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专业教师而言,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精心设计,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责任,不仅仅将授课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述层面,而更应该整合专业综合知识及专业前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同。
就学校管理者而言,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尽可能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和学习激励机制并使之能够有效贯彻落实。
就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尝试改革和创新高校的学习管理模式。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采取“精英模式”,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基本是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生,他们在理论知识、自制能力、理想信念方面都要比一般的同龄人优秀。因此,我国的高校学习基本形成了“严进宽出”的管理风格。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获得了到大学学习的机会,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以往相比则降低许多,高校学习管理呈现出“宽进宽出”的趋势,这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重新评价。如果大学教育普及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与其匹配的管理更应该转向“宽进严出”,给大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机体唤醒,使个体能够更好发挥潜力[5]。
[1][美]理查德·格里格著.王垒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83.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3]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3-374.
[4]黄文平,李潜.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2(4):54-55.
[5][美]lorne sulsky著.马剑虹译.工作压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42.
[责任编校:赵唯贤]
G 641
A
1008-9276(2012)03-0390-04
2012-02-05
乔瑞红(1978-),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青少年问题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