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2012-08-15陈涛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体系

陈涛

(河南职工医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陈涛

(河南职工医学院思政部,郑州 451191)

教材体系规定的是“教什么”,教学体系规定的是“怎么教”。由“教什么”向“怎么教”转化的过程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不同,决定了教材体系必须向教学体系转化。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是实现转化的前提;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是实现转化的基础,教师授课时口语化的讲解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宣讲教材,将教材内容有一就说一,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不将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换成教学体系。二是轻视教材,脱离教材,教师随意发挥,教师讲的热闹,学生听的热闹,真正的理论并没有深入讲授。这种现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两种错误做法都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不能有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已引起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

1 什么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要知道什么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教材、教材体系,什么是教学、教学体系。教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讲课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等”[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体系”是一个系统或整体,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3]。教材体系也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教材体系(即该文讨论的教材体系),是指某一课程的教科书的章节目的框架结构以及其内容进行相关安排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广义的教材体系,是指以教科书为核心,由教学大纲、教学指导用书、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方案以及学生学习用书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那么,什么是教学体系呢?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2]。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体系是指在实现课程标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作为基本依据,根据教学目标、授课对象、教学情境等因素的不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要素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基本要素包括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内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指为了使理论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接受,讲授者在透彻分析、研究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对教材内容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综上所述,教材体系规定的是“教什么”,教学体系规定的是“怎么教”。由“教什么”向“怎么教”转化的过程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

2 为什么教材体系要向教学体系转化

2.1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差异

2.1.1 功能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功能在于根据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之根本,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中介,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功能在于依据教材体系,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讨论热点,有详有略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同时也发展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2 统一与多样化的差异“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专科院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本科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无论本、专科院校都统一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改变了以往各省甚至教学单位自己编写教材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学体系的多样化则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国不同的高等院校同时开设,在同一个院校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课程,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是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各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这些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1.3 静态与动态的差异教材编纂以后,其体系、结构、内容,在一定时期会保持不变,特别是在一个教学年度是不会变动的,在新的学年,部分章节的内容可能会作略有增减的修订。因此,教材体系相对来说是静止的。而教学体系则不同。同一名教师在水平相同的不同班级授课,由于听课对象、教学环境的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就会有所改变,并且总结上课的经验教训,部分内容的详略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同一名教师在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授课,如给研究生授课与给本科生授课,无论是授课内容的侧重点,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作出调整。教学体系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会呈现出有所不同。这些都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动态性。

2.1.4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教材体系是理论,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体系是实践的。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大类。相对于教材体系来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实践。

2.1.5 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到具体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的内容在编写时的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对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现象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等进行研究和概括,提炼形成教材中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等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等。而教学体系在设计、实施时使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相反路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理论来分析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从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现象中得出新的结论服务于新的社会实践。

2.2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教材体系只有转化成教学体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载体,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其理论博大精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思维特点,一般不容易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怎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广大的青年学生呢?那就是青年学生首先要接受理论,只有熟知理论,理解理论,才能掌握理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高深的教材理论转化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将教材体系潜在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出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教材体系只有转化成教学体系才能有效解决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枯燥”、“说教”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政治性强,体现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立即解决学生眼前的现实困难和满足学生的眼前利益,好像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理论性强,其内容往往是以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的形式呈现,不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听课时有“枯燥”的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教化性强,旗帜鲜明地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求应该怎么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些与青年学生所崇尚的“张扬个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听课兴趣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解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枯燥”、“说教”问题的片面的认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将教材体系合理转化成教学体系[5]。如,挖掘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把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公民、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关注程度,来解决“无用”的问题;通过“深入深出”①即从已有的抽象的概念、范畴以及学术观点出发,经过推理、分析和判断,得出新的理论结论。、“浅入浅出”②即从一般经验和生活常识出发,不必经过推理和判断就能得出常识性、经验性结论。和“深入浅出”③即从已有的抽象的概念、范畴以及学术观点出发,经过推理、分析和判断,得出新的理论结论,将新的理论结论通过运用典故、比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原则创新教学内容[6],使深刻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灰色”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变成精神食粮的补给站,这样来解决“枯燥”问题;通过“事理相融”④即将理论逻辑与事例相结合,在把理论讲的清晰明白的基础上,以事助理。、“情理交融”来解决“说教”的问题⑤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这样的转换,必然会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日渐明朗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与认同。

3 怎样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3.1 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人们经常说教师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教师必须要有较多的知识储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法律等方面,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有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在现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路径不亚于教师,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兴趣爱好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有这些方面的变化都是对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除了教师本身要紧跟学习型时代、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学习不停歇,工作不懈怠外,还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7]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培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家。

3.2 精心备课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础

3.2.1 研读教材,把握精神实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的多年只讲授一门课程,有的在不同学年、不同学期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情况研读教材仍是备课的基础。只有研读教材,才能理解教材,深入理解了教材,把握了内容的精神实质,授课时才不会用理论来解释理论,用概念来解释概念,才能既讲解的透彻,又避免了照本宣科。只有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才能明确重点、难点,授课时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做到“有的放矢”。研读教材时还要注意通览教材,因为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有“重复”的部分,这种内容的重复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侧重点的差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一章的第三节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第十章的第二节都讲了这个问题,等。另外,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第十二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关分配的内容,在备课时只有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准备或将这部分内容整合,授课时学生才不会觉得是重复讲解而感觉厌倦而不愿意认真听讲。

3.2.2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显性备课与隐性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的“单兵作战”是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备课形式,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课准备的好与不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态度等方面。集体备课是“联合作战”,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实现资源共享,在一起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共同成长进步。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提升。显性备课是编写教案、做幻灯片等看得见的存在。隐性备课是潜伏着、不外露,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的备课形式。看电视、读报纸、阅读书籍(包括小说杂志)、外出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有些与我们上课相关的内容,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补充到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都会起到有益的影响。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假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他(教师)耐心地不断地介绍一些有趣的和实际有用的事情……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8]。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更加注重隐性备课。

3.2.3 精心设计教案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案在设计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在规定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导入新课、怎么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互动、教学难点如何讲解的通俗易懂等,这些问题在教案编写时都要清楚明了。在编写教案时还要注意精选教学案例。恰当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有力地佐证理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程生动有趣。教学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真实性、实效性、典型性。在教学案例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二是案例要适量,不能喧宾夺主;三是案例与教学内容要高度相关。这样就能避免在对教材体系进行转化时“跑题”。教师的教案同建筑师的施工图纸还不一样,建筑师是照图施工,而教师在上课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3.2.4 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同一首歌采用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其韵味则截然不同。同一个教材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将教材内容中的信息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是讲授法。这种方法强调四个方面:一是阐述理论观点;二是事理、情理交融证明理论观点;三是拓展理论视野;四是升华精神境界。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辅助以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谈话法、发现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等。

3.2.5 合理使用多媒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变革,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形式改变为“教师-多媒体-学生”三方联动。声频、音频、图片、图表的应用,增加了信息量和课堂的生动性。同时,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课件的过度依赖。课件上文字太多,把教学内容搬家,转移到幻灯片上,照本宣科变成了念幻灯片,有少数教师离开了课件就不会讲课。二是学生的注意力被丰富多彩的课件所吸引,对讲课内容的注意却处在次等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合理、适度。

3.3 口语化的讲解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文本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有理论性、政治性、严肃性、逻辑性、精确性。这些文本语言比较艰涩、生硬,不生动、缺乏情趣。一次课从开始到结束,听众极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言,将“官话”转化成“大白话”,即将教材的内涵和实质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来表述,用幽默的语言甚至学生中的流行语来表达,一方面能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另一方面能将教材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易于接受理论。学生接纳了教师、接受了理论,就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C].教社科[2008]5号.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宋剑邓坤金.“两个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矛盾[J].学理论,2009,186(2):79.

[6]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的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7(8):44.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C].教社科[2005]5号.

[8]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校:张亚光]

G 642

B

1008-9276(2012)03-0382-04

2012-03-13

陈涛(1974-),男,河南省新县人,硕士,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体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