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012-08-15樊志刚王东
樊志刚,王东
(1.河南卫生职工学院生理学教研室;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河南郑州 451191)
精心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樊志刚1,王东2
(1.河南卫生职工学院生理学教研室;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河南郑州 451191)
目的通过对课堂不同阶段的精心准备,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授课效果。方法对课堂进行分解,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结果通过不同阶段进行分重点的课堂教学过程安排,使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和富有成效,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提高了学习效率。结论分阶段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减少学习的压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变成了乐园。
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能否抓好课堂教学,也是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指标。那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方面下工夫。
1 课前准备
1.1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是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了解学生。教师应当对每一个学生从性格、心理方面入手,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不足,尤其是差等生学习中的困难。每节课提前10 min到教室与班干部交谈,课后留10 min与差等生谈心,每周与辅导员交流班级学生状况。②尊重学生。建构主义认为,人总是将个人意义带入到自己的认知世界,其理论展示出,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个人经验的直接结果,而在不同阶段我们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积极地将所学内容建构输入到个人意义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这一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应占有中心地位[1]。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时刻都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批评学生是要采取婉转的、不伤及学生自尊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语言讥讽和赶出课堂,尤其是在面对差等生时更应该注意要呵护学生,爱护学生。
1.2 教师的精神面貌有人把课堂教学比做演员的舞台演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堂讲授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2]。作为“主要演员”的教师,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在上课前,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步履坚定的进入教室,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教师个人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匹配以合适的面部表情,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放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接受知识。
2 课堂教学
2.1 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万事开头难,这是课堂教学的“序曲”。所以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开场白”,用新颖的导入语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本内容,选用不同的典型感知材料和影像多媒体资料等,采用巧设悬念,步步深入等灵活多样且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引出新课。“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有先声夺人之妙,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2.2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是贯彻和实现教学目标,检验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主要时间。就要求教师做到:①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蕴含于教材中的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科学的把握思维进展的梯度,先易后难,繁简结合,使重点、难点知识穿插在简易的知识点中间,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张弛有度。②动静结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安排教学方式,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教师的评改和学生的做题等有机的搭配起来。可针对当前内容进行试题分类检测,根据学生对难易问题的回答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要耐心听取不同学生的提问,认真记录,集中回答,要不时的进行设问,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把教师的“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总之,要有动有静,实现教与学的同步。③灵活处理偶发事件。随着教师课堂教授时间的延长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中间可能会出现部分精神不集中、交头接耳、玩手机和睡觉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其他同学的听课以及整个课堂能否继续有效进行。面对个别的违纪行为,教师不应急于批评而停止讲课,可以通过无声的目光注视或走到其身边提醒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其简易问题来告诫学生。课后教师可以单独找学生谈心,严肃批评,下不为例,并讲清为何不在课堂上对他公开批评的道理,使学生易于接受。
2.3 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一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必须设法唤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巩固和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果[3]。可以尝试以下方法:①内容总结。对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并以考试重点或下节课提问的方式告知学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知道了学习的进展,产生了成功的愉悦。②预习新内容。通过巧妙设置悬念,引出新的内容,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的预习新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活跃学生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把一堂课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3 课后反思
课后对教师来讲,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还有重要工作要做。课后反思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4]。
3.1 反思“优点”对于我们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而言,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找准了教学内容设计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的提问技巧,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留有悬念的课堂结束语等,都要将其认真的记录下来,目的是便于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参考使用。通过总结和整理“优点”,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2 反思“缺点”一堂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闪光点”,也有“败笔”。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比如内容顺序安排欠妥,重难点不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足,课堂结束时草草收场等,这些不足都要认真思考,找出原因,积极纠正,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一一改进,使其成为以后课堂教学的“警示钟”,不断提醒自己吸取教训。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的准备,认真有效的组织,结合教师自身的不同特点,设计和组织有自身特色且教学效果明显的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最终让学生“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去上路”。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生活。
[1]杨轶殊.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发挥中介有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8):180.
[2]李文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46.
[3]王亚斌.如何组织课堂教学[J].教学研究,2011,(2):98-99.
[4]郑金州.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校:张亚光]
G 642
B
1008-9276(2012)03-0378-02
2012-03-05
樊志刚(1978-),男,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讲师,从事生理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