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译角度看中国大学校名的“名正言顺”

2012-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校名师范学院

房 青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从英译角度看中国大学校名的“名正言顺”

房 青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国大学校名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其英译是否得体,而翻译的得体,又是对大学教育发展最好的诠释。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大学校名英译中的实际现象寻找最佳方法原则,使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适当得体,即名正言顺,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名正言顺”:教育发展

1.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大小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应因时代、社会制度、发达与否的不同而受到怠慢,而是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本国的国情,更好的去交流、发扬、探索、创新继而进步。作为人生教育基地的大学,更应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处于进步状态,这点大家有目共睹,但与世界先进的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怎样去弥补这些差距,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国,中国特色的办学思想影响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步伐,时代的发展呼吁中国教育吸引国外教育精华,推广本国文化,进而走向世界。该怎么去做才能吸引那些先进的目光去更好的了解中国,作为中国教育人才所在地的大学自然而然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使命。关注一样东西,首先关注的是它是什么,叫什么,做什么的,目光聚焦的大学,无疑要关注这个大学的名字,实力。因此大学校名的翻译要得体、适当,这样外国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大学,否则发展中国教育的使命就成为空谈,无实际结果。中国大学校名的“名”正“言”顺,意为校名要正,即适当,英译要顺,即得体。顺审视中国大学校名的翻译,怎样做到“名正言顺”,已经引起的不少专家学者的思考,众说纷纭,一直以来很难找到最佳翻译方法去解决全国大学校名的英译问题。本文试图从校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混淆点,提出解决校名英译的相关问题,深盼中国大学校名英译问题能够规范化,真正的做到“名正言顺”,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

2.“名”何以“正”?

大学校名虽只是一种称谓,但其却是学校的无形资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无形资产,它承载着中国教育历史的底蕴及其内涵,规范的大学校名是开启国际交往的大门。校名的得体与否,直接反应的是学校办学理念以及素质的高低,一个好的校名,确切的说是适当的校名,对学校的发展是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因此,更改大学校名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在这种潮流面前,很多学校选择顺流之下,更改校名,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未必都有好的结果,有一些还是事倍功半的。

纵观中国大学校名的更改,有一定的历史阶段特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引进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大学除部分举办师范教育外,一般都是走综合性发展道路,在命名上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第二阶段是20 世纪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引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各大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命名一般以专业性大学为主。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历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规模扩张发展,高等教育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命名上以扩大学校声誉和吸引更多生源为主。(转引自田江,刘泰越)

校名的更改仍在继续,唯心主义学者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虽然有唯心的成分,但校名的更正在中国得以持续,实践证明,它是合理的。在唯学历人盛行的今天,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婉拒。可以说大学校名是毕业生简历上的一个戳,把学生进行等级分类,可见校名在眼下中国的重要性。院校的改名,往往会随之带来专业面的拓宽,可以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迈进,上头下拨的资金多了,实力也就大增了,生源质量上去了,就业也就好了。潮流是合理的,但更不意味着改的校名都是合理的,有些是成功的表率,而有些有失败的教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来看。当然,笔者认为存在即合理,并不是倡议所有的院校都去改名,有些保持自己的本色更好,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种已经打出自己招牌,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学校。

虽然中国以来就奉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对于中国教育发展实践证明校名不是不方便改,而是改的要适当,即名正。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改名,往往就是为了能广招学生,所以大家都抢着冠名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商业”等热门新名词。或者坐落于一个小地方,争取冠个“省会名”、“声名”体现自己的“高贵地位”。这样看来有些大学改名和合并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体现的是学术上的浮躁。

举几个笔者认为改名改的不妥的院校,四川大学,改名四川联合大学后,学生的生源都成了问题,因为学生对学校并未了解前,首先透过的是校名这个招牌去熟悉学校。北京有个北京联合大学,是不方便与四川大学(现在的)做比较的,在对四川联合大学未了解前,肯定要受到北京联合大学的影响,因此当四川大学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之后,面临了学生生源的困扰,之后改为四川大学,境况才逐渐好转起来。再如今天的东华大学,由原先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改为中国纺织大学再到东华大学而来,第一次改名时,华东改为中国,学院改为大学算是为学校壮了胆的话,那再次改名有什么含义?对学校发展的帮助何在?这是个重点大学,但听起来跟后来的西华、南华混淆一起,影响了学校本身的价值。显然,学校当局改校名是既无远见又无卓识的。台湾也有个东华大学,台湾回归后,称呼上肯定有冲突,难道到时候还要再改?显然改名的时候并未顾虑这么多因素。

但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比如现在的北京城市学院,原名为海淀走读大学,因为 “走读”这个词语在信息更替飞速的今天已经过时,改名后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尽管还是有人该校是 “海跑儿”,但毕竟从整体上看还是成功的。 再如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改名,原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改名后简称未变化还是“杭电”,而且升格为大学,体现了专业特点,也就是科技,堪称成功的范例。有些院校名称看起来及其容易让人误解,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虽目前无法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但问题存在了,总还是要引起注意的。

因此,校名的得当,要考虑学校自身实力是否达到,与校专业是否相关,不能忽视时代特点,只有适当的校名,才能进行得体的英译,也才能实现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 .“言”何以“顺”?

当今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可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的寻找最佳的翻译方法,实现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规范化。

3.1 大学还是学院?

在分析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下大学和学院的区别,因为有些学校在对校名进行英译的时候,并不能达成与目的语的形式对等性。比如广西师范学院,英译为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还有不少西方院校将学院英译为university,究竟这样英译是否得体,这要从多方面分析。在辞海中大学指的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或学院。学院指某一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据笔者分别参照2003 年6 月28 日和2004 年7 月1 日的数据统计,在2003 年我国冠以“大学”二字的高校有253 所,冠以“学院”二字的高校有

364 所,分别占本科院校总数的41% 和59%; 而2004年号称“大学”的就有274 所,号称“学院”的有377 所,分别占本科院校总数的42% 和58%。短短一年之间新增了二十多所“大学”。(汪明霞,2005:18)

在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中,大学和学院在形式上分别对应的是university和college,这只是一般的做法,上面提到的广西师范学院就是个特例,并没有将其实现形式的对等。究竟这样是否合适,我们与其他院校这个对比,比如三江学院就在校名的英译中用了 university,但就学校的实力看,不足以成为大学,学院只是招收本科生而已,但广西师范学院,多年来招收研究生,办学有自己的特色,称其为“大学”也不足为奇。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大学都将学院倾心于译为大学,就国内来看,北京理工大学,至今校名的英译仍保持自己原来的特色,未改为 university,但全国的其他理工大学,如大连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都是以university为英译标准的。尽管如此,北京理工大学在理工类大学仍是佼佼者,学校的实力并未因英译的“降级”而受到影响。这也就是说英译可以反映学校等级,但并非所有,对于那些保持自己特色的学校,所谓的“降级”不会受到影响。国外也有许多新鲜的例子,世界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商学院中排名第一的“伦敦商学院”,美国的“密西西比学院”,还有“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等,都是招收研究生,并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本科高校,是最具有“university”资格的院校,却从未改变校名,照样名扬天下。(丁夏林,2009:102)

总而言之,英译为大学还是学院,要考虑要学校自身实力,学校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浅析师范院校的英译,normal是否该为主角?

关于怎样英译师范院校,这绝不是一个陌生新鲜的问题,关于这点,可谓是百家争鸣。关于“师范”一词的翻译,据笔者统计,在中国 60所左后的“师范”院校中,近 40所使用了“normal”一词,其余 20余所使用了“teacher”一词的各种形式(其中,“Teachers”:14所;”Teacher’s”:6所;“Teacher”:2所;“Teachers”:1所)。(耿殿磊,2005:18)从这个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normal一词作为师范的意思更受中国人欢迎,可英译是为了与国外接触,更好的走向世界,但据笔者访问数位外籍留学生,他们对normal一词并不表示赞同,甚至一开始并未于师范联系到一起。究竟师范一词该怎么翻?是不是应该考虑像“Teachers”这样的最佳配角词来取代normal的主角地位呢?笔者是同意将normal一词取代的,具体用什么还需考虑。取代normal的原因是考虑到与国外接轨的问题,选择更适合表达师范的词让外国人明白。据不少权威字典,并未对normal作为师范的意思加以详解,只是偶尔出现而已,normal school在美国确曾存在过,但只是慢慢教育历程的一个小插曲,20世纪70年代就已推出历史舞台,国外更多的采用的是teachers最为师范院校译称。既然国外的都能与时俱进的更改校名,为何中国人还要死守着人家已经推出舞台的表达方式?这样有何意义?翻译应结合时代的特征,这点绝对不能忘。因此,不妨为我国师范类院校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即:译为“地区名+teachers+university/college”或“teachers+university /college of+地区名”,国外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都是这么写的,美国有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师范类高等院校采用了 teachers university这一名称,如上海师范大学就是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笔者建议,全国的师范类院校最好遵循翻译的全球化,与国外接轨,采取上述的英译规则。

对于广西师范学院的英译(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University),笔者想发表点个人看法,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最好执行者,在表示师范类院校的时候,不需要同时出现,言简意赅就好。在关于大学与学院的英译问题时,已经探讨过其英译的合理性,因为笔者建议广西师范学院英译为Guangxi Teachers University 更好。

3.3 汉语拼音还是威妥玛式拼音?

虽然采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院校不多,但是采取这两种英译方法的却也都是响当当的名校,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Hohai University(河海大学)和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余新兵,2007:172)这些是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的院校。另外,从语言的发展来看,一个单词作为语言现象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社会所接纳就没有理由突然让它消失或“易容”。英语里边从汉语里面借用的词语也不少,如kungfu(功夫)、taichi(太极)、lychee(荔枝)、kowtow(磕头)等音译就没有采用汉语拼音,相信没有人会要求把他们一一改为gongfu、taiji、lizhi和ketou吧!(余新兵,2007,173)即使威妥玛式拼音有其缺点,比如因其在实际应用中送气符号的省略带来的混乱,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它存在的意义。

还有些采用汉语拼音的,如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东北电力大学);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北京交通大学),(Fu Jen University)台湾的辅仁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人民大学)等。同样是采用汉语拼音进行英译,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一样,东北电力大学的英译,引起了多数支持,一个网友曾说从汉英双语的差异来讲,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字面和实际的意思可以不相符合,但英文与中文相比,是更加严格的,字面和内在含义要达到基本一致。因此,“Electric Power”用汉语的思维,能讲通,但是是绝对不符合英语思维的,从汉英翻译学的专业角度来讲,在意译无法对等的情况下,采用音译,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有些人倡导师范院校也采取汉语拼音的拼法shifan,不管其得体与否,至少证明了一点,汉语拼音这种英译方法是值得考虑的,它将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彰显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内涵。

关于是用汉语拼音还是威妥玛式拼音来解决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问题,笔者建议两者共存,但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切不可盲目。

4 .结语

大学校名不仅仅是个名字,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存在于这个社会要受到应当有的重视。从英译角度看中国大学校名的“名正言顺”,笔者写这篇文章旨在让国外更多的了解中国教育,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大学校名要适当,校名的英译要得体,适当的校名不能没有得体的英译,得体的英译要以适当的校名为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名未正。因此,在看待中国大学校名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名正言顺”的原则。

[1] 丁夏林. 中西文化差异与高校名称翻译[J]. 山东外语教学,2009,(3).

[2] 耿殿磊.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研究[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4).

[3] 田江,刘泰越. 论大学校名更改潮流的反思[D]. 西华师范大学.

[4] 汪明霞. 改名为哪般?我国大学校名的比较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5,(4).

[5] 余新兵.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现状及其分析[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On the Suitability of China’s Universities English Names from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FANG Qing

The norms of Chinese university/colleges have directly affecte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on the contrary, the well translation is also 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the country’s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most suitable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actual situations while translating, so that Chinese’s education development can be fully showed under the suitable name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Chinese university/colleges; English translation; suitabl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059

A

1008-7427(2012)03-0111-03

2012-02-01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校名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洛阳师范学院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