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莫友芝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
2012-08-15张霁陈昌琳
张霁 陈昌琳
谈莫友芝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
张霁 陈昌琳
半个世纪以来,对“西南巨儒”莫友芝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成果并未充分转化为广泛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资源。鉴于此,对莫友芝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进行探讨,可促进其研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研究成果;教育资源;转化
2011年6月23日是莫友芝诞辰20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对这位“西南巨儒”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鉴于各种原因,这些成果并未充分转化为广泛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资源,本文拟对莫友芝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莫友芝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 莫友芝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半个世纪以来,莫友芝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内容涉及目录版本学、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地方文献学、农桑学以及书法篆刻等多学科,主要成果如下。
1.目录版本学方面:杨祖恺《莫友芝的藏书及其在学术上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三期),《莫友芝影山草堂藏书管窥》(《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三期),郑伟章《莫友芝的藏书和目录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刘汉忠《莫友芝影山草堂藏书考证——兼与杨祖恺同志商榷》(《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一期),张海惠《莫友芝及其<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三期),李先耕《<郘亭知见书目>稿本记》(《文献》2002年第三期),张剑《<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探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四期),《<郘亭书画经眼录>的发现及其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莫友芝有关持静斋藏书手札六通考释》(《文献》2008年第三期)。
2.语言文字学方面:殷孟伦《莫友芝与<韵学源流>的关系质疑》(《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一期),陈振寰《韵学源流注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梁光华《试论莫友芝的<韵学源流>》(《黔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二期),《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周复纲《莫氏小学四种》(《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二期),孟志钢《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四期)。
3.古典文学方面:刘之侠、熊易农《莫友芝和他的诗》(《贵州明清作家论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圣强《莫友芝<说文>故事诗点注》(《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89年第二期),石尚彬《试论莫友芝的山水纪游诗》(《黔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三期),黄万机《莫友芝山水诗试论》(《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四期),王圣强《从<郘亭遗文>探莫友芝的学人之风》(《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一期),申远初《莫友芝与<陈息凡香草词序>》(《贵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三期),苟大霞《郘亭诗论略》(《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二期),张剑、王兆鹏《莫友芝佚诗辑考》(《长江学术》2008年第二期),郑江义《妙手抒怀写诗章——略谈莫友芝的诗歌写作技巧》(《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四期),张剑、陶文鹏、梁光华编辑校点《莫友芝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
4.地方文献学方面:周复纲《<黔诗纪略>刍论》(《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一期),关贤柱《<黔诗纪略·杨文骢卷>校补》(《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一期),黄万机《简评<遵义府志>》(《贵州史学丛刊》1985年第二期),翁仲康《道光<遵义府志>五题》(《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六期),张剑《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文献》2007年第一期)、《大陆所藏莫友芝稿、钞本考述》(《文史》2008年第二辑),《<“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独山莫氏遗稿>辨误》(《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贺国强《莫友芝未刊稿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述略》(《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二期),白雪华、湛庐《莫友芝所撰<甲辰家规>及其史料价值》(《文献》2006年第四期)。
5.农桑学方面:刘世彬《莫友芝与<樗茧谱>》(《黔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3、4期合刊)认为:“莫友芝根据群众实践经验为之作注的《樗茧谱》一书的学术价值早已超出了一时一地的狭小范围,不但在实践上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农学史、昆虫学史、林业史、纺织史上有重要地位。”
6.书法篆刻方面:张双锡《莫友芝的书法艺术》(《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四期),陈训明《贵州书画家简论·布依族书法家莫友芝》(贵州美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版),刘锦《莫友芝书法成就浅识》(《书法》杂志1992年第一期),戴明贤《黔南书杰莫友芝》(《书法丛刊》杂志1994年第一期)。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莫友芝的手稿大多散落世界各地,学者缺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有些善本书又都收藏在博物馆或图书馆,一般研究人员很难谋面,致使相关的研究进展不大。
2.研究内容多囿于文学、文献学方面,教育、农桑、书法方面则较少涉猎或研究不深。
3.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学术层面上,未能将其转化为社会资源。
二 莫友芝研究成果应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
将莫友芝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量影印莫友芝的手稿直接用于教学研究;将后代专家学者的成果汇编成册,供全国乃至世界同仁商榷、争鸣,并将学界公认的成果编纂成相关的高校教材或其他指导用书;在贵州地方院校开设莫友芝研究的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学界的研究成果,使“莫学”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舜徽先生在《爱晚庐随笔》中如此评价莫友芝:“咸同间之能书者,自以莫郘亭为一大家。真行篆隶,兼擅其长,而篆隶尤有名。下笔辄刚健有势,知其沉潜于古者深也。杨守敬称其篆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固已倾服之矣。余早岁得其所书《六先生赞》及《东方朔戒子语》石印本于坊间,朝夕临摹,喜其运笔圆整遒劲,目为习篆正体而敬重之。居长沙时,偶过装裱店,见有郘亭所书八大幅篆书屏张之壁上。乃为湘乡相国(即曾国藩)所书汉赋也。亟以照相机摄取归,置诸案前,常玩绎而仿效之。虽不能工,受益自大。故余晚年作篆,犹时时用郘亭笔法也,又曾于一藏家见有郘亭楷书莫母寿诗直幅,端媚绝伦,叹为稀有。从知善书道者,固多兼精四体,无施不可也。”
由此可见,莫友芝的书法篆刻历来为业界专家临摹效仿,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由于真迹难得,目前莫友芝书法篆刻作品尚未影印成册,也无高校开设莫友芝书法篆刻的相关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对莫氏书法的研究和普及,也是艺术界的一大遗憾。
莫友芝还通过对大量珍贵文献的校勘,最大限度的还原了《中庸》的原貌,纂成《中庸集解》,成为目前学界最权威的关于《中庸》的训诂著作。由于流传数量很少,长期以来,只有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室有收藏,大多数学者难得一见,这自然会影响对它的研究。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学术价值极高而没有公开发行的莫友芝手稿应及时予以影印,大量发行,供专家学者研究,以便转化为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
莫友芝的学术成就,一来于家学,二成于游幕期间。莫友芝的父亲莫与俦(1763-1841),嘉庆三年(1798)中进士,经常与乾嘉经学大师阮元、纪昀、洪亮吉、郝懿行、王引之等问学论道,日夕浸染,不仅开阔了文化视野,提升了学术品位,在其回到贵州后,深刻地影响了贵州的学术风气。莫友芝也得到了父亲的亲自教授,从此走上了问学的正途。
莫友芝的成就主要成于游幕期间。清代,作为智囊机构兼学术顾问的幕府,是一种非官方的、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文化场域,这些特征决定了游幕学人学术活动的自由性和涉猎范围的广泛性。尤其晚清以来,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较前代更为频繁,游幕之风也大盛于前,这也推动了学人交游的多向和学术事业的进步。莫友芝一生曾多次游幕江南,先后成为胡林翼、曾国藩、丁日昌等权臣疆吏的幕宾,在曾氏幕府的时间最长(八年)。莫友芝的学术人生,大都得益于斯。
当今的莫友芝研究也应聚集世界各地的时彦硕学,时时砥砺学问,切磋艺文,才能使研究日新月异,成果丰硕。当然,研究不能永远停留象牙塔里,应走向社会,服务大众。如莫友芝的《樗茧谱注》就是经典的农桑学著作,却未能作为指导农桑的教材,实为憾事。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大多收藏于图书馆,没有走向课堂,走向社会,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贵州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浓烈的学术风气,出版优秀科研成果,使莫友芝研究代代传承,并及时将莫友芝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社会建设。
[1]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张裕钊.濂亭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张剑,陶文鹏,梁光华,点校.莫友芝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李朝阳.建国以来莫友芝研究述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刘世彬.莫友芝与《樗茧谱》[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3、4 合刊).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YouZhi Research Achievements
Zhang Ji Chen Changlin
There have achieved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MoYouZhi‘s Confucianism in Southwest China.But 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se achievements have not been turned into an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utilize these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education resources;transformation
K256
A
1672-6758(2012)04-0123-2
张 霁,硕士,副教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邮政编码:558000
陈昌琳,讲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邮政编码:558000
Class No.:K25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