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比较研究

2012-08-15徐永峰

关键词:训诂三国志史实

徐永峰

裴松之《三国志》注与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比较研究

徐永峰

在中国历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目前,史学界对注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但还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一部书的个别研究。试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放在时代背景下,从注书的背景、方法和所引书目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比较

一 注书背景的比较研究

在汉代以前,文、史都是经学的附庸,尚没有形成独立的两个学科。汉代时,文、史共同脱离经学,达到文史结合的高峰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史在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后,文、史两个学科就由汉末的貌合神离开始走向了文史分途,虽然这一过程尚未完成。

在《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中说:“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亦不弥远乎!”

由裴松之这段自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注书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注意区分史学语言和文学语言。

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陈泰传》注引《魏氏春秋》中说:“记言之体,当使若出其口。辞胜而违实,固君子所不取。”

裴松之再一次强调了史学的记实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注书已经蔚然成风,出现了一大批的著作。除了本文研究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外,还包括延笃的《史记音义》、吴韦昭的《国语注》、徐广的《史记音义》等等,它们都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所以,文史分途和注书的兴起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共同的时代背景。

然而,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二人又有一些不同。

裴松之自述“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裴氏是在“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撅遗迹”的情况下为三国志做注的。元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裴松之完成注解。宋文帝看后,赞曰:“此为不朽矣。”可以说,裴松之是在官方支持下加之自己的努力,从而开后世“注史”之先河的。

而刘孝标是一个“好异书”的人,《世说新语》注是他的私家注书,完全是个人的爱好。他自己也被“彼清河崔慰祖谓为‘书淫’”,书淫应是指对书有极大癖好的人。

到目前为止,史学界对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的成书时间,还有很多争论。有学者推论应该在“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至普通二年之间”。正是由于这是刘孝标的私家注书,才造成了我们今天只能去推测《世说新语》注的成书时间。

二 注书方法的比较研究

汉末以来,学者们注书大多集中在名物训诂的层面上。然而,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与汉代末期的注释家们那种注重名物训诂的注书风格已有明显的不同。总结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

1.补充史实。

关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补充史实的例子非常之多。最有影响的大概是曹魏许下屯田、《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关于这些史实,史学界论著已有很多,本文不在赘述。仅举一例以证明之。

关于曹操的为人,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补充道:“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划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

这种补充史实的例子在《世说新语》刘注中同样很多。例如在《世说新语·政事篇》中:“陶公(陶侃)性简厉,勤于事。”

对于陶侃的行事风格,只有寥寥几字的陈述,而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曰:“…尝课营种柳,都尉夏施盗拔武昌郡西门所种。侃后自出,驻车施门,问:‘此是武昌西门柳,何以盗之?’施惶怖伏首,三军称其明察。”

通过几十字的注文,对“性简厉,勤于事”做了很好的诠释,使人们对陶侃的行事风格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2.存疑纠误。

这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魏志·明帝纪》中认为明帝死时三十六岁。裴说:“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记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已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在这里裴松之对于明帝的年龄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纠误。

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中也大约有四十多处纠误的注释。例如《世说新语·言语篇》中刘桢得罪魏帝事,刘孝标注中注引《魏志》曰:“帝讳丕,字子桓,受汉禅。”按诸书或云,桢被刑魏武之世,建安二十年病亡,后七年文帝乃即位,而谓桢得罪黄初之时,谬矣。……”

《世说新语·言语篇》中刘桢称曹丕为“陛下”。而按《魏志》载刘桢死于建安时,并非黄初时代。

3.展开评论。

这是两人差异较大的方面。关于评论,裴松之可谓颇有心得,还提出了“贵得当时之宜”的观点。在《三国志》注中既有他自己的评价,又有引述他人的评价。而刘孝标却很少有正式的评论。

例如:《吴志·张昭传》注张昭迎曹操的评论:“臣松之以为张昭……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这是裴松之自己的评价。

《吴志·孙权传》注引孙盛对于孙权的评价:“孙盛曰:‘…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於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於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

这是裴松之引述他人的评价。

4.关于裴松之和刘孝标在注书方法上的不同。

裴松之《三国志》注主要补充史实,但对于字音、字义、名物、典故等训诂方面也有大量的补充。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在训诂方面所做的工作远不及裴松之。这很可能是由于在南朝宋的时代,传统的训诂式的注书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而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是在南朝梁的时代,训诂式注书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这才造成两者在训诂方面的差异。

两者在对史实和人物评价方面也有不同。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对史实和人物的评价不仅很多,而且言辞犀利。与之比较,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在评价方面就要逊色很多。刘注在评价时主要利用注书时所选用材料来比较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世说新语·品藻篇》中,在评价陈仲举和李元礼时,刘注引张璠汉纪曰:“时人为之语曰:‘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模楷李元礼。’”

刘孝标大多用这样注引来表达自己褒贬的观点。

三 所引书目的比较研究

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在引书方面的情况,历来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关于他们引书的数目、类别、标准等,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他们引书内容丰富,而且大多已经亡佚。他们的注书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史料,这是从古至今史学界的共识。

据沈家本统计: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计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鲁迅言:“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所用书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裴松之引书二百一十种,还是刘孝标引书四百余种,都可以称得上是“征引广博”了。

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在引书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书目的裁剪使用上。裴松之《三国志》注在事迹方面着笔较多。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则先交待人物的生平,然后才是人物的事迹。

例如:关于邓艾,在《世说新语·言语篇》注中,刘孝标先介绍他的字、籍贯,然后才讲到他的事迹,最后写到他的官职、贡献和结局。而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则直接写了他与郭玄信的结识,因为邓艾的生平,陈寿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两者出现这样的差异应该和原书的题材有关。《三国志》本就是史书,书中对人物的生平交代的比较清楚。所以,补充遗漏的史实自然成了裴松之着力的重点。而《世说新语》应该是记录言行的语录体,对于人物的生平则交代不清。所以,刘孝标大量地补充人物的生平,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四 结语

裴松之和刘孝标作为几乎同时代的人,又分别为《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作注,又同样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把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相提并论了。明代胡应麟曾经这样评价道:“裴世期之注《三国志》,刘孝标之注《世说》,傍引博据,洪洽淹通,而考究精严,辩驳明审,信两君之深于史学也。”直至前不久,在读硕士研究生唐婷婷在《试从<世说新语注>看刘孝标的治史态度》中这样写道:“刘孝标是以裴松之《三国志》注作为蓝本的,二者在体例和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裴松之是本着史学家的严谨态度为《三国志》作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孝标为《世说新语》做注时“是本着…史学家审慎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世说新语》注是“一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史学材料。”

裴松之受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在延续训诂式注书的同时,也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在注书时,他补充了大量的史实,对原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同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评论。刘孝标则完全是私家注书。比起裴注,他更加脱离了训诂的影响,注重补充人物的生平和史实。与《三国志》裴注相比,在评论方面则有较大差距。

[1]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刘义庆,撰.刘孝标,注.朱铸禹,编.世说新语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张瑞龙.从经注与史注的变奏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学术史地位[J].史学月刊,2004(6).

[7]唐婷婷.试从《世说新语注》看刘孝标的治史态度[J].鸡西大学学报,2011(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nnotations of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by Pei Songzhi and Annotation of New Notes on Chinese Gentry by Liu Xiaobiao

Xu Yongfe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a,Annotations of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written by Pei Songzhi and Annotation of New Notes on Chinese Gentry written by Liu Xiaobiao are widely circulated classic.In the process of their spreading,both of them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one.Currently,Historians have made quite substanti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nnotation study.The author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notations of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by Pei Songzhi and Annotation of New Notes on Chinese Gentry by Liu Xiaobiao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writing background,the writing methods,and the bibliography.

annotations of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annotation of New Notes on Chinese Gentry;comparison

K204

A

1672-6758(2012)04-0117-2

徐永峰,硕士,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

Class No.:K20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训诂三国志史实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大话三国志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关于若干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