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文化与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
2012-08-15肖姣平龙庆华
肖姣平 龙庆华
社会性别文化与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
肖姣平 龙庆华
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的实际状况值得关注,此种状况与多元性别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在妇女权利问题上,有必要进一步突出以文化心理为视域的先进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妇女权利;性别文化
在现代社会,妇女权利的实现程度已经构成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指标和基本的衡量尺度之一。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家庭等各方面基本上享有与男子大致平等的权利,不让须眉的“杰出女性”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脱颖而出。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向纵深发展,相关保障的效能和机制仍存在诸多力有不逮之处,妇女的生存境遇和生活质量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仍旧处于某种弱势地位。这集中表现在参政、就业、受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是一个值得正视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学者何萍认为,当代妇女权利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一事实要求人们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1]就此而言,中国在实现妇女权利问题上的不彻底性主要是由宏观性和粗放性造成的,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无疑将使妇女权利问题向微观领域落实和深化。她认为:“中国要真正消除男女不平等现象,就必须在微观上开展深刻的文化革命。”[2]基于此,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视角,着重探讨中国妇女权利问题的进一步落实。
一 多元性别文化对妇女权利落实可能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衣俊卿教授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他认为,“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文化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3]显然,性别文化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男女两性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括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价值规范、精神追求、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任何一种性别文化一经产生,就会具有某种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征,性别文化的前后相继和代代相传的现象就是性别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凝固过去的沉迹,而且由于历史所具有的继承性特点,使它承载着传统的轨迹不断伸向未来。反观当下“回归女人”的强烈诉求,其表达的显著的“女性化”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传统性别文化一脉相承的: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回归女人”便是向传统角色的回归,社会给新一代知识女性的最高荣誉是“超贤妻良母”。此种最高荣誉实质上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林语堂先生在30年代所提出的“具备新知识而有旧道德”的最佳妻子标准。在一定意义上,“以家庭为重”便成了“回归女人”的首要或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层面上的“回归女人”就是回归由“男外女内、男主女从”转化而来的温顺和依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妇女通过回到厨房、学做一个‘温顺’的女人的等方法重新培养她们的‘女性特质’,呼吁妇女成为温柔、善良、甘愿做侍候丈夫的好主妇。”[4]这实质上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观念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折射。此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只会成为束缚妇女思想的枷锁,无疑将妇女牵回旧有的生活方式,无助于妇女走出精神世界的藩篱。
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又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本主义性别文化的侵入,它们往往以不同于传统性别文化的新面目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毒害人们的头脑。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的物质主义性别文化就是与市场经济伴生的商品化性别观念与腐朽的资本主义性别文化相聚结的产物。这种性别文化把妇女置于一种客体化、对象化和商品化的地位,其实质就是中国男权中心和西方男权中心的性别文化观念的贩卖,进一步滋生和导致了女性的边缘化地位。
我们知道,文化总是以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社会习俗等内在要素构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社会结构中更为深层的东西;它既可以积淀宏观革命的先进成果,又可以对其造成某种蚕食、颠覆的消极后果。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年,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仍然在女性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极其顽强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境外腐朽的资本主义性别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危害着妇女的生活方式,这些实际上为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落实妇女权利进程当中局部倒退现象的凸显提供了隐蔽而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概言之,在文化意识领域,传统性别文化的残余和境外腐朽的性别文化汇聚在一起,成为滋生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的温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打破落后的、腐朽的性别文化及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已经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二 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妇女权利问题上,有必要在微观上开展深刻的文化革命:一方面必须打破传统落后的社会性别文化和抵制腐朽的资本主义性别文化;另一方面又重在建设,即关键在于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除此以外,别无良途。
所谓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是指倡导与主张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要受到同等对待,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权利要得到同等保障,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不同职责必须相互尊重、公平相待,形成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文化。在此种文化看来:男女平等是核心内容;但这种平等并非简单、粗放的所谓“男女都一样”,而是以承认生理——性别差异为前提的,在权利、机会、尊严、人格、价值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平等,其根本反对的是以男性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去要求女性。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则体现了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和谐与融通。当然,此种和谐与融通若要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必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经常的和无所不在的,充满细节魅力和具有微观体贴特征的,对于“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等等传统落后和境外腐朽的文化观念才能构成实质性的改造和消解作用。
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不是凭空杜撰,而是要对现有的性别文化进行整合,剔除其中的糟粕,吸取合理的资源,不断推进性别文化的发展。因此,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有必要把握好现有的理论资源。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逐步确立和纵深发展,针对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婚姻家庭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对滞后,因而纷纷把眼光投向海外,西方女权主义思潮迅速传播。但是在引进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资源。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究妇女问题,并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在新时期,绝对不能弱化或淡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现阶段的妇女权利或妇女问题相结合,才能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
其次,吸收传统性别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是以现有的性别文化的传承为基础。性别文化的这种传承性体现了历史的超越,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常常不会不加分析不加挑选地全盘复制原有的性别文化,而是以一种自发的或自觉的方式遵循一条历史规律:批判地继承,系统地改造,不断为性别文化增添新成分、新成果。因此,在扬弃传统“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性别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妇女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和传统美德,诸如勤劳俭朴、坚贞不屈、尊老爱幼、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外柔内刚、含蓄典雅等。漫长历史中所积淀的女性文化和女性精神应该在新时期予以发扬并加以推广。
最后,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女权主义是西方百年妇女运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它并非一个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部流派纷呈,不同流派的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基本共同点是认为现存社会是以“男权”为基础,为出发点的。女权主义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上争取获得与男性平等权利,而且从文化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冲击社会生活及其文化秩序。其主要特点就是以女性视角观察、审思两性不平等现象的根源,着眼于社会文化分析,探讨如何解构男权体制,实现女性权利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说,西方女权主义是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取这一理论的合理成分时,既要承认女权主义理论的普适性,也要看到女性权利实现过程中的民族性,应该与本土性别文化接脉,取其所需,用其所长,避免全盘照搬的倾向。
这意味着,要让先进性别文化产生实践效应或实际效果,至少要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明确构建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因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接受先进性别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乃是必要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改造对象,他(她)们身处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之中,为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及掌握的理论不是简单地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直接灌输而来,而是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得来。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此种过程使得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逐渐转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另一位前苏联建国时的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强调了外部活动对人的心理结构的作用,突出了人的活动是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因而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走一条“功夫在诗外”的路径,或许只有如此,先进性别文化才能真正地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
第二,植根于社会历史进程。文化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化的构建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进程的大系统而单独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这就告诉我们,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时植根于社会历史进程乃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意味着绝不是人的主观意愿的结果。显而易见,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需要从长计议,不能简单地仅仅立足于文化领域,以男女平等为理由,向男权社会索要各种权利,而是要不断关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妇女要积极主动与男性并驾齐驱地创造社会历史。或许只有如此,先进性别文化才能春风化雨般地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以社会性别文化来观照、检视和反思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只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先进的性别文化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他们就会自觉地抵制传统性别文化和腐朽资本主义性别文化的泛滥,就能更好地去观察现实,去指导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或许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充分落实妇女权利的种种鲜活、生动的依据和富有自觉针对性的切入点。
[1]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706.
[2]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705.
[3]衣俊卿.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J].哲学研究,2010(2):7.
[4]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Social Gender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Rights
Xiao Jiaoping Long Qinghua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women's right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worth to be deserved atten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diversity of gender culture,and therefore,there is a need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women's rights;gender culture
D442.6
A
1672-6758(2012)04-0031-2
肖姣平,硕士,助教,云南红河学院,云南·蒙自。邮政编码:661100
Class No.:D442.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