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各型胆囊结石治疗上的应用
2012-08-15李永成
李永成
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平果 531400
胆囊结石是人类最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来高,而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和发展,使腹腔镜技术成为治疗各种类型胆囊结石的主要选择。2008-01—2010-12,我院共对93例各种类型胆囊结石进行腹腔镜手术,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男45例,女48例;年龄17~76岁。其中单纯胆囊结石50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7例。除在体检时B超发现单纯胆囊结石50例外,其余病例在均有不同程度右上腹疼痛不适,有胆绞痛9例,伴畏寒、发热、黄疸21例。其中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6例。病程0.5月~4 a,平均1年5月。
1.2 手术方式 单纯胆囊结石50例,均顺利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LC手术;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其中在复杂操作下完成LC手术17例,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6例,其中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3例,由于粘连严重术中转开腹手术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7例,其中顺行或顺逆结合下完成LC手术9例,术后防置腹腔引流管2例,由于炎症、粘连而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6例,由于炎症、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2例。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本组有88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单纯胆囊结石50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占11.5%(3/26),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胆汁漏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7例,中转开腹手术2例占11.8%(2/17),切口感染2例,膈下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胆汁漏1例。
2.2 治疗效果 术后有并发症患者均在出院时已愈,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2月~2 a,未见再发并发症,
3 讨论
单纯胆囊结石,病理改变较轻,一般无临床症状,常在做体检时发现胆囊结石,B超胆囊轮廓清楚,壁不厚,胆囊多无增大,浆膜光滑,无水肿及增厚,胆囊与周围脏器多无粘连,Calot三角区解剖清楚,此型行LC最适合初学者选用。常规手术方式:用抓钳提起胆囊底部,暴露胆囊颈,从胆囊颈部的位置开始分离,正确地分离和辨认胆囊挂闭合胆囊动脉,并以胆囊颈和胆囊管的交界为参照点,将胆囊管表面浆膜撕开一小口,一定要见到移行部位的白色致密的管状组织,保持此深度平面,首先分离胆囊管右方的浆膜,再自此小口伸入分离钳将Calot三角的浆膜都分成薄膜状,然后用分离钳将薄膜撕开,用分离钳于后三角紧贴胆囊管后方、胆囊壶腹部与胆囊交界处进行分离,在于前三角相对应点分离对穿,于胆囊管近胆总管侧上钛夹一枚,予以阻断胆囊管。这样做可防止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同时又有标记作用。再次掏空胆囊管后间隙,经确认胆囊管、胆囊动脉后无其他进入胆囊的结构后,依据其重要性,用钛夹夹闭胆囊管远端、胆囊动脉后予以断离。再依次顺行从胆囊床上分离取出胆囊,胆囊床残面用电钩电凝止血和封闭迷走肝管,以预防胆漏。本组I型47例LC手术全部成功,无胆管损伤、胆漏等术后并发症,亦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全部治愈出院。
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是腹腔镜胆囊切除较困难的一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临床多见,由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周围粘连严重,使胆囊三角显示不清,甚至形成冰冻样粘连,解剖分离极为困难。对这种类型的胆囊,由于同时合并结石存在,恶变率高,应尽早手术。由于此类患者Calot三角难以解剖,因此要求术者具备较高的腹腔镜技术水平及足够的耐心。胆囊颈部与肝总管粘连严重患者,应锐性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叶,解剖出胆总管前壁厚进一步确认胆囊管位置,在确定分离间隙后用细弯分离钳从前后三角逐步、分次分离,仍分离不清时,可采用浆膜下分离法找到胆囊管及胆囊动脉。为该类患者施术时应特别谨謓,严格遵守“辨—切—辨”的程序进行[1],以防止肝总管损伤。本类患者中有16例在此法下完成LC手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经抗炎治疗后痊愈,术后胆汁漏1例,经留置腹腔引流管后治愈,由于在进行该类型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我们采用“前后结合、顺逆结合”的原则确定三管解剖[2],术后只出现1例胆汁漏患者。如使用以上方法仍不能显露胆囊管,可行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取出结石后,切除胆囊大部分,残留胆囊后壁黏膜用电钩充分电凝,再用“4号”丝线缝扎胆囊管开口,残留胆囊后壁黏膜用电钩充分电凝,应用此法5例,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应用此法,虽有文献报道容易引起胆囊管残留综合征[3],但在此未见残留胆囊综合征发生。本类型胆囊结石中有3例患者由于胆囊三角不清,形成致密粘连,术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率11.5%(3/24)慢性萎缩结石性胆囊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相对复杂、难度较大、极易引起胆管损伤的一种手术,术者需具备娴熟的开腹胆囊切除及LC经验,以更灵活、敏捷的思维综合分析判断,针对具体的病例选择不同的术式,术毕检查肝外胆管的连续性、标本胆囊管的情况,这是早期发现胆管损伤的有效方式[4]。我们的体会:此类型胆囊结石行LC手术,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并易引起胆管损伤和其他并发症,应充分掌握中转开腹指征,以避免不必要的的并发症。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也是常见类型。对于该类型应尽早行急诊手术或早期手术,传统理论以急性发作72 h内为手术选择的最佳期限,>72 h则因胆囊及周围粘连严重失去正常的解剖层次,特别是三角区根本无法解剖,造成胆囊管损伤的可能性大,使手术困难与风险加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Calot三角的处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和LC的成败,术中任何的判断失误、操作不当都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5]。为了减少胆管损伤,胆囊颈或壶腹部是实施LC时必须确认的重要标志[6]。术中要仔细辨认、确认“三管-壶腹”是杜绝胆管损伤的根本保证。在处理胆囊三角时,尤其是粘连比较严重、有严重水肿的病例,在分离三角时,应特别小心。有了正确合理的术中处理,困难类型的LC手术也是安全。本组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7例,根据术中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术式:对于胆囊炎症不明显,三角区粘连不重患者,采取常规顺行LC手术,本类型采取此术式4例,手术时间短,恢复好,术后无并发症;对于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尤其是胆囊管解剖困难,但胆囊壁水肿不严重患者,采用腹腔镜下顺逆结合胆囊切除术,采用该术式4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胆汁漏1例,均经术后治疗后恢复;对于三角区粘连严重、胆囊管能解剖,但胆囊壁纤维增厚、解剖层次不清、难以剥离胆囊壁的患者,可采用腹腔镜下胆囊次全切除术,采用此术式5例,术后膈下积液2例,经治疗后恢复好。此外,有2例患者,由于胆囊三角形成冰冻样结构,三角解剖分离困难,出血,强行分离可能有出血不止或胆管损伤可能,术中转开腹手术,转开腹率为11.8%(2/17)。总之,对绝大部分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仔细、耐心解剖分离,掌握LC操作要点,及时中转开腹手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姜洪池,高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不可忽视性及防治策略[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3):152 -154.
[2]冯寿全,忻玮.腹腔镜下胆囊三角分离方法[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3,8(2):105.
[3]刘峰.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留综合征的原因和防治[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2):159 -160.
[4]刘国礼.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6):451 -452.
[5] Madan AK,Alabadi- Wahle S,Tesi d,et al.How eralylaparoropic treatment of acut cholecystitis[J].Am J Surg,2002,183(3):232-236.
[6]岳金平.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处理体会[J].腹部外科,2008,2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