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2012-08-15邓红莲刘宗南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条件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邓红莲,刘宗南(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论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邓红莲,刘宗南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学校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繁杂多样,为了提高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其有效性,有必要对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从开发到利用的过渡阶段。本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框架,分析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涵义及其整合的主体与客体问题,着重探讨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策略。

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整合

学校教育的资源内容繁杂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为了提高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其有效性,必须处理好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容量限定以及课程资源与学生的可接受学习之间的矛盾,必须开发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必须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必须对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作为从开发到利用的过渡阶段。

一、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内涵

一般来说,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派生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研究,20世纪初,杜威就已经确立了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则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课程与教学整合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在价值取向上,杜威的课程与教学整合追求的是“实践兴趣”,而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则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这种兴趣使人类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构建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课程不只是游离于教育情境之外文本,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与意义。教学不只是传递内容的途径和手段,而是一种基于课程而产生的社会情境。课程与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自身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框架中,课程资源是被整合的对象,也就是通过课程资源的“筛选”和“重组”,从中选择适应教学所需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有一个“标准”,“标准”既可以从学生的角度确立,也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确立,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确立。显然,多重标准并行不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因而,必须寻找一个共同参考系,这就要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进行分析。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来源,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就其功能来讲,课程标准具有激发和维持动机的激励功能,规定、组织和协调师生行为的导向功能以及检验、评估实际结果的标准功能。其中,标准功能是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是标准功能的衍生物。由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而一切课程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课程教学的目标而展开的,所以,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资源筛选和重组的主导标准,在此导向下再去参考其他标准。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基于一定的课程资源环境,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评价的整个过程中,“筛选”一部分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将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的过程。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只是教学方式上的变化,而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效益和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它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更是一个过程。

整合是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二者的有机的融合。课程资源并不全都是教学内容,两者的整合不等于混合,更不是简单的“拼合”,或勉强的“掺合”,而是要实现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重视利用课程资源之前,教师要清楚课程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教学的需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选择适用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整合也是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二者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课程资源要广泛进入教学之中。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它是与教学紧密融汇在一起,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整体之中,从而根本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主客体

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中,主客体之间构成了整合的实施者和整合的对象,是整合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主体

1.教师主体。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在课程资源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从资源的角度分类,教师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师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则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来看,教师的作用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他既是开发者、利用者,还是施行者。这种特殊性使教师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对自身资源尤其是作为素材性资源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进行筛选,还要关照自身以外的更为复杂的课程资源,并寻求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课程资源以外的影响因素,比如附带的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等等。因此,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主体首先是教师。

2.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应主动参与到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各个环节。在课程资源分类方面,学生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又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分析,一方面,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学生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学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参与到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之中。因此,学生也是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主体。

3.其他辅助主体。一个重要的辅助主体是各科任课教师。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出现了一些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地质力学等。因此,很多课程资源并不是某个学科所独有的,要对它们进行快速有效地整合则需要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努力,新课改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十分重视,这就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作用的外延。现代社会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教育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忽视家长的参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也不例外。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客体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客体和教学内容并不是对等的,它所指向的是各种被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这一范围还要缩小,因为,这里还存在着筛选的标准问题。由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所关注的是各种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课程资源内在的关联性就是我们所寻找的视角。

第一个层次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的联系。条件性课程资源多为物化的实体,分布在不同的活动空间中,比如普通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椅、多媒体教室里的影音设备、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图书馆里的各类期刊杂志等,它们之间的组合是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由班级教室开放到其他活动场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性条件,同时也可以生成了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二个层次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联系。由于素材性课程资源存在形式的特殊性,他们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一个物化的中介,比如教师的童年生活、成长经验和学生的童年生活、成长经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二者的对话来进行的,随着对话的进行,新的成长经验随即产生,并融入到师生的经验体系中去。

第三个层次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联系。素材性课程资源并不像条件性课程资源那样容易被感知,它是隐含在条件性课程资源内部或需要通过条件性课程资源来显现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但是,一方面某一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中,比如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技能可以被教师、学生等多种素材性课程资源所掌握;另一方面某一条件性课程资源并不能够作为某一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它可以是多种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综合体,比如教师可以同时具备知识、技能、情感等多种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使得被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意味着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的客体并不单单是课程资源本身,同时需要对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策略

从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出发点分析,课程资源应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作为重要主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合理调整教材体系,选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整合一般都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做一些局部的修补。真正要对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对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文化背景、教学情境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整合方案;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保证全面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真正落实课程目标。教材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案例或范例,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这就是说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只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是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也可能已经远离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透过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重组、或替换,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三)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研究和探索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认知价值,还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更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四)关照教学的实施过程,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活动中的非预期因素。非预期因素就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体现,拥有无穷的教学和教育价值。因为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很巨大,所以当学生的主体性一旦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非预期的因素在教学中就会大量存在。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教学价值,使之转化为堂课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够成为后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是从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人的发展)分析教与学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并精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所有课程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内容的转化和持续生成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4]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6]齐军.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程韶光.地理课程资源的预设与动态整合[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G642.421

A

1006-5342(2012)08-0108-02

2012-03-28

猜你喜欢

条件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遵循新闻规律:有机运动的必要性与条件性
论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
关于“見える”和“見られる”的区别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论人的解放的时代性条件性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