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2012-08-15李志红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关怀人文

李志红

(周口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试论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李志红

(周口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性及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确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旨在为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从理论的高度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关怀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疏离,这应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学生为本,探索一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完善、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怎样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观点和视角,系统分析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是具有各种需求、棱角分明、思维活跃和颇具个性差异的人。受社会经济多元化影响,当前青年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无理想信念、无精神支柱、道德滑坡、人生迷茫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但在实际教育和管理中,辅导员和管理者忙于应对日常的组织管理事务,由工作重心的“人”的教育,转向了“事务”的处理,由对学生深层次精神的引导和教育,转向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上,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样,一定要这样做,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看成是对“物”的管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错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表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洞

在现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片面地以教材、理论、教师为中心,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而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结合现实生活少,与大学生思想、情感等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要,且大多数教师以讲大道理为主,照本宣科,为讲而讲,有意或无意回避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社会现象,对西方文化影响及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社会某些“隐情”或“阴暗面”,不能正视或不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分析,不关心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缺乏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同时,他们还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党和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现实的思想、生活、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因此,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大学生完整的政治基本理论知识,但收效甚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多地采用灌输、说教、命令的方法。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完全被动的服从的对象,无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行为模式,更多的是从约束和命令为出发点,高举相关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的“大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变化,不从人性的角度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学生无条件的服从。特别是在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学生就业压力频频加大,学生内心的烦恼、压抑、空虚、迷茫等思想问题,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正确引导。而这种灌输和说教的方法难以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过程中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包含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师生共有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片面强调教育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外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政治理论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改革和创新不够,往往不重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互动,不顾及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很少照顾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教育过程的“单打一”,这种强制手段和命令主义,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意识亟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做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内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从事高校管理和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加之,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年轻化趋势明显,部分管理者工作浮躁,热情不高,经验不足,耐心不够,还有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是作为情况的上传下达者,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工作方法简单冷淡,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大学生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底蕴的缺失。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

教师以其人文情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感动学生以实现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具有的起码的人文素养。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塑造,是灵魂塑造。因此,要求每一个教育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富有人文理念和人文情怀的人。然而,人文理念与人文情怀必须有长期的蓄养修炼,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过程。针对新时期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压担子,要求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学习,学习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道德和艺术修养等,努力提高自身“授业”和“解惑”的素养和本领,修炼身心,练好“内功”,以高尚的人文修养和内涵,影响和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以鲜活的社会现象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发掘并放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真正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确立好人生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运用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需要的是主动参与,共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充满了关爱的对话式、谈心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话主体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特别是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任性而自私,听不进说教,处于心理的叛逆期,这期间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因此,体现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满一种体贴入微的关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爱,这种沟通无距离,无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师交流,或学习、或生活、或理想、或人生,大胆而信任地向老师倾诉,展现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心声,从而在这种自我表达和交流中实现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

(三)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引领性,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如宣传口号、标语、广播、社团活动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入、感染这些信息,自觉接受美的陶冶与熏陶;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举行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如:素质拓展、户外运动、团组织活动、爱心接力等,努力将教育的外在权威性得到转化,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被理解的精神满足;另外,可以通过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实践活动,延伸并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在服务环境上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化教育的功能和辐射作用,如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环保教育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教育优势,积极推进辅导员进教室、进寝室,党团组织走进学生中间,积极做好学生毕业和就业引导工作、指导工作、信息联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特别是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需要。最后,要正确处理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客观而冷静地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视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思想和认识发生的变化,宁静而清纯的大学校园,遭受着商业文化的“侵扰”,更需要唤起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样的引导和教育,会拨开学生认知的迷雾,以此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四)创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应只给受教育者讲“大道理”、讲“规则”和“准则”,也不是训斥,应注重他们直接参加社会生活的“道德训练”,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体验理解和领会其内容实质,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通手机飞信群、爱心电话、爱心留言、知心信箱、座谈会等。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由单一的、直接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变为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由教师思想教育的“一言堂”,变成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在共同的交流和沟通中,碰撞出情感交流的“火花”,在平等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坦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诚和谦虚的姿态主动拉近师生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能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和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探求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目标的终极意义,感悟生命价值的真谛,正确而客观地认识个人、社会、群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自我,懂得尊重、肯定、关心和接纳他人,努力在实践中,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各项文体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与独立性,以及对待生活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提升并完善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

我们的教育是针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受教育者当前的心理需要、情感发展需要、政治需求,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现实自身的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剖析原因和问题“症结”,从而寻找增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源;同时,还要理解当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事,诸如:前途问题、就业问题、考研问题、学业问题、入党问题、个人感情问题等等,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形势,点拨引导,启迪人生,及早确立较为现实的大学奋斗目标,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个人今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

三、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指出,大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服务社会,还包括积累智慧、进行基础研究、寻求真理、理解自然,为青年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学生自立和有人文精神。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是培养集思想智慧、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更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放在大学教育的首要位置。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 梁春华,林瑞青.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回归[J].兰州学刊,2005,(3).

[2] 欧巧云.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李训茂. 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 前沿,2006,(9).

[4] 程素念.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

G641

A

1008-7427(2012)03-0058-02

2012-01-15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关怀人文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