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与大学文化品位

2012-08-15刘保相阎红灿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刘保相,阎红灿

(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人文精神与大学文化品位

刘保相,阎红灿

(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人文精神;大学文化;传统文化;理性精神

探究了人文教育对大学文化品位建设的影响,分析了现代大学文化中由于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缺失带来的问题以及人文教育在大学文化品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合机制、推动大学文化品位建设的教育思想。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提出“大学者,一国文化之中枢、知识思想经验之交换所也”;蔡元培提出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的“文化包容和创新”学说;毛泽东提出大学培养新人以“改造现社会”,缔造新社会的“文化改造”学说,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文化体认模式,均赋予大学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使命。大学文化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是一种传承、研究、创新、融合文化的活动,除了要教给学生具体知识之外,更应该利用本身积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象征,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人文精神,人类将迷失方向。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人文精神予以同等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兼具高科技水平与高贵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概括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融科学、知识、艺术、理想、情操、道德、观念等要素的综合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深刻体现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特质的观念形态。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培育和追求。中国古代文献《易·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论述,就是有关“人文”一词的最早的阐释。在儒家经典文献《大学》中,也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有关“人文精神”论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现代社会赋予“人文精神”更为丰富的内涵,表现在:

(1)人文精神是以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由、自觉、批判和超越精神,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

(2)现代人文精神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为出发点,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

(3)现代人文精神是对真理、对道德的完美和美好的情感体验,是在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中通过精神的熏陶、心灵的体味而逐渐浸染、潜移默化形成的人格与信仰,是以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主旨的社会要求、价值取向和道德信仰体系,这种精神是为了追求认识的真谛,实现精神自觉。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辞海》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狭义而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沙因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它的概念和深层结构。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三种水平:人为饰物,是可见的组织结构和程序;外显价值观,即组织策略、目标和哲学观;基本假设,即潜意识的信念、知觉、想法和情感。组织文化的核心或精华是基本假设,即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理解每一个具体组织事件为什么会以特定的形式发生。这些基本隐性假设存在于人们的自然属性、人际关系与活动、现实与事实之中。余英时认为,文化“是一套行为系统,其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大学文化正是这样一套大学运行的基本假设,大学是以知识材料为中心的松散组织,或者说是一个系统,是以自由和自治为生命的价值信念系统,这个信念潜意识地作用于其承载者的行为系统,这种文化特征在大学的使命、大学发展的历程、学术中进行的各种思想和理论及大学中不同群体立场中表现出来。

大学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精神层面,主要是给人们养成一种核心的价值信念,大学文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的大学文化的功能主要是特定生活方式的养成,在这个制度下,大学生开始特定的人际互动,开始成长,被塑造成一种同其他人有所区别的一个人,养成了一些特定的思维方式,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制度的育人功能;大学文化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行为层面。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

二、大学文化现状分析

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教育质量、地位和品牌的灵魂,大学正是通过文化来培养优秀人才的,但审视当前大学的现状,存在的最大的危机就是对文化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失落

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深刻地指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因此,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精髓。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浪潮冲击下,传统教育中的美德慢慢消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传统导读观念,如“尊老爱幼”被解析为“循规蹈矩”、“压抑个性”等等,致使现在的师生关系紧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盛赞中国传统大学中的文化传播模式,即“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深刻地揭示和批判当时大学文化中师生关系如同“奏技者”与“看客”的冷漠关系的同时,提倡现代大学文化需要从传统大学文化中汲取精华。

(二)人文精神的消隐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关注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随着大学高贵的人文精神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现代大学生在精神与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诸多失范现象,如在精神层面降低理想、厌弃崇高;在心理层面个性孤傲,唯我独尊、不善合作、意志薄弱、难耐挫折;在生活层面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推崇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言行粗俗、不懂文明礼貌等,导致大学人文精神日益衰微,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理性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能力,树立人类生存理想、调节与规范人的自身的欲望与行为的思维能力,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相互关系,规范社会、政治、道德准则的智性思维力量。这种智性思维力量,既表现为科学理性,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研究社会形态的兴衰嬗变,又表现为人文理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生存价值与人文品格。高等教育通过高层次的知识传授提升人生境界,使人达到智慧理性和智慧美德。因此,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精神之一。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在表现出思想新锐、思维活跃、参与能力强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理性精神的缺失就是其中一点。

(1)科学探索精神缺乏,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大关之后,变得不再热爱学习,上课随意迟到早退,经常缺课逃课,抄作业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把时间荒废在网络娱乐之中,严重影响了学业。

(2)价值理性追求精神缺乏,偏爱工具理性

理性包括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当代大学生更偏向于后者。他们往往乐于追求能给自己带来实利的技术知识,而不关心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市侩和功利限制了原本应有的远大人生抱负、卓越的眼光和超凡的胸襟,使他们感到迷茫、彷徨。

(3)理性批判精神缺乏,社会批判言行冲动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但在大学生的许多批判言论中,更多地表现为各种无理性或反理性的倾向,较多浅层次的单纯个人情感的表露和宣泄。面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他们不是冷静地思考、分析,寻找合理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后果,通过消极的甚至是极端的办法来发泄心头的愤恨。

(四)功利主义的张扬

近年来,虽然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层次的教育,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思潮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以及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当今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

(1)学习方面

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现实性增强,缺乏长远的和全局性的眼光,造成片面追求高分数,高学历现象的出现。他们只希望学到可以为以后挣钱服务的知识,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学文科的不知道简单的数学常识,学理科的不知道历史名人的情况司空见惯。

(2)日常生活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缺乏诚信品质,自我意识膨胀,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人际交往方面

当今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交往时崇尚物质,轻视精神,急功近利,交往中比如性格相似、志同道合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正逐步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取代。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文化中的种种不良倾向不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精神食粮的缺失,更带来人文素质的下降,所以培育人文精神,构建大学文化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

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融合是构建大学文化的关键

大学作为思想的宝库、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的中心和社会的精神先驱,存在的本质要义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高、更好、更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的传播很重要,但是大学长远发展必须要靠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才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人文精神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人格不仅引导着主体行为的方式、方法、态度、立场、选择和创造,而且强化着主体的意志,使之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人文精神能以精神的手段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人的品质,也能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使人不再盲目听从外界,并动员全部身心的力量克服恶行,形成责任心、上进心、义务感、荣誉感。

第二,人文精神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来看,人文精神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行为动力和协调整合的作用。人在通过教育学会思考、发展人格与自我、接受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同时,也通过人文精神的贮存、传播、交流、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使自身得到完善与发展。

第三,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养

人的基本素养除包含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知识心理等基本内涵之外,还包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基本人文素养。大学人文精神具有强大的教育和精神引导功能,在浓郁的精神文化的熏陶侵染下,师生个体不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内在人文修养,而且会在耳濡目染和内在修养的驱动下提高其行为品质,从而使其基本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内在修养和外部行为的和谐统一。

所以重整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举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目标,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整合应在战略思想、办学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三个层面进行。

1.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思想上的均衡性

这种均衡性要求既要重视发展科学教育,也要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赋予人文教育以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应努力使两种教育的发展趋于均衡。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要摒弃传统的科学教育为主、人文教育为辅的思想,确立两者均衡发展的观念。与此相应,在经费的投入、规模的制定、资源的配置以及其他各项战略决策上,尽量做到两者并重。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点。离开这一基点,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再合理可行的政策也只能解决一些局部问题,而不是带来真正的整合。

2.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与模式的全面性

这种全面性要求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工作同等看待,不要厚此薄彼,在此基础上努力使两种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在这里,亟待纠正的观念与实践,是在学校工作计划及学校工作评估中,过分看重科学因素,忽视人文因素,将科学教育的发展成就视为学校发展的硬指标,而将人文教育发展视为软指标。对学校而言,无论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还是人文教育的发展,都应被视为根本目标。在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评估、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师待遇等方面均应得到同时兼顾、两者并重。

3.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上的综合性

这个层面是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最终环节,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综合性,战略方针和办学思想、学校规划都得不到体现,整合的根本目标也就无从达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摒弃德育只软不硬、只虚不实的思想观念,根据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加大德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拓宽德育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第二,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增强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读人文书籍,这些举措的确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有助于修养人文精神,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文化的外显形式,而人文精神是深层次的观念。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内化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亦即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所以要强调主体(大学生)本身的深思与体验,更要注重客体(教师、校园文化氛围等)的引领与熏陶。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实体,其文化不仅作用于自身内部,还对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不但标示了大学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而且也赋予大学教育丰富的内涵。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殿堂,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建设,均期待着大学人文精神的早日回归。钱学森曾富有远见卓识地指出,21世纪要实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大成的智慧教育,培养出知识眼界宽广,自觉运用科学技术,敢于开拓创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的人,其核心就是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

[1] 张华.失落与复兴: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人文精神[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25(2):35-38.

[2] 米靖,周志刚.中国大学文化百年进程若干问题初探[J].江苏高教,2007.4,22-25.

[3] 王平川,刘淑霞.当代大学生人格人品状况的文化透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1,22(4):18-22.

[4] 曾德国.大学文化将成为未来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81-83.

[5] 焦炜.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培育[J].图书与情报,2008.6,107-122.

[6] 段文美.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之解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38-41.

Humanism And University Culture Taste

LIU Bao-xiang,YAN Hong-can
(Science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humanism;university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rational spiri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on building of university culture taste,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caused by lacking of human spirit and the rational spirit inmodern culture building,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culture.At last,we proposed the education thinking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integrationmechanism of strengthen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uman spiritand the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cultural taste.

G40-012

A

2095-2708(2012)03-0049-04

2011-12-01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人文
科学大爆炸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科学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