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正相关系

2012-08-15阎红灿李丽红阎少宏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师

阎红灿,李丽红,阎少宏

(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非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正相关系

阎红灿,李丽红,阎少宏

(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非研究型大学;正相关系;融合机制;评价机制

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是大学的两大职能,体现的具体形式就是教学和科研,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理念不同,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机制就会不同。分析了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现状及历史根源,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的正相关系论,同时指出了二者融合机制的具体措施。

大学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场所,教学与科研活动体现了大学的两大职能: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施原则。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科研至上,重科研轻教学”,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者(主要是高等学校办学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摆正教学与科研正向关系,使之融合统一,需要剖析教学现状,挖掘历史根源,论证相互关系,以期发现解决难题的最佳途径。

一、非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实表征

教学型高校与教学研究型高校均属于非研究型高校,此类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在科研方面,主要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导,学术科研是为了丰富知识,提升水平。理论上,非研究型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应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一面,但分析国内众多非研究型高校,事实并非如此,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且表现为“重科研、轻教学”较为明显。主要表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

教学与科学研究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在研究型大学,科研是大学创造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对于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从事本科教学,基本职能是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培养各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办学的目标,其特定的使命和有限的研究条件决定了它只能以教学为主。但由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比教学的成果更直接、更易衡量,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学的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因而,科研水平逐步成为社会上各类大学排行榜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下,许多教学型高校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照搬过来,希望通过强化科研、引进人才以及分配制度的调控、片面强调高层次课题,在短时间内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冒进发展。这种脱离实际的办学定位使学校的发展丢掉特色、教学一线的教师严重不足、教学水平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对于科研来说,部分教师又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律,陷入科研误区,出现了只求出版的“形式科研”、只求利益的“效益科研”和只求速度的“泡沫科研”。

(二)学校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价机制和政策导向失衡

在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对科研实行的大力倾斜,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保证。在教师的奖励政策、职称的评定以及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方面,把教师发表的论文、承担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作为主要的依据并加以量化。由于对科研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对科研功能价值的极力倾斜,使许多教师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形式科研之中,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极端割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激化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三)教学与科研的工作性质和利益驱动导致畸形教学

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的两项基本工作,其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教学成果表现为人的内在素质的变化,而科研成果直接表现为知识及物质形态。因此,科研成果对教师地位、学校声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直接且明显,社会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多而高且已形成体系。与科研相比,教学则处于弱势地位,其本身缺乏激励作用,且成果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学质量难以准确评价。虽然部分学校在激励机制上尽量向教学倾斜,但收效甚微,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仍会毫不犹豫地采取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方式。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缺乏责任心,教学求量不求质,科研的目的不在于提升教学水平,而在于职称晋升以及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教学和科研不是相辅相成,而是成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成为学校的主要矛盾关系。

二、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历史根源及分析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逐渐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中心,其内部职能活动的变化反映了大学在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下,自身是如何对社会的外在约束进行抗争,为了生存与反展又如何演进的。

(一)中世纪大学时期

中世纪欧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新兴的工商业者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他们要求冲破封建主和教会的束缚,学习知识文化,提高科学水平,由此大学得以产生。

从经济因素来看,中世纪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但当时还属于封建农奴时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初步发展和繁荣,多为贸易和手工业制造,这些技能通过徒工式的训练可获得,而根本不需要有高深专门的知识,所以大学与生产是相隔离的。

(二)德国柏林大学改革时期

由于大学的理念致力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主要从事古典知识的教学,拒绝新兴科学的进入,含有强烈的排他性和保守性。这种状况一直到1 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针对近代科学的问世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挑战,德国的威廉.洪堡提出把“研究引入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然而,这时的工业经济还只是一种“低文化素养的工业经济”,“在低文化素养工业经济中,财富的测量方式是对产品的占有,产品的生产被视为经济的关键,与此相反,信息符号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非生产的烙印”。因此,在大学中的“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原则,只是在纯学术研究上的结合,且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教学。

但洪堡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对世界近代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大学实验室也相继在19世纪中叶建立起来,从而诞生了大学的第二项社会职能:发展科学。但是与学术性研究相对的应用性研究因致力于不被传统大学所看重的实用性而被排斥在传统大学之外,职业性教学与研究被放入新兴的低一级学校,如德国当时建立多科技数学院,英国1 9世纪末建立的城市大学等。

(三)研究生院创立时期

在德国大学的影响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1 78 6年正式成立,并首创研究生院。该校为了鼓励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由于美国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所以美国高校内的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方面的应用,即注重应用研究,使得美国在2 0世纪上半期赶超英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时高等教育的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各国开始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在大学设立研究所或研究机构,注重科研的开发,科学研究转向工业应用方面,科学自身在大学里通过研究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得到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社会逐渐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数量激增,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在增长,高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高校也不断在升级,纷纷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看齐。这样,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数普通高校追求精英式的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而忽略了普通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相应的教学,这样大众化的教学与精英式的科研产生冲突,并且在科技至上的今天,冲突不断在加剧和升级,甚至出现了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与传播活动的现象。如:国家及企业把更多的经费与资源投入到大学的科研中,很大部分拨款用在大学的科研机构、新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及晋级、晋职上,把研究结果当作硬指标,过于重视,而把教学当作软指标,要求也不甚严格;同时教师所从事的大量研究项目或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

源于以上历史原因,“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将教学目标返璞归真,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非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正相关系分析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二者是相辅互长的正相关系。

一方面,成功的教学与成功的科研所需要的能力基本相同。与优秀教学和科研都有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坚定不移的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努力工作的精神)、创造性(想象、原创性和创新能力)、喜欢钻研以及批判性思考等。所以一个兢兢业业、勤勉教学的教师,科研工作一定认真、持久,反过来,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他的教学也一定精彩,充满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而科研反过来又能提升教学,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教学是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传授给学生;而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创造性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其次,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是获得新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且从事科研取得成就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更高的感召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融合机制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合理定位。教学研究型高校应教学与科研并重,而教学型高校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教学培养人才,应适度向教学倾斜。但由于教学与科研本身的性质差异以及教师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学校鼓励教学的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非研究型高校难以改变的现实。有学者提出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专门从事科研或教学,从而保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集中。该方法要求学校拥有充足的教师,方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大部分非研究型高校教学压力很大、师资紧张,且在教师职称晋升(尤其是高级职称)方面缺乏自主权,因而无法实施这种方法。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结合才是非研究型高校教研关系和谐发展的最好选择,即高校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是科研的孕育基地,科研的发展带动教学的质量提升。

(一)教学与科研融合策略的层次划分

大学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必须确立学校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层次定位,特别非研究型大学整体定位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不能一味的攀高求大,要明确不同学科的分类定位。对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以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要求高起点发展,这些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扩大研究生数量而相对稳定本科生数量。对于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采取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加强学科与科研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创名牌。对于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基础学科,要大力提倡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学水平,要在办学资源上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师的奖励与职称评定要强调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总之,在非研究型大学里,要采取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战略,实行分类指导。

(二)教学与科研融合评价机制与政策导向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所以在制定奖励政策时,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等同起来,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项目及论文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比例要适当;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设置与津贴发放比例要适当。同时,在物质奖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鼓励,将教学名师与知名教授对应起来,既要评审优秀科研工作者也要评审优秀教学工作者。只有这样,高校奖励政策才能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另外,在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中,对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要求也应当区别对待;可先设置教师统一参评的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其中的硬性条件;在条件的设置中要区别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数量和质量,让教师选择。在可比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职称评审要有所倾斜。

(三)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组织形式与方法途径

非研究型大学中要达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协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组织机制问题。传统的教研室机制是以单纯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的教学单位,其工作行政化的特点不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和科技攻关团队的形成。研究型大学构建以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虽然非研究型大学特别承担基础教学的单位构建研究所、技术中心有些困难,但可以成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承担学科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这种机制要构建课程建设首席负责人制度,建立课程建设的梯队来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研究的任务。这样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专业教师构建科研团队,以学术水平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一级学科及学科群的建设。既推动了科研的发展又保证了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了鼓励教师进行以“育人”为目的的科研,多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可采取一些具体方法,譬如: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考虑教师的科研方向;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鼓励与专业方向及教学内容一致的科研等。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只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正向关系,学校才能有持久的真正的科研,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目标。

[1] 李雯.探索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3):84-85.

[2] 张炳生.高校科研教学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9-21.

[3] 李泽,曹如军.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8(3):51-56.

[4] 王蔚虹.国外教学与科研关系典型观点述评[J].石油教育,2008(2):55-57.

[5] 顾丽娜,陆根书,施伯琰.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3):25-27.

[6] 孙杰.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历史根源分析.中国商界[J].2010(12):431-433.

[7] 宋志国等.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5(5):591-592.

[8] 张炳生.高校科研教学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9-21.

Discussing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Non-Research University

YAN Hong-can,LILi-hong,YAN Shao-hong
(Science of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non-research university;positive relationship;fusion mechanism;evaluation mechanisms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re two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which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is:teaching and research,if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philosophy teaching are different,teaching and research evaluationmechanismswill be differ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eaching-university and researchteaching univers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root reasons,and propose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while noting that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specific measures.

G420

A

2095-2708(2012)03-0076-04

2011-12-01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教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最美教师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