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思考*
2012-08-15肖曦
肖 曦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思考*
肖 曦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塑造就业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率;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的起源及发展
从恢复高考到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因此就不存在就业率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以“统配”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变为自主择业为主的毕业生分配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自主地择优录用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新世纪随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被关注的,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及社会都很重视和关心。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从多方竭尽全力地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用人单位作为接收和使用高端人才的主阵地也向大学生抛出了橄榄枝;政府更是出台了许许多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然而总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不能如愿的找到合适的工作,固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个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就有大学生就业率这一个新概念,它就是指当年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占当年全体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其实20个世纪50年代就有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法,主要是研究下层老百姓的自我形象与就业态度,到了70年代,就业能力在当时主要指政府在政策上如何实现劳动者全面就业,从微观的意义上说重要是关注不断增加劳动力的技能与知识。到了20个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就业能力的方向开始转到用人单位、公司与组织的层面上来,当时重视的是提高对员工管理效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上;从90年代之后,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转为个人的这一层面上来。从《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里有这样 定义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指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英国学者Harvey、Locke和Morey则这样定义,就业力的本质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力既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也取决于其使用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如何在谋职时对雇主呈现这些内容。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只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还需要收集有用的职场资讯以进行适才适性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多方尝试实际工作,以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就业能力”也在这些年出现的这一新概念。郑晓鹏是我国最先并较为系统论述“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早在2005年5月郑晓鹏先生就在一篇学报上撰写的《就业能力》一文中,提到“就业能力”就是指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经历各种知识的综合学习并且综合素质得到开发,能比较系统获得实现自己个人就业理想、能满足社会需求、能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所以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内在力量只能提高学生自己本身的就业综合能力。其主要能力有:专业知识能力、就业认知力、就业改造力、就业适应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等等[1]。
二、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关系
大学生就业率作为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而就业能力做为学生实现就业的内在力量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率的重要前提和主要保障
大学生就业率可以说是一组数字或者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归根结底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的高低。通常,大学生其就业能力水平高的则他的就业率机遇就越高,反之亦然。近年部分地方用高校当地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而家长在选择报考的学校时,该数据也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这种把就业率作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指挥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实现高就业率为目标的做法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就业率概念引入的初衷。因此可以归结成功就业的大学生其综合素质水平也相应较高。从各种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来看,只是少数的机械性类的工种对所需的人员的文化学历程度要求不是很高外,其他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文化程度学历有着相应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普遍都以为经历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其自身具备着较为良好的素质,这种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所形成的较高素质从学生就业过程来看就被称之为“就业能力”。因此说要想在人才竞争激烈中实现更好就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与更好的就业能力。它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率的主要保障也是必要前提。
(二)就业率反映了就业能力的社会适应效果,是一种表现形式
大学生就业率是作为一项考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的重要指标,能最直观地看出毕业生当年就业的大致情况,更能对学校几年来具体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系统分析,也可以从社会市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并认真对其实行改革,以便尽快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就这一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率的概念的引入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分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它是无法直观表现的、潜在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率对我们研究与考察这个群体的总体就业力水平与能力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个体上不是明显的,因个体因素很多,如:个人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都存在差异。但整体意义上看,就业率高的群体其就业能力必定高,其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更能符合人才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综合起来这种素质就是我们所说的“就业能力”。
(三)分清两者间的主次,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
就业率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体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然而是什么真正意义实现就业的内在力量呢?这正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个社会青年和一名大学生,他们的区别在哪?所以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应该避开单纯看就业率这个误区,我们应从深层次去研究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内在原因,探究就业率与就业能力主次、内外关系。就业能力在就业实现整个过程中起到支配与主导作用。因此在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能被表象迷惑。当前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之出路就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只有真正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才能实现高就业率和全员就业。也只能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不断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塑造就业能力,提升就业途径
就业能力在毕业生就业实现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作用。因此推进就业工作,就必须塑造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主要途径与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不断深化学校教学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学校要适应市场与社会,要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来办学,凭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与改革课程的设置,不断优化同市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尽最大限度地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与社会的需求。我们大学毕业生还应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具备齐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自身良好的专业素质[2]。
2.不断更新授课的方式来增强教学教育效果。高校教师要改变教学授课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最新的本行业的信息与动态,同时还应加强专业知识实践,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能及时发现知识的缺陷与不足,这样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3]。
3.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适应力与就业认知力,应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知力,就应及早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他们实践锻炼,让他们认识行业的相关信息,以便更早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学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素质与能力后,是否能被聘用,还需做好应聘前的大量准备工作,因此我们仍需重视大学毕业生求职技巧,及早做好他们就业前准备,增强他们就业适应力。
4.培养创造力,注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广义是指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知识与信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也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质资源。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批的大学生去创业,它提供给广大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机会。创业教育是潮流与时代需求。现在也开展了很多创业类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等。让学生参与科研能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只有不断地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才能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创造力。
5.职业生涯规划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发挥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体现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这“自我”是从大学毕业生个人自我素质与社会需求在现在的竞争机制中经过“自我”的努力来得以实现的,它不是脱离实际或是实现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自我”努力可以实现的。职业规划是要看你的规划是否切实可行、切合实际。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这门课程,但通常是选修课,学生几乎都没有完全受教育,同时很多高等院校也缺少专门或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实施,收效甚微。职业生涯规划如果能科学合理得到实施的话那么是我们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能够得到切实可行的发展,它也是我们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4]。然而从我们大学生角度来考虑,要做到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很困难,我们应当向很多成功人士和职业指导机构学习,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就开始抓起,在每一时期就有每一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是衡量我们高等院校高校培养人才质量与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我们大学生谋求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解决问题的所在,使我们的高校教育真正的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
[1]钟媛,刘健,于静.关注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3):37~39.
[2]待寿永.提升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215 ~216.
[3]王永,褚衍松.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1~74.
[4]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6~38.
G64
A
1006-5342(2012)03-0134-02
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