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增强校园文化导向力的策略*

2012-08-15梁文颖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导向活动

梁文颖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试论增强校园文化导向力的策略*

梁文颖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校校园文化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哪里有高等学校,哪里就有高校校园文化:有高等学校的地方,就有高等教育。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虽然他们的速度快慢不一,模式不尽相同,但有几点是一致的:强调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强调学校为学生的个人自由和完善发展创造条件等等。基于此,本文拟将重点探讨增强校园文化导向力的策略。

校园文化;导向力;高校;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高校的反映,是一种渗透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与自然相对应的一种范畴,是大学的灵魂。在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元素

大学生教育能解决社会矛盾,是稳定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胡钦太教授认为要打造“精深”的大学人文精神,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教育学生辨别和抵制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发展[1]。

(二)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导向作用

建立适合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制度,严格依法治网,打击网络犯罪,为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利用这些制度对学生网络游戏时间、浏览内容等进行一定的限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利用校园网向广大师生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不论是环境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蕴含着教育目的。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各地政府逐渐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对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及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招揽人才,纷纷出台了各种具有诱惑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这些政策涉及人才及其家属的职位、就业、就学、住房、医疗等各个方面的优惠,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但同时,由于这些政策措施涉及内容社会关注度较高,也引发了民众对地方引才政策的非议和质疑,以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如杭州的人才保障房政策和深圳的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以及山东宁津的人才“双薪双管双用”政策等。因此,地方如何在创新引才政策以取得实效的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达到导向、效果等的最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准确把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亚文化与“大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折射,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满足师生员工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促进自身的繁荣和水平提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快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满足不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2]。

在这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有自身的特点。学校的天职是育人,活动于校园的是师生员工。他们的活动内容,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上述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因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着某种矫正和示范作用。其表现,一是对社会消极面的批判和否定,它以自身的诠释功能对社会文化进行“筛选”,抵制其中的消极影响;二是催生、塑造、探索新的社会理想与社会精神,向人们示范真善美的理想天地,不断地向社会辐射其能量,努力保证自身建设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应当有意识地鼓励和提升这种筛选、辐射功能,在促进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谋求自身发展[3]。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靠灌输,因为青年大学生通过一般的学习和实践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只有通过灌输才能使大学生在较短时期内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崇高理想。

(一)观念认识还有误区,重视不够

当前形势下,在观念和认识上,仍然存在着校园文化“可有可无”和“暂且放一边”的错误认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全面性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被当作是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引才政策创新应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环境下的一种管理体制的突破,是一种带来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因素的管理措施,而不是简单地为博取眼球的出“奇”、出“采”,为所谓的创新而创新。否则,再多的创新均毫无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是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和“节骨点”,任何一个小的公共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引才、引智政策由于其涉及内容多、关注度高,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很好地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从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出发,既要对外来人才的流动产生正面的激励导向,又要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安定团结。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三)教条和形式主义严重,缺乏个性

目前,一部分大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模式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造成校园文化发展雷同,极不利于体现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也有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问题。

(四)缺乏与校外交流,时代与开放性不够

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使校园文化网络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网络以巨大的速度优势传播校园文化,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信息来源和活动空间。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又为校园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校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和引导功能,为构建“网络校园”奠定了基础。

三、增强校园文化导向力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当今世界,作为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正确导向的引领能力和话语的主导地位。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立身之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特别要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第一,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南和基本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育人目标和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特点,形成比较明确的校园文化主题和核心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和强化若干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基本价值观。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凝练和集中的体现,而且,其思想教育内涵也能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而得到深化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因之不仅将具备立意上的高度,而且也将获得影响力上的深度[4]。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核心价值观建构密切相关,校园文化应该努力发挥一定的批判功能。应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精神,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情景和价值需求,对校内外一些有悖于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必要的批判,加强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以增进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进而形成明确的社会理想。

第三,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重大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五·四”、“一二·九”、建党90周年、校园文化活动月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凝聚和引导广大学生,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围绕大学精神和校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校园十大笑星”小品大赛、学生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百间文明寝室”评选、“十佳文明学子”评选等一系列传统特色品牌活动。紧扣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打造了“励志成才”系列讲座、“山海风流”系列“知识产权进校园”知识竞赛、创意设计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宿舍文化节、饮食文化节、“阳光·趣味”体育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开展以强化课堂教学及操作技能为主的活动,凸显师范院校特色,如“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得以提高师范技能,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第四,加大投入,注重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而精神文化又对物质文化起着导向作用。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校园文化要迅速发展,没有足够的投人是不行的。总之,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高等学校的两项重要工作。在注重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的同时,注重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教师人才学习,总结提炼基层创造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减少创新的弯路。

[1]孙孝科.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意蕴及其表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

[2]吴宗友,王邦虎.论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评估与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5.

[3]李芳,赵新泉.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商业化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1,(1):56.

[4]王小伟,陈辉.浅谈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影响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2011,(1):28.

G216

A

1006-5342(2012)03-0111-02

2011-12-2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导向活动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