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管理部门如何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
2012-08-15王雪梅张晓辉
王雪梅,张晓辉,张 静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占据着很高的理论地位,高等院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尤其是在当今政治经济日益全球化,国家的和平发展不仅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而且要确保国内和谐稳定的大局,复杂的局势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国家和国情的认知,他们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祖国命运,拥有朴素而强烈的爱国情感。如果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不到保护和引导,不仅容易受到挫伤,也极容易产生影响中外友好关系、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严重的消极后果,因此高校管理部门不仅应当正确认识当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更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保护大学生爱国热情,进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现阶段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真实状态,我们课题组面向全国高校发放了一万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12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 91.24%。在全部有效问卷中,本科生所占比重达到73.8%,高职专科生比重为20.2%,硕士生5.4%,博士生0.6%,问卷覆盖面广,能够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的现状。问卷对高校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工作做了一些假设,当问到大学生对这些假设的态度时,最为大学生们同意的假设前三项是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及尊重和呵护学生进步思想,而最不为大学生们同意三项假设分别是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学校有悠久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和课堂教学经常渗透爱国理念,其他假设的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师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导引、有良好爱国环境组织措施得力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爱国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项假设之间的同意程度虽有高低,但是分值却相差不大,其中最为学生同意的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假设和最不为学生同意的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过活动假设的平均分值只相差0.187分。调查显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选项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分别以 26.1%和18.4%居于一、二位,危机意识教育和伟人英雄模范的榜样示范分别以11.1%和10.0%居于三、四位,值得一提的是,乡土历史文化思政课程日常渗透以 9.3%居于第五位,超越了传统的专题讲座报告(先进事迹)、主题演讲写作比赛以及升国旗唱国歌纪念日活动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等。调查同时显示,对大学生正面影响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分别是社会环境影响占 33.6%,学校教育占 22.9%,家庭教育占17.2%,政府政策导向占 15.5%以及媒体宣传占 10.9%。在问到大学生“你觉得你所在高校最不重视的爱国主义教育类型的前三项”时,爱家人爱家乡教育以18.0%排在第一位,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以16.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入选率为14.1%;同时,在问到“你觉得你所在高校最不重视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前三项”时,大学生们给出的前三选项分别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占19.5%,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与实践占 16.6%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如倡导节约粮食、爱护环境、理性消费、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关心时事等,占16.5%。
仔细分析调查问卷,我们不难发现,当今高校大学生有充分而敏感的爱国热情,他们非常渴望所在高校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的表达爱国情感,并且期待所在高校能运用大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二、新时期高校管理部门引导保护大学生爱国热情存在的问题
1.引导保护不足,说教有余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近期发生一些大学生游行和抵制外国商品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高校管理部门仍然不能准确的把握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处于一种朴素和非理性的阶段,缺乏理性规范的引导。高校管理部门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往往是爆发之后再规劝,长篇大论的说教往往“治标不治本”,有些高校管理部门甚至采取门禁或处分的方法,这对学生的爱国热情无疑是一种伤害。
2.某些高校领导和教师不能起到表率作用
美国教育家博比所说过,“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由于教育专业的品质提高,教育才会有进步。”[1]这句话说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与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联系。现在高校有些教师在教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缺乏爱国情感和意识,往往会在课堂上对国情社情做不恰当的评价,带给学生负面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无论是媒体曝光,还是实际生活中一些高校领导的违法行为等,“爱国”仅成为其夸夸其谈的幌子,实际行为却不能表现出爱国的价值观甚至背离爱国的价值要求,“言”到“身”不到,不能做到身体力行,无法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3.教学形式陈旧,内容和方法创新不足
许多高校提到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会想到在一些纪念日进行一些演讲比赛或歌唱比赛,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此类司空见惯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已经不再“感冒”,他们更期待一些实践性强或内容新颖的教育形式,并且同学们希望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不要仅仅限定在理论和政策的范围内,时代在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呈现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新时期高校管理部门引导保护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对策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针对现阶段高校管理部门在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高校管理部门在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工作重心应当紧贴时代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2]。当今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思想文化的融合。全球化导致人们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3]信息化淡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严重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4]。面对这些挑战,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及途径、结合高校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们从来不缺乏爱国热情,近代以来的“公车上书”、“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以及近一两年一些地区大学生举行的游行、集会和抵制国外商品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学生们期待的是高校能采取何种方式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表达爱国热情的诉求,又能被控制在规范和理性的范围之内,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拓宽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渠道,比如建立实体或者网络的爱国主义论坛,给大学生们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被认同的言论环境,或者将爱国热情和文学艺术等结合起来,给大学生们一个尽情表达“红色”情感的空间等。
2.高校管理部门在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工作重点应当落实在“人”上。上文所述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导引、有良好爱国环境氛围,组织措施得力以及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活动,大学生们更加期待高校在进行引导保护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工作中“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尊重和呵护学生进步思想”, 以及“教师言传身教正确引导”。 爱国是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高校领导、教师及学生都是公民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们看重自身的进步思想,也希望教师和领导除却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宣讲之外,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体现出爱岗、爱校、爱国的品质。尤其是高校的领导应当时刻保持警醒,要意识到自己也是学校“以身立教”的一份子,主动拒绝社会上一些腐败、浮夸的负面影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高校管理部门在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注重教育形式和方式的创新。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是大学生较为乐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较为新颖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乡土历史文化思政课程日常渗透也为大学生所喜爱;在教育方式上,大学生们更愿意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与实践,也希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如倡导节约粮食、爱护环境、理性消费、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关心时事等。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在引导保护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注意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方式,尽量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没有实践基础的讨论,多做一些了解历史、了解现实、了解民生和国情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反思,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深刻和有意义的。
4.高校管理部门在保护引导大学生爱国热情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拓宽教育内容。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现时和历史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将其简单的归结为社会主义或者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因为理论和政策教育的枯燥性,导致了大学生反感课堂说教,以至于浅薄的理解爱国主义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期望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得到更多有关爱家人、爱家乡的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一调查结果不仅反映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狭窄,也指明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应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从理论的讲堂上解放出来,将更多结合了“人情味儿”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加进去,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口号,而将其变成一种真正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洗礼。
[1]刘彦.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6.
[2]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1994,(8).
[3][4]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