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邓志文刘艳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鸟儿美学文学

邓志文,刘艳秋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作家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和社会,按照美的原则来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思想启迪的同时还能让人心灵得到熏陶,其美感不言而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不仅要欣赏、鉴赏、批评,更要初步研究,力求创造.可以见得审美愉悦功能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的功能.而目前中国语文教学,却没有真正发挥审美愉悦的功能.

我国传统文论,诚如刘衍文所言‘由鉴赏始,以鉴赏终’,但始终没有转化为教学论.丰富的文论积累,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没有发生大的积极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也始终没能有力地介入语文教学.

接受美学,它是6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目前正盛行于欧美,它是研究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其核心理论是:‘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1]这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来解释阐发各种文学现象的美学理论.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下面来论述怎样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1 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了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里,没有读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一部文学作品,不仅是为读者创造的,而且它也需要读者,这样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作品.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学作品学习者(即学生)的独特感受.

既然审美愉悦功能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功能,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给自身带来的美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常识.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其自身切实体会,真实感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是关于童话的,《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针对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相互间的表演,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话的语气来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思考问题,这样就摆脱了纯灌输式的学习.思考和表演的乐趣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文章很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读完也许都还没清楚到底讲了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就很清晰了,并且有些同学绘声绘色的表演让课堂充满乐趣.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需要反复的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文章主要是由四段对话构成,分别是鸟儿与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通过对话中鸟儿的语气,神情等来体会鸟儿与树之间深厚的友谊.鸟儿与树的对话,是他们依依惜别时的不舍,有留恋也有坚定;鸟儿与树根的对话,是鸟儿不见朋友时的疑惑;鸟儿与大门的对话,是鸟儿想知道朋友下落的急切紧张;鸟儿与小姑娘的对话则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的期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树根的同情伤心,大门的冷漠、平淡,小姑娘的单纯无知.更加凸显了鸟儿对朋友的深情.所以这篇文章就是通过鸟儿语气的层层递进和不同人物语气对比来感受鸟儿与树的友谊,采取对话表演,不但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让他们感受到表演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感知,主动的接受新知识.

2 运用接受美学“留白”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

伊塞尔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本文的意图,激发读者的想象,要靠作品中故意留下的“空白”,因为作品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象事物的机会”[2].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这些“意义空白”往往激发着读者的理解力,召唤着读者发挥想象力.

同样,在现代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想象力来思考课堂中留下的空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几篇课文并不适合对话表演,那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十分有趣呢?这时就需要运用接受美学中的观点,在教学中要学会留白,激发想象,因此让学生思考也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引导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太过容易了,学生觉得没趣,太难了,学生觉得听不懂,所以要循序渐进.例如,《长城》一课,对于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呢?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可能很多的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其实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从长城本身来说,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万三千多里,工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二是从长城修筑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有的只是无数劳动人民的双手.长城是个伟大的建筑,还因为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第一个方面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想到,正是因为它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说它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这是一个很直观的答案.另外一个方面可能比较难以想出来,此时,就需要适当的提示,而又不能明确的说出答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长城是现在修筑的,它还会被人们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吗?这样提问再让学生思考,留有空白,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慢慢思考,当得出正确答案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获得新知的心情也会十分愉悦.

3 运用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

“接受美学家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3]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例如《诗经》与《离骚》中的很多制度,礼俗,如果我们不懂就没办法去欣赏诗篇,因此可以看出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与否将决定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高低,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4]可见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看这部书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文学阅读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些景观也许都是学生没有见到过的,由于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时代差,情感体验和社会阅历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万里长城的气魄雄伟,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英雄气概,颐和园的美丽,不是身处古代,不明白当时科技落后,不明白建造长城的艰辛,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书本写得再好,也没办法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国山河壮丽之美呢?目前我们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搜集关于长城和兵马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其壮丽秀美.

但一味地播放课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文学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其鉴赏水平.

4 运用接受美学中尊重个体差异性观点,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苏联学者卡甘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艺术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社会经历和个人基础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阅读动机.每个人的“艺术感”不同,对文学的要求和对待文学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在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差异性,同时也要大胆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理解文本,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而不能千口一腔,千篇一律.

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要知道学生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而由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往往他们对于一部作品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谈谈学生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喜欢美丽的句子,如“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显得虎虎有生气.”有的学生喜欢温暖人心的句子,如“我虽然未见过也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畅所欲言,让他们思维的火花绚烂地绽放,让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雷雨》这篇课文,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很多老师就会把这个人物形象和当时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分析,认为他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如果这样分析,就过于单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周朴园不仅具有冷酷的阶段性,同时也有复杂的人性,其复杂的人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需要学生各抒己见,一起来讨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5 运用接受美学中社会接受影响个体接受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活动区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一部作品脱离作者之后,在到达读者手里之前,就已经取得了社会占有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品在到达读者手里之前,已经被做出了评价.如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学校里的语文课程等等这些机构,从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甚至经济价值等角度进行筛选,宣传和评价,并通过书籍装帧,图书广告,书评,座谈会,朗诵会等手段和途径,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类社会性接受在沟通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人主要是文学研究工作者,评论家,语文教师等人,将这个观点应用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解决学生厌学有一定的帮助,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朗诵会等活动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一场生动的演讲或者朗诵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

6 结语

总之,将接受美学应用于语文教学,解决了一部分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为语文阅读教学引进了一条活水,活跃了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地改变我国语文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照本宣科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一种十分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切实将语文学习的目标落实到位,让语文真正成为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质的学科,而不是一味的落实语文学习的基础任务.在这种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情感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将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培养智力熔于一炉,变“我要学语文”为“我爱学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不仅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只是将接受美学观点引入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开端,可能还存在实施的一个个障碍,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我国语文教学便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1]路慧霞.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J].文史天地,2005,(1).

[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2

[3]王玲.接受美学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J].教学参考,2008,(2).

[4]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6

猜你喜欢

鸟儿美学文学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外婆的美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鸟儿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