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的构建研究*

2012-08-15窦秉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援助毕业生机制

窦秉慈

(淮南师范学院 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是高校服务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师院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使一大批“双困”毕业生顺利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的“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这种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就业率的提高.因此,构建适应新特点、新情况和新要求的“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1 人力资源过剩导致就业压力急剧增加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的步伐迅速加快,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稀缺的人力资源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往日的“天之骄子”现在需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对高师院校的“双困”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们在就业上成了弱势群体.

1.2 教师来源多样导致岗位竞聘日益激烈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阵地,开设的专业大多是师范类专业,因此高师院校的“双困”毕业生有着不同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001年1月4 日教育部在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上宣布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已经正式全面实施,使得教师来源多样化,打破了师范类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的界限,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可以到学校任教,做教师不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专利.事业单位不断改革,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由此看好教师职业,都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无形中增加了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的从业竞争,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

1.3 高校指导缺乏导致就业理念出现偏差

高师院校对“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不到应有的就业知识;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造成许多“双困”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发生偏差,一些毕业生把目标投向较为发达的地区及高级重点中学,不愿意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者一些私立学校和普通学校任教.许多“双困”毕业生希望得到事业编制,而放弃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1.4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后勤保障”严重不足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占有的社会资源也非常匮乏,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一些培训、辅导、教育,这就使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异常紧张,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现在的求职成本与日俱增,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要参加很多招聘会,要不断的去人才市场.门票、路费、食宿等各种费用让“双困”毕业生不堪重负,家庭“后勤保障”的严重不足限制了他们的求职选择.

1.5 个人素质不高导致竞争能力处于劣势

许多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是在国家政策扩招和政策的支持下才进入大学的,进校之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知识面狭窄,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不能够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经验不足使一些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不能够很好的控制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综合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双困”毕业生顺利就业.

2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2008年1 月生效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群众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从而使建立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成为政府法定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师院校构建“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2.1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就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能够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通过就业援助机制能够减少经济因素给“双困”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困难,从而缩小与其他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能够消除当前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学历无用论”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变“双困”大学生的求学理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同时,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也是我国高校就业援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有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生就业对于高校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师院校通过就业援助机制能够给“双困”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就业率,为学校获得良好生源提供良好的条件.就业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生源,良好的生源又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两者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必然会促进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2.3 有利于家庭的困难缓解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在求学期间的花费已经让家庭不堪重负,没有多余的资金供他们去求职,加之求职成本正逐日攀升,就业援助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减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大量费用.同时,“双困”毕业生就业之后可以独立生存,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让他们看到摆脱贫困的希望,真正体现了高师院校关注学生、力促公平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发展依靠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办学要求.

2.4 现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对于高师院校的“双困”毕业生来说,就业援助机制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一份工作、从事一个行业,对于“双困”毕业生而言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人格尊严,意味着在社会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只有保障了他们工作的权利,才会让他们彻底打消“毕业等于失业”的悲观情绪,才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以良好的工作业绩来回报母校和社会.

3 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构建的主要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强调:“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从“双困”毕业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合作,努力构建就业援助机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千方百计保证他们顺利就业.

3.1 加强联系,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就业歧视是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巨大障碍,很多单位对“双困”毕业生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和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的合作,为“双困”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的创造并不是高师院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决制止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用人单位也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摈弃对“双困”毕业生的偏见,适当放低门槛,给他们一个工作的机会.当然,“双困”毕业生也应该勇于通过各种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3.2 提高认识,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以高师院校也应该提高对“双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高师院校应该结合自己师范类的实际情况,自入校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包括就业的严峻形势、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变成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就业指导体系;要通过教育上指导、思想上引导和心理上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3.3 锐意改革,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高师院校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设置规划化,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要果断的淘汰,建设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多开设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出现.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双困”毕业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新的教学方式探索的能力等,因此高师院校要给“双困”毕业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更好的学习和把握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3.4 关注市场,提高学生的求职适应性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地和聚集地,但最终扮演的角色是人才的输出地,而输出的人才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才知道是否为“正品”,这就要求高师院校要时刻关注市场的用人动态,提高学生的求职适应性,只有适应性不断的增强,才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这就需要高师院校确立多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市场具有竞争性,心理素质好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让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市场具有选择性,它和“双困”毕业生之间是一个互选的过程,当然要想占据主动就要有很强的实力和适应性.所以,高师院校要及时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人才供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5 挖掘资源,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就业方向和渠道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学校更是不尽相同,高师院校要不断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引导“双困”毕业生从多个渠道进行就业.师范类毕业生最直接的就业渠道是教师,包括小学、中学、职业中专和高中等教师,可以考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村官,也可以选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高师院校“双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学校也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同政府、学校、事业单位、企业等联系,为自己的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岗位和机会.

猜你喜欢

援助毕业生机制
爱心援助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最“叛逆”的毕业生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