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2012-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价值观理论

林 磊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浅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林 磊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本文在对已有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首先界定和厘清了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然后从价值观、实务操作和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实现的路径.

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

自中国社会工作恢复与发展之初开始,国外、国内学术界都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行过不少的探索,积累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丰富的经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本土化依然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一个任重道远的主要目标,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在对已有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厘清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内涵与意义,论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然后从系统与文化互动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实现的可能路径.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

在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本土化被视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是对于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方式,所以,当我们把从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中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专业移植到中国社会本土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带来的挑战,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之初,系统地引入西方社会工作的思想、理论、方法是早期社会工作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和目标,经历一段发展时期之后,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开始注重反思西方论述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范明林、徐迎春,2007)熊跃根在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指出后现代思潮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意义,(熊跃跟,2006)王思斌也认为:要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不同的国家里实现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就必须完成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王思斌,2005)周晓焱等也认为本土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世纪潮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后发国家更是如此,长期“西学东渐”的历史和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现实,均决定了我国必须对外来的社会科学知识加以改造,以适应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周晓焱、李精华、郑克岭,2010)从目前的情况,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要完成本土化步骤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引导下,实现本土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

2 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意义及内涵

2.1 “本土”与“本土化”

在研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献中,“本土”、“本土化”概念曾被大量的使用,一般性而言,“本土”是一个与“外来”相对照的概念,它所指涉的是原本在本国、本地形成的东西及其特征.“本土化”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即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个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王思斌,2011)叶启政(2005)则认为:“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之上,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本土化”从本质上来讲,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应该包含文化与制度因素,所以他认为“本土化”不应该简单视为一个文化变迁过程,而应该是两种文化互动的过程,“本土化”是两种模式和处理问题方式之间的互动.

2.2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与内涵

从上面我们关于“本土”和“本土化”的探讨中,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

最早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做了定义的是在1971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张子曦,2010)Resnick(1976)将其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此后,许多学者都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Shakawky(1996)认为:“所谓本土化,简单地说是采用进口的观念,以吻合本地的需要,本土化的结果不在于满足民族主义的思古幽情,也不在于作为不求进步的挡箭牌,而在于将社会工作的功能极大化”.朱伟志(1999)则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警觉性;第二个层面是对本土事务的反思;第三个层面是对本土文化脉络的理解,从而发展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熊跃根(2006)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本国社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王思斌的论述,他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够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王思斌,2007)

归纳以上学者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上来讲,社会工作本土化思想来源于一种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是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对于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引入过程的一种反思;从微观上来讲,社会工作本土化被视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具体表现为外来知识与本土因素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一方面,表现为外来知识对本土因素的适应;另一方面,表现为本土因素对外来因素的吸收与修正,通过这一过程,立足于本土经验与知识的社会工作体系得以建构.

3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面向

要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标,成功地构建具有我国本土色彩的社会工作体系,我们必须要完整的了解和溯清与社会工作发展相关的文化与背景因素.由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表现为两种因素的互动与融合,所以,在我们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要有两种面向——一是本土面向;一是国际面向.就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而言,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之初,基本上是整体移植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所以,在本土化的面向这一部分,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的是本土面向.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本土面向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现实社会背景.只有在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表述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清晰的认识我国社会的特性,更好的实现与国际社会工作的互动与交融.

3.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文化面向

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其十分重视家庭和集体的作用,中国人个人的力量是依附于原始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差序格局.无论何时,家庭和亲属关系群体都是中国人求助的对象.中国人习惯的行为方式是基于亲友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人情交往方式,而很少遵循普遍化的规章制度.对比之下,“西方社会工作强调个人拥有绝对权利、人是特殊个体、人有改进潜能;中国文化中,权利因亲疏而不同、人依附于不同组织而生存、进步是整体成就.”[在中国这样一个对集体力量和权威崇拜的国度,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往往是绝对合理的,个人的力量和需求很难得以彰显.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集体的重视使西方建立于个人主义之上的社会工作体系在引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中国人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取向也使原有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挑战.所以,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因素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3.2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社会现实面向

从社会现实基础的概念上来看,它又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第二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情况.就第一个层面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后,整个社会无论是在结构方面还是在民众的心理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整个社会的阶层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精英群体实现自身复制的同时,广大的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城市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开始涌现,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6]另外,由于片面强调社会的经济发展,忽视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关注,导致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由于社会工作本身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目前的这种社会现实加强了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紧迫性之所在.所以,现在我国的社会现实对社会工作而言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突出的社会问题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第二、社会问题的多发使社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从第二个层面来看,我国内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带有强烈的行政性质.虽然从城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2004年上海率先推行社会工作专业认证,深圳、广州等地也开始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尝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程度依然很低.

4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路径

综观目前已有的研究,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实现过程的思考,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还是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社会工作被视为一种由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等系统构成的外来的知识体系,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被视为社会工作各系统与中国本土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实现应该从价值观、具体实务操作、理论等途径来展开.

4.1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由于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所以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途径,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实现则依赖于在文化价值理念层面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之间展开的互动与融合.

对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途径,国内学者大体上持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理论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中国发展的趋势也将与西方接轨,因而要在国内推进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模式,以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魏雁彬,1996);第二种则认为虽然社会工作价值观基于西方价值观,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其的共通性,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虽然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源于西方的宗教思想,但在其思想的核心层面是爱人、助人等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可以融合乃至运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展开工作,因而传统文化对于促使社会工作的中国化有重要意义.(夏学銮,1996,史铁尔,1996;王金山,2009等)第三种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构建主要途径是在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信念的基础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发展.如王思斌(1999)认为,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原材料来源主要有三种:(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2)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3)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材质需要不同的加工方法,对于第一种材质需要借鉴与创新,第二种与第三种需要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发展.

从上述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第一种本土化的主张实质上是基建于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的;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都强调本土化的途径在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但第二种观点偏向于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的共通性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间的对立,第三种观点提出了应将中国文化因素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综合起来进行改良,对比前两种观点很有进步.但也有人批评,认为由于第三种观点未能厘清中国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导致第三种主张在现实中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孙健,2009)所以,我们在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本土价值理念和西方价值价值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本土化价值为主体,吸收和包容外来价值,构建出本土化的价值体系.

4.2 社会工作实务操作的本土化

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是不言而喻的,实践性不止是社会工作某一阶段的特征,而是贯穿整个社会工作过程之中的,离开实践性,社会工作就无法完成助人本质.社会工作实践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采用的具体工作方法;二是具体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社会工作实务操作的本土化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4.2.1 具体工作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按照一般性的分类,社会工作具体工作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所以,具体工作方法的本土化过程即体现为个案、小组与社区三大方法在工作过程及具体介入技术上的本土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不可避免是一个文化对话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在社会工作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不得不在技术上进行调整和反省,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得以因独特的文化脉络而调整变成有用的东西.

4.2.2 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是社会工作在进行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一套模式的形成,也就反应了一整套体系的完善建立.它是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外在的形式,职业化模式的适合与否决定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乃至成败.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化模式,同时,结合我国自身的社会与制度特点,发展出真正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

4.3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在社会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理论是专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工作的理念、实务技巧、工作方法等无不来源于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理论是可以适用于全球还是有地域局限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Payne(1997)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工作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我们不能在任何地方随意运用它们.李迎生(2008)也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形成于西方独特的社会背景,这些理论与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虽然成为近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人批评这些研究未被置于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唐咏,2009)

在笔者看来,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重要的一个路径,本土化的理论不仅可以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与技巧的本土化发展.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我们不仅要在中国语境下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反思,还要根据现实的社会工作实践,从中提炼出适用的检验与规律,进而发展出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

5 小结

总之,在建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力图以社会工作普遍性的话语来透视中国的现实国情,反过来再以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来反思西方的社会工作体系,在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互动与融合,从价值观、实务操作理论等途径展开具体的本土化实践,以期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标.

[1]Male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慧敏,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孙立平.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J].社会学研究,2006,(1).

[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8][美]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徐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8.

[9]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126.

C916

A

2095-4654(2012)12-0212-03

2012-10-01

猜你喜欢

本土化价值观理论
我的价值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