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养生干预*
2012-08-15施俊,历星
施 俊,历 星
(湖北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尤其是它的“前奏”——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sub-health)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2].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亚健康通常发生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中年人群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亚健康所困扰的人群正出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目前,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体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现在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是由于环境、心理、工作、身体等各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3].近几年对于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研究较多,但对于如何进行干预很少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养生对亚健康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多种方法:运动、饮食、导引吐纳、情胜疗法等.并提出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利用养生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亚健康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应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1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理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心理失衡、缺乏体育锻炼等.张新定等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海南省4所高校的14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66.37%[4].李成华等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师范院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73.11%.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学习压力过大、就业压力过大、情志失调、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等[5].
吴暅晔采用自制的“亚健康”状态自我测试调查表,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浙江5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约占53.7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校园环境、家庭因素等是造成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6].李勇杰等对我国七所重点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出亚健康状态居前8位的亚健康表现形式,得出其主要形成因素是不良的学习、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其次是心理问题(但心理因素表现最为活跃、强烈),校园环境差、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也是形成因素之一.心理问题虽不居于主要地位,但它可通过加强其他形成因素的负面效应而对健康形成威胁,故其对健康的影响力仍不容忽视[7].
贾文英等随机抽取武汉市三所大学一年级新生220人进行调查显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70.45%,女生亚健康的发生率高于男生.其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方面和社会交际,不良心理行为倾向是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因素[8].张剑光等随机抽取陕西省四所高校800名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女大学生轻中度和重度亚健康总出现率占被调查对象的56.1%[9].
综上所述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1)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导致身体疲劳乏力、腰酸背痛、心慌出虚汗、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抵抗力下降等.(2)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思维紊乱、自卑以及神经质等,导致学习效率低,对生活无兴趣,厌学,对未来丧失信心等等.(3)社会适应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同学、师生关系不和睦,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4)道德品质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利己的偏差,学习上不思进取,嫉妒心强.
而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对大学生活环境与学习的不适应;学习与生活压力大;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情志失调;饮食起居无规律;不良嗜好及缺乏体育锻炼;沉迷网络等等.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总会感到力不从心,不能适应随之出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致此使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增高.
2 运用传统养生方法进行干预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现状,各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予以重视.除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身锻炼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亚健康进行干预.传统养生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消除亚健康、延年益寿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干预,是指参与关涉于一件事.养生干预就是运用养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干预.
2.1 情志养生干预
情志养生法,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养生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理论.
大学生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易冲动,对于情感方面也比较敏感,很多时候遇事不能冷静,容易情绪失控.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遇事喜欢怨天尤人,处理不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易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等等,使自己心理负担过重而有损健康.
情志养生法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少私念,去贪心”;“满足现状,积极进取”;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面对,不应斤斤计较;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乐于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趋利避害、避生三气(闲气、闷气、怨气);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陶冶性情,消除烦恼与忧虑,寻找精神寄托.这些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作用,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
2.2 饮食养生干预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部分同学偏食、挑食;部分同学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而节食以至厌食;部分同学生活无规律,“好吃的吃个死,不好吃的死不吃”;还有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饿了就吃,吃了就睡;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电脑;随心所欲的选着食物吃等坏习惯;不利于健康甚至造成亚健康.
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或食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利用食物来保养生命,保护健康,延年益寿,或辅助药物来防治疾病,预防疾病复发的养生方法.该方法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是饮食要节制,不可过饱过饥,即饮食定量.这样就不至损伤脾胃,避免出现消化系统的各种不适症状,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二是饮食有节律,按时进餐,即饮食定时.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1)食宜暖,即不要过食生冷,以免寒邪损伤脾胃;(2)细嚼慢咽,不可暴食.《医说》云:“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3)动静适宜,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食前忌动,食后忌静”.(4)畅神悦志,《寿世保元》说:“怒时勿食,食时勿怒.”(5)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在大学生活中要注意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情况.平时也要注意多吃时令蔬菜,而不应跟随潮流吃一些垃圾食品,如汉堡包,炸薯条,烤鸡翅等垃圾食品.(6)因时制宜:按照“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原则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同时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安排膳食.如《孙真人卫生歌》所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宜减苦,秋辛可省但教酸;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7)因人制宜: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体质强弱之殊,男女之异的饮食要求而采取相应的食养方法.
大学生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必须全面合理地摄取营养,并要特别注意蛋白质和热能的补充.为此,应保证足够的饭量,并摄入适量的脂肪.再根据个人的体质选着适合自己的食物,来促进健康.
2.3 起居养生干预
起居方面,首先是作息制度,要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起居有常要求把饮食、运动、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作有规律的安排,使脏腑之功能活动有常地进行,才能保证五脏功能协调,发挥正常生理作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打磕睡,一天到晚没精神,这是少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究其原因是因为沒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学校宿舍不熄灯、不断电,有的学生习惯于昼夜颠倒,晚上通宵达旦的学习、上网、玩游戏等等,认为第二天可以补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夜间损失的觉,白天是不易补偿的.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应该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自觉地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以保证身体健康.
起居作息还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重要的是季节与昼夜节律.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与日”;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大学生不能因为考试临近而通宵开夜车,也不能因为星期六星期天放假而无节制的沉迷与网络游戏.在从事体育运动或脑力劳动的时候,切勿过度疲倦.即《内经》所说的“不妄作劳”,否则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
其次,保证睡眠.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使疲劳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可以修补机能的损耗,补充流失的能量,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清代养生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许多大学生贪图玩乐,或迫于学习压力而挑灯夜战,,一方面耗伤阴血,另一方面违逆天时,有损于身体健康、缩短寿命.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坚持睡午觉,晚上十一点前必须睡觉.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在每个清晨醒来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面对一天的生活;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才会拥有健康的体魄.
2.4 运动养生干预
运动养生是通过适量的躯体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古人称其为“动形”.适量的运动(包括日常活动、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等)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同时注意“形劳不倦”,这是运动养生的尺度.《内经》有“生病起于过用”之说,指出动亦有度,动亦有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也强调运动劳作当以“小劳”为宜,“但莫大疲”及“勿令气乏气喘而已”[10].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运动锻炼导致亚健康,这就要求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亚健康者运动量要适度,量力而行,最好选择动静结合的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传统项目,或散步、慢跑等.其中有氧运动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瑜伽等柔韧性锻炼有利于舒筋活血止痛,缓解疲劳与压力,肌肉力量练习有利于保持肌肉丰满,骨骼强健,预防骨质疏松.运动还要选择适宜的时间.为适应阳气的表里运动,亚健康者应选择晨练,或白天进行以动形为主的锻炼,晚间进行以养神为主的休闲活动.
运动锻炼还应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还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大学生正处于机体各系统器官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运动方式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较剧烈的运动,如武术、球类、跑步、攀岩等.体质好和健康的人可选择较剧烈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较大的活动,而体质较弱和患有疾病的人则应选择较柔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较小的活动.
除此以外,还有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形体养生等方法对大学生防治亚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
3 建议
高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或讲座,帮助他们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时要重视传统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学生中开设“健身气功”、“传统养生学”等选修课,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而对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进行调节,来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的发生.这样既可以让传统养生瑰宝造福今天人们的健康,做到“古为今用”;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现实,探索亚健康干预新理论、新方法,并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跃而敏感的特殊群体,处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处于求学、为迈入社会作准备的人生发展关键阶段.学校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的发生率,能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1]邵海琴.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06,27(2).
[2]曾庆华.大学生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科技信息,2010,1.
[3]曹东萍,亚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
[4]张新定,苏春宇.王龙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其干预 [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4).
[5]李成华,张立侠.师范院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
[6]吴暅晔.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5).
[7]李勇杰等.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336.
[8]贾文英,马彦民.不同类别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21(5):349.
[9]张剑光,柯昕,赵亮.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睡眠质量及心境状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89~190.
[10]王红玉,何丽云.从养生理论看亚健康调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