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与古典诗歌教学

2012-0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仄仄平仄节奏

刘 容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 东莞 523106)

吟诵与古典诗歌教学

刘 容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 东莞 523106)

中国古代诗歌,既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声乐的艺术,诗人通过“吟”的方式创作诗歌,传达他们兴发感动的生命、情感。欣赏、学习诗歌也必须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再现诗歌的生命。吟诵须投入情感,注意节奏停顿,掌握必要的声律,依字行腔,因声使气。

古典诗歌;吟诵;声律;依字行腔

在古典诗词文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即使学生听得进去,也努力背诵了,之后他们也忘得快。这并不是老师因为讲得不好,也不是诗歌本身欠佳,实在是我们教授古诗词的方法不当所致。

一 两则经典的吟诵教学案例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讲授诗词文章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此处所说的“朗读”,特别加上曲线符合,因为它不是我们现代一般意义的朗读,而是古代诗词教学欣赏意义的“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歌赋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代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

先前的先生们,讲授一首诗词很简单,就是吟诵三两遍。著名宋词研究大家唐圭璋先生教学生宋词,先把词抄在黑板上,打着无锡腔长吟一遍,闭着眼睛感叹地说:“好啊,太好了!”然后又吟诵一遍,又感叹道:“好,实在好!”一节课就结束了。他并没有给学生具体讲解什么、分析什么,但就在他摇头晃脑的吟诵中,学生已经进入诗词的意境,学生也会学着摇头晃脑地吟诵、记忆,甚至以后他们在背诵时忘了某个字词,只要一摇头、一晃脑,它就脱口而出了。学生学会了用吟诵的方法来体会、丰富诗词的情感,他们在吟诵中熏陶出对诗歌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来,因此也培养出如龙榆生等一大批词学名家。

二 吟诵是诗歌生命传达和再现的根本途径

有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后句中的“吟诗”就是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作诗”、“写诗”,第二个“吟”,是“吟诵、吟咏”之意,它是学诗、赏诗的方法。古代的诗歌,既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声乐的艺术,是通过“吟”创作出来的。诗歌先是“吟”成的,而后才笔录下来,这是古代诗歌的创作过程。古代的诗人,也正是这么做的,比如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等等。总之,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歌赋的途径。这种用“吟诵”来创作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鲁迅就有诗写道“吟罢低眉无写处”。因此,那些流传至今、吟诵至今的让人感动的诗歌,都是诗人勃发的生命的鲜活体现,是作者兴发感动的生命的真诚传达。这些诗歌先在诗人的内心奔涌,其充沛的生命受到激荡,诗人冲口而“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不但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通过“吟”而创作诗歌、表达情感,就是诗歌的学习和欣赏也必须通过吟诵来进行,由“吟”而成的诗歌必须由“吟诵”来体悟。《周礼·春官宗伯下》云:“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颂、言、语。”“乐语”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唱歌的语言,即以《诗经》来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其中,“讽、颂”是关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颂。”可见,学诗不仅会背诵,还要“以声节之”,就是要合乎一定的声调、合乎一定的韵律、合乎一定的节奏来吟诵。

虽然诗歌的产生是由诗人“吟”而出,通过声音自然传达自己感发的生命,但是这些诗歌在未被吟诵之前,所有的意蕴美感都隐藏在语言层面,呈静止状态,只有通过吟诵,将语言声乐化,诗歌蕴藏的生命之美才被激活,并带动吟诵者的情感体验,化为诗人与吟者互通共融的生命感悟。所以,学诗也应该用吟诵的方法来体会,通过吟诵的声音来感悟诗人的赋予诗歌的生命,这是学诗的方法,也是再现诗歌鲜活生命的根本途径。

三 吟诵的方法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正如陈少松先生所说:“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古典诗词,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强弱、清浊、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并运用声音的这些变化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吟诵不同于一般的朗读,朗读的语言虽有节奏感,但它更多是基于一定的语调和手势有感情的读,缺乏悠扬起伏、悦耳动听的旋律;吟诵也不用于一般的歌唱,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因此,吟诵是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的一种学诗方式,重点在于“吟”。

(一)吟诵教学,教师要有感情投入

前文提到的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不但自己在学生诵读的时候“大声朗读”,更关键的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诗词文章里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正因为老师沉浸了进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了,才能感染学生,使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唐圭璋先生给弟子讲授诗词,也是如此。因此,感情投入是诗歌吟诵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为其主要特质,诗人把生命的兴发感动赋予作品之中。换言之,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作者把自我感发的生命用恰当的词语和方法传达出来。有时这种传达是自然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有时却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不管哪种方式,作者都是通过吟诵的方式真诚地传达出来的,所以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鲁迅也说“吟罢低眉无写处”。

因为古典诗歌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成长起来的,所以,后人要真正欣赏学习这些诗歌,也得通过吟诵,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作者这种感发的生命中,才能把握作品的生命,真正品味出诗歌的真意。我们看唐圭璋先生教授诗词,先长吟一遍,闭着眼睛感叹地说:“好啊,太好了!”然后又吟诵一遍,又感叹道:“好,实在好!”这并不是因不懂而偷懒取巧,相反是真正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以吟诵者的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闭着眼睛”、反复感叹,都是唐先生情感投入的表现,这种“因声入境”法,是吟诵者通过吟诵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情感的途径。

(二)吟诵的节奏停顿

汉字为单音独体字,一个字即可表达一个意义,不过一个字不能组成一个节拍,至少得有两个字组成词组才能形成一个节拍。但是一个节拍还是无法形成吟诵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必须至少有四个字两个节拍才可以成声为节,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就形成《诗经》的“二二”结构的节奏。后来的五言诗是四言的扩展,由“二二”句式变为“二三”句式,它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这样吟诵起来更富节奏变化感。七言诗又是在五言诗基础上的扩展,成“四三”结构,比起“二三”结构,节奏上更具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因此也更具节奏之美。

除了节奏,吟诵还须注意平仄和叶韵。平仄和押韵出现,使诗歌富有韵律之美。很多人一听到平仄和押韵,就认为很麻烦,其实不是的。一般来说,只要知道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属于仄声(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但还保留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平仄就能逐渐掌握了。由于除了结尾的韵字之外,节拍的停顿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所以近体诗的格律,简单的说,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结尾的韵脚必须是平声韵。如杜牧的《山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远上 | 寒山 | 石径 | 斜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云 | 深处 | 有人 | 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停车 | 坐爱 | 枫林 | 晚

仄仄平平仄仄平 霜叶 | 红于 | 二月 | 花

这首诗中,第二句的“白”字和第三句的“深”字,因为不是处在节拍的停顿点,所以平仄可以稍有变通,这也体现了诗歌韵律的变化。第二句的“有人家”,从整首诗“二二二一”的句式节奏来看,应按照“有人|家”这样来划分;但是从诗歌的内容和声律来分析,却必须按照“有|人家”的节奏停顿来吟诵。这种音律和节奏之间的不一致,也使得诗歌更富韵律曲折婉转的动感之美。

(三)吟诵须依字行腔,因声使气

传统的吟诵方法,注重因声求气,由声使气。通常是将节奏点停顿上的平声字读得长一些,仄声字读得短一些;而对于音调值,一般是由平声字组成的节奏单位用较低的音,由仄声字组成的节奏单位用较高音,这就是吟诵原则中所谓的“平长仄短”和“平低仄高”原则。对于韵脚,则用拖腔,收字归音,即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概而言之,则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还是以杜牧的《山行》为例,其吟诵应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v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的“远”是仄声,但由于处于第一位置,可长可短,“上”字处在停顿的节奏点上,则须很分明,读得短而清晰。“寒”与“山”都是平声字,读音不可一样长,“寒”字要短,吐字清晰后就把“山”字吟诵成长音,“石径”中“石”是入声字,读得要短而促,把重音落在“径”上,并注意稍稍收住,而不能影响到结尾的韵脚“斜”的收音。“斜”字作为韵脚,用“一音三韵”法吟唱,音调有清细转为响亮,用拖腔把声音婉转起伏地拉长,使语调呈现一定的曲折性,辅于举头远眺的神态,仿佛看到上山那条弯弯曲曲向远处深处延伸的石径一般。这首诗,整体的基调是欢快但又不激烈,有一种平静的喜悦感,因此,尽量用相对平缓的语调,把握住韵律的平和、轻快之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把学生带入一个如画似真的诗境之中。

总之,学习欣赏古典诗词,只是默读,无法达到欣赏、领悟和记诵的效果。甚至运用现代的朗读,虽然优于默读,而且语文教学一般也使用这种方法来诵读,但跟吟诵的方法相比,还是远远逊色。真正好的吟诵,不但能起到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律效果——“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而且一定能“因声入境”,与诗人们使人感发的生命产生共鸣,由此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华文化薪火永续,代代相传。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4]徐健顺.吟诵与教育[J].人民教育,2009,(23).

G521

A

1673-2219(2012)02-0184-03

2011-09-05

刘容(1969-),女,湖南常德人,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讲师。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仄仄平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YOUNG·节奏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