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篇迁移现象

2012-08-15赵利翔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段落母语议论文

赵利翔

(河南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篇迁移现象

赵利翔

(河南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同其他语言能力相比,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国大学生的弱项,英语教师和教学法的研究人员尝试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但是在语篇方面意识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因为语篇模式更容易被认为是语言中立部分,更可能被学习者迁移到其目标语写作中。语篇迁移,作为众多因素中的一种,影响着作文的风格,引起理解等问题。文章从主题发展模式和段落划分模式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在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现象,以期帮助学生克服来自汉语语篇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大学英语写作提供教学法方面的启示。

议论文;语篇迁移;主题发展模式;段落划分模式

一 引 言

就听、说、读、写各技能而言,写作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写出一篇连贯、流畅的作文也许又是语言学习中最难的任务。“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人们在讲其母语时,基本上个个是专家,然而,作家却很少,并需要很大的努力才可以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Johnson Keith,2005)写作技能没有被大多数本族语者掌握。那么,对于外国语言学习者,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写作,这样的挑战就更大了。

同其他语言能力相比,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国大学生的弱项。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通过CET-4或CET-6,只是因为其写作成绩低于6分(因CET-4/6的写作部分的最低分数线为6分)。学生写作部分的平均成绩在6.5分左右,远低于9分的及格要求。大量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着外语学习者第二语言写作能力的提高。其中,根据Barlett(1964)、Kaplan(1966)、Hinds(1983)、Odlin(1989)的研究,语篇迁移,作为众多因素中的一种,影响着作文的风格,引起理解等问题。因其重要性,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在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现象。

二 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特点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除了词法、句法方面的问题外,语篇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其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篇好的英语作文涉及三个标准:内容、组织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意味着文章是连贯流畅的。所有的句子和段落以适合的连接词有条理的连接在一起。思想内容得到清晰的称述和论证。但是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这样的现象却很常见:每一个句子语法正确,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眼中,内容没有被条理的组织在一起,表达被认为是中国式的。

那么,既然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句子的语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仍然认为其作文是不连贯、无逻辑的?下面,一位来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描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当我写一篇作文时,我会遇到麻烦。当我用中文写时,我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找到很多好的素材,比如:文学典故、名言警句等等。这些丰富的素材当然会影响我中文作文的质量。然而,这样的素材却很难翻译成英语。找到与我想表达的中文意思相匹配的英语表达很难,并且会影响我的写作过程。为了继续写作,我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放弃这个句子,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另一个办法是查英汉词典。然而,像这样的翻译又是模糊的,让我在字典中迷茫。像这样的写作是罗嗦而不连贯的。(Connor,1966)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学习者在写作时,常常将母语的单词、短语和结构翻译或试图翻译成目标语。然而,语言和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写作惯例。因此,英文和汉语的作文的语篇特点是不同的。当英语学习者试图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一句一句的翻译时,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到起中文的范式里。结果,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看来,这样的文章很难达到连贯与同意,自然就很难理解了。如果中国学生不能意识到中文和英文作文的语篇方面的差别的话,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会很难。

美国学者Kaplan在1966年进行了一项对于不同文化间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章中段落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其英语作文中,会使用不同的语篇模式,其所用的语篇模式是其母语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Kaplan(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的段落遵循直线型的发展模式;而母语为东方语言的英语学习者,在其英语文章中,段落的发展模式则为螺旋型,在文章的结尾处才会点明主题。因此,在线形思维的影响下,英语议论文以读者为中心,作者需要清楚的阐述文章内容,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而中国人则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合作,作者可以将一些人所共知的信息省略,读者也可以领会其言外之意,其中文议论文表现出一种螺旋型的行文形式。

在分析了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之后,以下将着重从主题发展模式和段落划分模式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在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现象。

三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语篇迁移现象

(一)文章主题发展模式

因为英语篇章结构的发展主要呈直线型,因此英文议论文的开始首先是段落的中心思想的陈述,之后再分点说明。分点说明是为了主题句的展开,并为在之后的段落中增加意思作好准备。

以培根的《论读书》为例,全文共19句话,分为三个部分。1-7句为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平常人读书的三种目的——怡情、博彩、长才。之后从正反两面用5句话论述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增加智慧、增添才干。8-11句为第二部分,进行了食物和书的有趣类比,说明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性质的书。12-19句为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不同性质的书对人起不同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议论文的篇章结构是一般具体型。整篇文章的思路为一条直线,习惯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始明确给出中心思想,引起读者的重视,之后进行层层演绎或逐步分解,后面的内容都是前面主旨的自然延伸。培根的《论读书》共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论述这三个问题时,主题发展模式是先概括,后分解;先一般,后具体。在论述读书的作用时,先总结:从正面指出:读书对于人的性格塑造的作用;后从反面论述:读书,如合适的锻炼,在治疗人心灵的缺陷方面的作用。后叙述:正如不同的运动可以治愈人身体的不同疾病,不同种类的书籍也可以治愈心灵的不同缺陷。这样的英语议论文,作者致力于问题的详细阐明,读者不需要费力去推测作者的真正意图。

然而,相关的研究表明:汉语篇章结构的发展呈螺旋型,汉语文章常常是迂回曲折的,围绕主题而不直接论证主题。因此使用东方语言的文章其主题发展模式并非一般具体型。中国作家讲究含蓄,他们运用修辞问句、类比或趣闻来揭示主题。Kaplan(1972)解释了中国文章在“八股文”影响下的曲折前进型模式。八股文的长度、组织结构和主题来自中国古典书籍,如四书五经。这些典籍传达的是儒家的教化,制定的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其形式在十五世纪中期成为考试的标准形式并且延续到二十世纪早期,成为广为接受的文学形式,成为汉语议论文的基本范式。

中文曲折前进型的主题发展模式,是指主旨在明确提出之前,先给出对于主题思想的论述。这种发展模式具体一般型,是受试者最不需要却最多被采用的类型。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被中国写作者普遍采用。下面的两篇学生习作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文章主题发展模式方面来自母语的语篇迁移现象。(因篇幅限制,只摘其关键句。)

例1:There was a story which was heard of by many persons. It told that …

From this story, I think that “as long as you a hope and keep a good attitude, you’ll succeed and even you’ll save yourself sometimes, just like the second man who was mentioned in the story.(学生习作: As long as you have a hope)

例2:The other day, when I read the newspaper, a piece of news attracted my attention. …

In my opinion, the life is very important of our. We should be use of our life to make more and more things in a sense.(学生习作: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

在这两个样本中,写作者在文章开始都采用一个小故事,在最后一段点出主旨,是中文起承转合的发展模式的体现。(见黑体字标出部分。)

(二)段落划分模式

英文议论文的主题发展模式为一般具体型,其段落划分模式是逻辑分段。不论一篇论文的段落多少,无论是否有反驳对方观点的独立段落,英语议论文的结构显示:一个段落集中描述一个观点。好的段落总是(或常常)包括鲜明的主题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始,随后有若干个段落支持其主题句。

根据以上结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大学议论文的提纲为:(1)导言;(2)背景陈述;(3)论点 1;(4)论点 2;(5)论点3;(6)驳斥反方观点;(7)总结。(菲尔普斯,2002)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上述提纲中的第一部分的介绍和第二部分的背景称述常常合为一段,第六部分对于对方观点的反驳是可以不用的。在美国大学,这样的文章很典型,被称为五段式论文。

汉语的语篇结构以意念为中心,以神统形。文章中的句子组合自由,如此起彼伏的浪花,看似无序,却沿着一定的主题方向流动。中国人倾向于更随意的划分段落:有时一个中心分散于几个段落,有时一个段落包含几个中心思想。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语篇模式的普遍存在。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3:(1)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mputer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

(2)At present, most of people are fond of using the computer network especially the youths. For one thing, it has really brought us a lot f convenient. We can do a lot of things more easily and quickly through it, such as send out mails, look up information and talk with each others and so on. (学生习作:Computer network)

这两个段落选自均属于背景陈述,应合为一段。

有时,一个段落中又存在两个中心,如下:

例 4:(1)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money is playing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

(2)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spirit of serving the people has become outdated. However, a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y doesn’t contradict the thought of serving the people.So serving the people will never be out of date.(学生习作: Is serving the people out of date?)

这一段选自一篇文章的第一段,这一段包含两个中心思想:(1)money is playing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2)serving the people will never be out of date. 如果这篇文章按照英文的写作方式来写的话,这一段落应分为两段。

四 结 语

如上所述,中国英语学习者通常会借助其母语完成其英文写作。很长时间以来,英语教师和教学法的研究人员尝试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但是语篇方面的写作训练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因为语篇模式更容易被认为是语言中立部分,被学习者认为各个语言中共通的部分(Gass & Selinker,1994),那么它们就更可能被学习者迁移到其目标语写作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能力是成年学习者重要的能力,那么,就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而言,没有理解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大学生,作为为成年学习者,在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故意且有意识的关注外语的某些特点是有帮助的。就写作训练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提高其意识不仅有益而且必要。

[1]Johnson,Keith.Expertis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algrave Macmillan,2005:128.

[2]Bart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4.

[3]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4]Hinds,J.Contrastive rhetoric:Japanese and English[J].Text,1983, (2).183-195.

[5]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27,144-147.

[6]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

[7]Kaplan,R.B.The Anatomy of Rhetoric:Prolegomena to a Functional Theory of Rhetoric[M].Philadelphia: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2.

[8]Phelps,M.E.wwwtc.nhmccd.edu.2002.

[9]Gass,S.M.,and Selink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54,100-103.

H319

A

1673-2219(2012)02-0174-03

2012-12-12

赵利翔(1982-),女,山西原平人,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责任编校:京华)

猜你喜欢

段落母语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母语
【短文篇】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心理小测试
简谈“议论文”写作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母语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