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2012-08-15张英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大陆办学

张英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张英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台海两岸积极回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宏观运作体制上具有相同之处,两岸高等教育优势互补等因素都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基础;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实践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壁垒。为此,文章主张两岸高等教育应密切合作,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考量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并从多方面进一步拓展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对策

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各具千秋,互有长短的高等教育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两岸开放高等教育交流以来,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新世纪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两岸要对高等教育存在的优势、面临的困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交流与合作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在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已成为两岸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交流与合作

(一)大陆高等教育及其对台交流与合作

进入新世纪,大陆现高等教育多层次、多体制、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极大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至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大陆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在办学、投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步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已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区域化、国际化日趋显著。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了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往。

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历来是内地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大陆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5年,大陆出台对台湾学生实行和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和为台湾学生设立专门奖学金的政策。2006年,大陆正式认可台湾高等学校学历。目前,大陆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政策体系。

(二)台湾高等教育及其对大陆教育交流与合作

自台湾光复以来,台湾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了教育层次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更加自主、更具适应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当前,台湾的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阶段转入普及化阶段,大学录取率逐年攀升。至2008年,台湾的大学录取率就已达到97.1%。但台湾的高等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校数量剧增、生源减少、教育经费削减、教育市场狭小、毕业生就业难等。为此,台湾当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并将“逐步开放对大陆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1]。近年来,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升温,成为了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主要变现在:一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截至2008年底,大陆298所高校与台湾108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二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两岸大学校长互访频繁,两岸高校教师之间的互访、讲学也不断增多。台湾到大陆求学的学历层次也明显提高。2001年,本科生和硕士生仅各6名到大陆求学,无博士生;到2003年,本科生增至574名,硕士生增至465名,博士生增至390名;到2006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增加到721名和523名[2]。当前,大陆正成为台湾学生学习的最佳选择之一;三是台湾职业教育到大陆寻求市场的意愿强烈,双方职业教育合作日渐活跃。受“少子化”影响,台湾高校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急需扩展招生范围,特别是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寻找合作院校,在大陆寻找发展机会的意愿强烈。

二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两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取向

教育的“国际化”、“区域化”是当前和今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台海两岸对于这一时代潮流先后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台湾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岛内外的教育交流合作,追求卓越。台湾地区1996年公布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把“重视高等教育学府国际化措施,增强其进步的竞争动力”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台湾出台首部“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草案,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平衡、开放竞争”的发展战略和实现多元化、自由化、国际化、卓越化的战略目标。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早,教育市场的开放度较高,特别是在招生、转学、聘请外籍教师、学历对等、学位授予等方面早已和国际接轨。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0年代以来,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相继实施,大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实际进展。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把“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大陆积极采取措施,竭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2年4月中德两国签署了《关于高等教育等值问题的协定》,这是大陆与西方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标志着大陆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达到了一个新层次。2003年又相继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签署了国家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当前,大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呈现出高层次、宽领域和务实的特点。

(二)两岸高等教育宏观运作体制具有相似性

办学体制方面,1998年大陆《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现已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的多元办学体制。这与台湾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有一致性。台湾50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多元办学体制,目前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齐头并进,为台湾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管理体制方面,两岸均实行“两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宏观运作体制中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岸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都有集权制的特点,又都有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性的共同需求[3]。因此,如何在集权和分权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是两岸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投资体制方面,由于两岸经济体制不同,大陆与台湾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在前期有很多不同。大陆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中,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台湾在教育投资上一直采取的是主体多元化的体制。可见,在投资问题上,两岸都是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前提下,积极提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促使投资主体走向多元。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短缺成为制约两岸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共同难题。

(三)两岸高等教育互补性强

台湾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系统,两类教育都包含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层次,都能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特别是职业教育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包括职业学校(中专)、专科院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本科),科技大学以大学部为主,设有研究所,培养职业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同时,考虑到职校生毕业后升学和就业,台湾大力推行职业证照制度,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互认和互补,体现了“学力重于学历”,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而大陆的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和高职层次,没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造机会很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台湾岛内大学录取率96.3%,而大陆高考录取率仅达56%。2008年台湾的大学录取率达到97.1%,而大陆高考录取率57%。可见,台湾在教育市场方面,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着资源过剩。而祖国大陆生源富余,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则面临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台湾教育资源向祖国大陆学生开放对两岸是共赢的举措。

两岸高校互有专精,优势互补,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台湾高教评鉴中心兼任研究员黄慕萱认为,两岸大学各有专精,如在工学领域,台湾就有成大、台大、交通及清华大学在世界排名前60名内,而大陆也有北京清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世界前60名内。大陆大学在理学领域明显优于台湾,台湾仅有台大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名内,大陆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大学在世界前100名内;另外,大陆在农学领域的科研论文排比表现也优于台湾。而在临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台湾明显优于大陆。台湾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杨国赐先生提出,现代大学的特色发展,要以开放化、多元化、民主化、人本化与国际化为基础。因此,两岸大学要积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学习和借鉴彼此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双赢。

三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及政策瓶颈

当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方面得益于两岸地理位置毗邻、历史同源、文化同宗、语言同系、社会关系较为密切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改革开放后大陆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与台湾合作的实力。但是从总体来看,两岸高等教育的已有合作仍多为自发性的行为,显现出局部性、短期性、非制度化的特征,难以形成综合的、突破性的合作效应。在两岸教育交流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仍存在着不理性与不对等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学主体方面,目前大陆尚不允许台湾投资者在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只能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台湾不允许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在大陆设立分校,只能成立新的高等院校,雇用台湾和大陆的师资,招收台湾和大陆的学生。

第二,学历学分互认方面,大陆早在1985年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6年宣布开放承认台湾学历,而台湾至今尚未开放大陆学生就学及承认大陆学历,对两岸教育交流形成了阻碍。

第三,招生方面,台湾对大陆生源设置了诸多交流障碍,如“限制来台陆生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不加分优待”、“不会影响台湾学生就学权益”等,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政策阻碍了台海两岸正常的教育交流。

第四,学生交流时限方面。台海两岸时限规定不一致,台湾对大陆学生交流时间作了严格限制,在2009年之前只允许大陆学生在台学习四个月,2009年之后开始对福建学生在台求学时间限制作出松动,延长至一年。

第五,双方都没有专门负责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协调机构,高校的交流合作基本上是自发的,两岸高等教育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日益的紧迫性。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去除影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人为设置的政策壁垒,加快推进新时期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大有可为的空间。

四 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思考

(一)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考量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单边行动,而是区域性、全球性的教育交流。几十年来,台海两岸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与特点,教育制度与运行机制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意识形态有别,由此而导致价值判断上的差异和碰撞将是不可避免的。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教育传统和特色,站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求同存异,充分利用双方潜在的教育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

(二)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制度化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制度化是发挥两岸高等教育的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举措。推进台海两岸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合作可以借鉴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其他区域教育合作的相关经验:台海两岸应适时地制订教育交流与合作所不可或缺的实施法规、条例和计划,这是实现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成立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发展委员会,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两岸合作;健全两岸学分转换、互认及质量保障机制;组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金会”;构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试验区”,作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共同平台。

(三)进一步扩展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当前两岸高校互动,重“交流”,轻“合作”,一般学术往来和参观访问多,但常规性以及基于长远规划的深度的合作少。因此,应该着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一是进一步拓展两岸的合作办学领域,将合作重点转移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依托大陆高校的重点学科,或台湾的卓越研究中心,加强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和合作。三是实施策略联盟,在台海两岸对等高校之间尝试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彼此竞争力。四是加强师资交流,大力拓展师资交流渠道,相互派遣两岸优秀教师、专家和学者,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1]丁三青. 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2]李立,闫炳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奠定中华民族繁荣基石[J].台声,2007,(6).

[3]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G52

A

1673-2219(2012)02-0100-03

2011―07―09

张英玉(1978-),女,福建闽清人,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办公室及高教研究所科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大陆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IQ大陆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北方大陆向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