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刘地松张志云
刘地松张志云
(闽江学院 爱恩国际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闽台合作办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为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我们清楚地看到,人才培养不仅仅强调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探讨如何加强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闽台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一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已经确立了福建省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的有利条件,“要以中央对台工作总体方针为指导,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要求,允许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取得经验”,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日益开放和多元的局面。福建作为对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于主体地位,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对于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区域,福建自然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最大受惠者。
在高教领域,《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几点意见》(闽教合作〔2009〕200号)指出,我省高校积极探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创新模式,拓展领域,促进闽台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促进我省高校对台教育工作先行先试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同年,福建省公布了首批闽台合作培养人才项目高校,一批合作办学的项目已于2010年正式进入招生程序。截止目前,福建省已有多所高校开始闽台合作办学,并构筑闽台合作教育发展的新局面。闽台合作办学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确保高校在办学活动中的主导权,进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实施,使他们逐渐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国内外形势地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政治互信上存在的“认同危机”,可能会影响闽台合作办学的进程,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闽台合作办学理应遵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是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建设、教材编写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既要着眼于每门课程的定位,又要做好四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此同时,注重《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宣传与传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闽台合作办学“以我为主”的原则,切实为海峡经济区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
二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闽台合作办学,坚持贯彻“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重心,根据两岸产业对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交通土建、新材料与化工、现代农业、海洋与渔业、生物及医药、资源与环境等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挥闽台高校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进行,培养海西建设急需紧缺人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受综合因素影响而日趋复杂,然而,闽台合作办学工作的发展为我们丰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在闽台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业呈现新的特征。
(一)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呈现出价值选择的矛盾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化大生产实现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冲破国家和地区的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仅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且逐步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社会同步发展的情境下,高校学生容易出现全球化意识的增强和各类防范意识减弱的情形;这凸显出高校学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日益多元化文明的价值冲突。以网络为例,闽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也伴随着发展中的交流而不断增强。可以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备更多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具合作精神的人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和平友好的往来中潜伏着的敌对暗流,还有来自于各方面的示范效应。在与闽台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存在着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断在麻痹甚至侵蚀着当今高校,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模糊和曲解,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心程度不足,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色彩依然明显,从而产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
(二)在自由与市场的交互中呈现政治认同与市场竞争的落差性
自由与市场,是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人的规定,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折射到当今的大学校园里,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法制观念日趋减弱的强大反差。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握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坚定的目标和选择。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对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呈现出逐年提高、逐年进步的良好态势,但这并不能代表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已经无可挑剔。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他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市场机制这一“无形手”对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越来越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很多时候经济观念已经成为他们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生活、选择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经济活动的活跃,赋予高校学生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市场竞争包括竞争与协作意识、风险防范与规避意识以及危机处理与处置意识等等。此外,由于受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驱使,一些高校学生更多关注经济的问题,很少提及政治问题,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化,甚至引发政治信仰危机的境地。因而,闽台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市场意识与政治认知的落差性的特征。
(三)在频繁交往的全球文化中呈现出开放力度与保守程度的碰撞性
大学校园是思想交汇、火花四溅的地方,是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汲取和传统的场所。当前,在对待开放与保守之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思想道德素养的考验。由于青年大学生是感受时代脉搏变化的最敏感群体,所以他们对吸收外来文化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闽台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大量的异质文化已经开始蔓延到我们的校园周围。当然,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应不断吸取“舶来品”,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选课制度的改革已经打破传统高校教学的藩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跨系校选课的,无疑是给他们带来外来文化学习的便利。众所周知,先进的、优秀的外来文化可以促进高校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思想视野。但是,高校学生在增强外来文化吸收意识的同时,逐渐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日趋淡漠,甚至有不少学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意义不大、作用不显。更可怕的是,一些大学生妄自菲薄、自以为是,出现严重的文化虚无主义。由于对异质文化的价值认知与判断的差距,很可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向,在闽台合作办学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开放力度与保守程度的碰撞性的新特征。
(四)在素养提升与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呈现意识竞争与健康心理的共存性
高等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国人素质水平重要渠道。伴随着国际人才竞争的白热化趋势严峻,高校学生意识竞争的形式也日趋公开化。当然,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竞争的压力促使大学生出现紧迫感、危机感和挑战感,促使其不断进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再者,竞争意识的增强也进一步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其中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公平竞争、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落在当今高校学生的骨子里。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高校学习生活的变化,高校学生希望与风险并存、成就与挫折同在的矛盾更为凸显,一些高校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进而出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问题。闽台合作办学强调的是闽台教育资源的互补性,着力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但由于两岸高校教育体制方面的对接需要一段时间,两岸教育理念的认同需要一段时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素养提升与人格完善,切实把握竞争意识与心理健康安全的共存性的新特征。
三结束语
闽台合作办学应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确保高校在办学活动中的主导权,进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与此同时,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其特征表现为出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在自由与市场的交互中呈现政治认同与市场竞争的落差性、开放力度与保守程度的碰撞性以及竞争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共存性。
[1]王增国,高世杰.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京津沪鄂粤陕苏赣高校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课题组.高等学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1992-2007)[C].
[3]徐英善.改革开放20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
[4]张文杰.改革开放时代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
[5]陈金聪.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2).
[6]王军荣,熊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