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面临尴尬局面的反思

2012-08-15洪彩华罗锦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大学生

洪彩华 罗锦丽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200)

高校德育面临尴尬局面的反思

洪彩华 罗锦丽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200)

德育工作常说常新,常做常新,重智轻德的社会现实、用智育之法开展德育、重认知轻行为的评价方式、曲高和寡的德育目标等,都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尴尬局面,值得反思,为此,我们要积极应对,迎难而上。

高校;德育;尴尬;反思;紧迫

一 高校德育的现状

国际上,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确定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然后颁布全国,遵照执行。高校的其他课程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和优待。这种高度的重视使德育在高校课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带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收效日渐微弱,甚至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几乎成为一种摆设。对此,高校领导者既无法强化它,又不能砍掉它,于是乎高校德育教学陷于尴尬局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从两个方面总结这种现状。

(一)“受教者”:德育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2009年4月12日,自强新闻在校内上发起了一次十分类似的投票,讽刺的是,调查结果与教育部2007年的调查完全相反,对思政课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仅仅只有 6%。[1]德育课堂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本应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场所,很多思想的火花往往也应该在课堂上碰撞出来。然而现实中的德育课堂看到的场景大都是:迟到、早退、旷课、聊天、睡觉等现象比比皆是;老师在台上认真讲,学生在台下忙自己的事情,有的课堂其热闹程度可以赶上菜市场。学生的出勤率本来就不高,而那些仅仅是怕点名才来上课的学生也经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经常以看专业书、英语和计算机等“实用课程”为重心和要务。有的甚至在德育课堂上以听音乐、看小说、赏大片为难得的消遣,或干脆趴在桌上睡大觉。“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来自某名校的一名优秀学子就曾向笔者坦言:“我从未好好听过马院的课”,笔者也曾去一名校目睹过此情此景。德育课在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没用,而且是一种包袱和多余。

(二)“施教者”:德育课“拿什么拯救你”

由于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对思政课的漠视和偏见,导致思政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使许多思政课教师充满了自卑感,对外不愿承认自己的真正岗位。一方面,课程本身对老师的要求就很高,而且德育老师的工作量一般比专业老师都要重;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学生的“课程歧视”,着实大大挫伤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许多老师为此找不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有的甚至想改行或者可能的话提前退休,他们对德育课的理解和感受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二 造成尴尬局面的原因

(一)重智轻德的社会现实

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从家庭到社会,乃至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所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许多精神问题,无暇顾及自己的灵魂,至于道德修养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于是,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正如著名的德育专家王逢贤教授所说的:“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体育,有人花钱买美育,有谁花钱买德育?”实际中,“德育为先”的地位仅仅体现在工作计划和总结所出现的文字游戏中。德育“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教学管理人员习惯的教育安排和选择。为此,德育为何沦落到今日“不得人心”的地步,重智轻德的社会现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用智育之法开展德育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一个误区: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用对待自然界的、对待物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具有高度人文性的德育”。[2]它强调以道德知识为本位,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没有把它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活动区分开来。它把德育变成了智育,用智育的方法进行德育,认为道德教育过程就是接受、理解道德概念和原理的过程。它只满足于一些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的宣讲传递,并以此来判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标准来评价生命个体的行为道德与否。结果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即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实际上却没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正所谓“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3]P14。“这种倾向无意中培养出来的大都是某种被动型、依赖型、服从型,甚至强迫型的道德人格。这种教育取向或许可一时见效,但从长远看,必然导致麻木、脆弱,甚至虚假、逆反的人格。”[4]P28

(三)重认知轻行为的道德评价方式

以道德认知为本位的德育内容必然导致重认知轻行为养成的道德评价方式。实际上,德育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因此,道德认知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道德行为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应当凸显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应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然而我们当前的德育评价方式是一张试卷基本可以决定一个学生道德品质的高低,因为我们的评价方式就是组织受教者采取闭卷或者开卷形式来完成的。正是这样一种重认知轻行为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误认为德育课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通过,甚至拿高分,成为“好学生”,哪怕平时上课天天睡大觉或者难觅踪影也无妨。因此,当前德育重认知轻行为养成的评价方式成为了导致高校德育失常的又一因素。

(四)曲高和寡的德育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德育目标理想化,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这种极端理想化的高校德育目标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漠视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用完善的道德标准去教育要求他们,脱离了大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仅难以理解,不容易被接受,而且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去,甚至会流于形式,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大学生和普通人一样不能“脱俗”,不可能一个个都超越社会现实去追求“崇高”和“完美”,大都只能过“真实”的道德生活。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高校德育也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忽视人的合理性利益的需求,像“利他不利己”、“互利”与“私己不损人”等都只是分属于道德的不同层次,当人为地把道德要求拔得太高,把终点当起点,把理想的道德目标当成普遍的行为要求时,这些华而不实的道德要求和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反而会使大学生对这些极端的道德目标缺乏信心,甚至背道而驰,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导致当前德育现状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因素之外,还有当前德育课的授课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都将影响德育的效果。总之,导致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尴尬局面的因素很多,它是多方因素共同促成的。

三 化解高校德育尴尬局面的建议

(一)真正落实“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高校对“德育为先”的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如果高校自身都漠视德育的功效,或者对德育的重视徒有虚名,那么我们就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德育是灵魂,是核心,“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必须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载体由虚变实,把德育的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实,真正落实好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5]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优化德育环境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受环境作用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P92因此,高校德育要以大学生生活世界为依托,优化德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上建立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家庭德育重在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修养。社会德育重在德育大环境建设,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德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德育力量齐抓共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才能是积极健康和向上。

(三)创新课堂教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目前德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地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对德育课堂进行创新,以增强德育的时效性。一是创新德育内容。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找准着力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当中以“说教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强德育的实践性环节,创设德育情境,使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感悟,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进行消化吸收,固化为自身持久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创新考核方式。德育考评是检验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要改变原来简单的考试评价办法,以德育目标为标准,要加大过程考核比重,确立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德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重隐性教学

1.润物细无声,注重无意识教育。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并不是没有“政治性”色彩。恰恰相反,这些国家的思想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只不过是隐蔽程度不同而已。与我们的德育注重显性教育相反,他们注重的是隐性教育。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十分重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通过优化社会和学校德育环境,来达到无意识性教育。比如,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注重道德实践。课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许多国家高校围绕各自的德育目标,在采用课程教学形式进行渗透的同时,并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期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十分广泛和活跃。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德育渗透的极佳渠道,因而受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美国,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

社区服务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德育渗透的另一种有效途径。目前一半以上的美国大学生都在“打义工”。在德国,许多大学在学制上安排了近一年时间的生产劳动实习,既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又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方式。正因为这样,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在世界颇具影响。

3.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法国许多教育家认为,德育不是任何一门专门教学可以完成的,而必须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因而他们在法语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外,还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优美、严谨的民族语言。生物课则结合知识的传授,强调尊重生命,帮助弱者、关心他人、为社会尽责。日本也是如此,国语课注重培养学生团结、诚实、谦逊、自律和合作精神。地理课则要求学生加深对国土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对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认识等等。反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把专业教学活动与德育实践割裂开来,专业教学活动只管完成技术任务,德育实践则另行组织,结果使专业教学活动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则成了“没有手段的目的”。因此,国外高校注重各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总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德育工作常说常新,常做常新。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倍感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我们要积极应对,迎难而上,让德育课堂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证。

[1]李绍辉,肖斯予.思政课,史上最难打的酱油[J/OL].http://penlaoshi.blog.163.com.

[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兴华,刘好光.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06-11-11(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40-012.9

A

1673-2219(2012)02-0087-03

2011-12-20

洪彩华(1972-),女,苗族,湖南绥宁人,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罗锦丽(1972-),女,湖北孝感人,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