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例*
2012-08-15高焕清佘斯勇
江 伟,高焕清,佘斯勇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例*
江 伟,高焕清,佘斯勇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出发,以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通过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建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讨,构建了全新的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可操作的示范。
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明确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核技术是利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效应为人类各项事业服务的技术。民用核技术包括两部分:动力核技术(即核电)与非动力核技术。后者包括各类加速器、核探测器、成像装置、放射线医疗设备、放射性同位素及制品(治疗和显像药物)、辐射改性的材料等,是与纳米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一起组成当代高新技术。如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之一的高分子辐射加工技术已成为研制各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或对原有材料进行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常规方法相比,高分子辐射加工技术能够赋予材料更优异的性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且具有节能、适用性广、产品纯净、无环境污染等特点,涉及通信、电子、电力、交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诸多国民经济重要领域。非动力核技术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湖北科技学院强抓机遇率先开办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服务于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打造全新的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的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是具有战略意义极强的举措。
一、创新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制造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我国生产的产品许多属于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底层。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链条延伸长,应用领域广,对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作用大。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相关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顺应战略性(新兴)支柱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培养具有战略意识和眼光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人才(张晓燕,2011)。而服务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辐射化工本科专业国内尚无高校开设。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辐射化工方向)必须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模式、重设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工程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应对这一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主管部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引导高等学校紧紧围绕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相关产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
1.湖北省教育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模式的目标定位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被纳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其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明确指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直接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能满足我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必须与省内有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能够在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单位就业。
2.湖北科技学院对非动力核技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湖北科技学院对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坚定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信仰;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品行和职业道德;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做学问。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集体观念强,乐于助人。
2)文化素质。了解传统文化、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等欣赏能力;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正确、理性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3)专业素质。具有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
(2)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进行电子束辐照研制或设计高分子材料等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革新能力。具有探索和实践意识,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具备科研开发的基本技能、初步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
3)交际适应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公关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与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
(3)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具备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掌握专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能熟练进行程序设计、计算分析、辅助设计。掌握各种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和化工产品开发的基本工艺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和模拟计算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基本数学处理方法。能基本了解与掌握科技写作的特点、要素与方法。掌握思想、哲学、马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初步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具有一定的国防军事知识。具有社会学的初步知识,具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知识。学习并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包括化学和环境科学。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工程技术知识。具有机械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熟练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分析和研制能力。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计算分析能力。掌握化工工程中常用的设计、工艺等有关技术。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了专业基础以后,选择学习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掌握专业方向课程的主要内容,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二、重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1.人才培养思路
以引领、推动和服务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为使命,响应湖北民用核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按照产业专业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学识知行统一、服务产业发展的产业人才培养内在规律,联合行业(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支持湖北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核工程与核技术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化学、化工工艺与技术以及辐射加工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科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辐射加工行业与化工行业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重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按照“产、学、研一体化”思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生产服务于人才培养、融入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对非动力核技术的内在需求,依托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湖北科技学院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创新团队”,确定基础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的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打造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专业知识讲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引领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的发展。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工作,培养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与成果转化,培养动手能力与生产技能,获取应新增知识的信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企业通过成果转化与专业人才的加盟,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并反哺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
2.按照“平台+模块+企业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
平台是指依托湖北科技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组织教学;模块是指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验能力的培养;企业课程是指利用企业生产科研设备、依托企业技术骨干,将部分专业课程前移至企业开课,组织现场教学。按照3+1的模式安排教学时数(3为学校校内组织教学的时间,1为企业教学与生产实践时间),增大专业方向选修课开设的比例与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开课的比例。
3.按照“3L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3L教学模式”即 Learning by oneself(学会自学);Learning in practice(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on requirements(按需学习),改革教学手段,由过去的“被动型”为“任务驱动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探索中培育能力,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突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按照“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施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人才培养。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从企业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使企业介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结 语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耗尽、污染严重,环境。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更加深入,由于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许多属于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底,对我国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影响更加明显。因此促进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摆脱世界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必由之路。为了给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湖北省教育厅前瞻部署:从2012年开始在两年时间内,分二批,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建设100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5000名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被纳入到湖北省教育厅该项目计划后,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将为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可操作的示范。
[1]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2]黄建平,郭文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
[3]张晓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需求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4]姚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5]叶山岭.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6]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2009,(2).
[7]何晶晶,石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MIT经验之借鉴[J].滁州学院学报,2008,(1).
G642
A
1006-5342(2012)08-0078-03
2012-06-11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专项资助重点项目(2010A091);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880115);咸宁学院2011年校级教研重点项目(2011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