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2012-08-15王晓青
王晓青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商丘 476000)
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王晓青
(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商丘 476000)
戏剧性指的是戏剧的基本属性,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法则。它使戏剧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而具有其独特的生命艺术价值。它从戏剧自身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学构成”和“舞台呈现”,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强调的是戏剧以文本形式呈现出的一些艺术特性。
戏剧性;文学构成;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
我们在看戏或读剧本的时候总是会用是否具有“戏剧性”去评价一部剧作的好坏。而所谓“戏剧性”则是指“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因此戏剧性便成了我们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个美学入口。从戏剧自身的表现形态来看,戏剧呈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文学形态,一种是舞台形态,在中国戏曲中,就有“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之分,这样一来,我们对于戏剧性概念的理解,就必须是从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谈论文学构成的戏剧性问题。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更像是作品中的催化剂是戏剧作品及一些其他的叙事类作品极富感染力。所以别林斯基说:“戏剧因素理所当然的应该渗入到叙事因素中去,并且会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1]因此戏剧性是所有叙事类作品中所不可或缺的,更不用说戏剧作品的本身了。那我们在创作戏剧之初,如何让戏剧作品在文学构成中便脱颖而出极具戏剧性,我们应该重点把握好戏剧中的三种艺术特性。
一、集中性
集中性是使观众始终保持观剧兴趣的前提。因此,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集中的。从古希腊开始,一些剧作家们就很注意情节和动作的一种统一。亚里士多德也强调连续性、整一性的情节和动作才能使观众得到快感。
戏剧最终是为舞台而生的,它与小说、史诗类的叙事作品不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首先,从时间上来讲,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是环环相扣。我们必须清楚当中演出与私下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当中演出是一种活生生的不可复制的演出,他不能随意中途停顿、反复检视,而私下阅读可以按照阅读者的意思随意暂停或反复阅读,可以对作品中的事件有意识地、有理性地进行分析和比较。假如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的话,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因此要想引起读者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便只能戏剧动作与戏剧冲突的集中设计中强调时间的限度。一般紧张、期待的心理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额情绪便会疲劳、弱化直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也便无从谈起。在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戏剧情节必须是紧凑集中的,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不许久久搁置的。例如在曹禺的《北京人》开幕不久就告诉观众:老太爷曾皓有一具油漆了几十遍的棺材,他视之如命。但他欠了隔壁杜家的债,杜家说如不还钱就以房子或棺材抵债。观众在看着一个个剧中人物的命运、遭遇、性格的展现,也在期待着曾杜两家债权关系的结局。至第三幕,杜家放出话,如不还钱就在下半夜寅时之前把棺材抬走。寅时将至,杜家紧逼,戏至高潮前夕,此时曾皓的女婿江泰突然大义凛然似地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去求当公安局长的朋友帮忙,叫杜家再等一等。不仅观众期待着江泰行动的结果,连曾皓等人也似乎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在这里,期待的揭底必须迅速并直奔高潮,不容再生枝蔓。很快,江泰“救急”之举大败,狼狈而归,戏由高潮至结局,曾氏大家庭从物质到精神土崩瓦解。
除了时间上的集中感外,剧作家们也经常有意识的把事件发生的地点集中在一个地方,因为也是坚持一个地点,所造成的戏剧效果就越强。《奥赛罗》中地点只有两个——威尼斯和塞浦路斯岛。《哈姆莱特》的剧情大部分围绕着爱尔西诺城堡展开,创作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时间和地点的集中能强化情节张力,强化戏剧性,使集中地冲突更具魅力。
二、紧张性
一场戏从头至尾若没有期待,没有紧张,没有环环相扣的情感激变的话,这出戏便不可能是一出好戏。因此,紧张性是戏剧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特性。通常说来“戏”,就是要打破某种平静、舒缓的状态,而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所以,戏剧中如果缺少了紧张性,戏剧也便没有了戏剧性。而这种紧张性主要是依靠心理本身的紧张性,以及事件的发展所引起的紧张感。现代派戏剧家陈白尘说曾经说过:“戏者,戏也”,[2]就是要有戏剧性。当一个人突然掉进了一个很深的井里,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的挣扎、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这里掉进井里就是事件,挣扎搏斗就是心理。这些组织在一起便有了戏剧的紧张性。戏剧紧张性的心理向度并不是只朝一个方向发展,而是包含了两个心理向度。第一,是使人愉悦的心理向度。如,狂欢、激奋、情志活泼、惊喜等。第二,与愉悦相反的心理向度。如,惊恐、恐惧、担忧、怜悯等。在剧作家创作作品之初便会根据戏剧的不同题材、体裁、主题、艺术风格的不同,而照映相应的心理向度。而这两种心理向度都共同使观众产生同一种心理期待感。如此看来,戏剧中若缺少了紧张性,戏剧。
三、曲折性
观众到剧院欣赏戏剧,不是为了观看戏剧结局,而是欣赏戏剧中跌宕起伏的的情节及戏剧的发展过程。就像在《哈姆莱特》中,当哈姆莱特知道谁是他的杀父仇人时,他完全可以马上行动起来,杀死仇人,顺利的报仇复位,如此戏剧冲突虽然尖锐,却很难构成真正的戏剧性,没有任何悬念的作品便不会有多少趣味,很难吸引观众。因此,要想使戏剧作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具有戏剧性,在戏剧创作中还必须强调曲折性这一特性。也就是说戏剧情节要能一破三折,人物命运要峰回路转。所以,这一特性的展现往往需要我们借助于一些巧妙的设置与铺排使戏剧内容迂回、蜿蜒着向前发展。通常说来,我们可以把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视为一个大的戏剧冲突。而这一大的戏剧冲突,又是由许多小的冲突点和危机点所组成,冲突和危机的相继产生便有了戏剧情节中的迂回曲折,跌宕起伏,表现为戏剧性中曲折性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指出特性,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3]这里所提到的突转与发现便是指曲折的形式和方法,突转是指情节从一个方向突然转向另一个方向。而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一种转变。同样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对此也有相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道出了“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4]所以从东西方的观点中看出,曲折性在戏剧中的必要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戏剧中虽强调曲折,可曲折的方法却是极有讲究的。不可任意而为必须是合情合理,具有说服力的。这就是说,不管是“突转”或“发现”起推动力的都 应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例如:戏剧《屈原》中屈原的被贬在作品情节发展上来看是必然的结果,而被楚怀王撞见是偶然的,不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如果不在这一事件上爆发,必然在另一事件上爆发,爆发还是必然的,而这里的偶然因素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突转的力量是来自剧本之前的情节,因此这段矛盾冲突是合乎生活逻辑的发展的。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决定了戏剧发展流向直至走向结局的却是由于一次极为偶然的突转,由于送信人被本地巡逻者关在一个人家里,以免感染瘟疫,才误了送信之事,致使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这样就使突转的外在偶然性站了上风,使戏剧的曲折性不免带上了人为的痕迹,有违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旨趣了。“突转”和“发现”的应用是要十分谨慎小心的,偶一不慎,就会“弄巧反拙”。
[1] 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 陈白尘.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6.
[4] 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
I04
A
1008-7427(2012)08-0087-01
201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