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以开放理性和有限理性为研究基点
2012-08-15孙柏璋翁绳凤
孙柏璋,翁绳凤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开放理性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如何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选择而提出的。美国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认为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并无法按照充分(完全)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提出人们的行为理性应当是一种有限理性。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把开放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结合运用作为高校学风建设完善的研究基点,不仅有利于确定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也有利于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
一、学风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归因分析
(一)教育消费主义层面的归因分析
教育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提倡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消费领域进行开发的价值取向。”“它首先意味着教育在消费领域的市场化、交易化,追求的是将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物品纳入等价交换规律的调整”。[1]教育消费主义把教育管理工作视为一种类似商业经营的运作工程,把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为教育的“本性”。由于教育消费主义的观念不断地渗透到日常的高校学风建设中,一方面,教育消费主义使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产生异化。受教育消费主义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个性;重功利、轻德行”[2]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通过各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去满足社会功利需求或者市场短期需求,在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方面无不充斥着教育消费主义的倾向。违背了学风建设应该是以培养全面发展且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原则;另一方面,教育消费主义使大学生学习动机出现偏轨。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多立足于提高个人就业技能及更好的就业,忽视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及“两课”、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认识不断弱化,过分追求学习实践性知识和实用性技能,功利色彩严重。现在类似于周恩来同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偏少,较多的是为了个人实际利益而读书。“那么在如此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又怎么会有踏实研究、学习的好作风呢?”[3]
(二)社会、学校、学生层面的归因分析
除教育消费主义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外,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亦可窥探一些不良风气对高校良好学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首先,从社会层面的视角出发。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传统文化与国外舶来文化不断相互冲击,逐渐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滋生了如拜金主义、交换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许多不良观念。受这些不良观念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学风管理及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从学校层面的视角出发。高校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机制如教学管理制度、考务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评价激励机制、多元化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完善。管理制度、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造成高校学风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系统的机制支撑;最后,从学生层面的视角出发。现在高校就学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受父母的溺爱,身上的缺点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认知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服从并服务于专业的思想薄弱等。[4]由于学生是高校良好学风建设的重要主体,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参与者、管理者和践行者,这些“90后综合症”对高校学风建设亦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开放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应用价值论证
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要求及时转变传统理念,学习和应用新的、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在注重理性、遵循制度的同时,强调加强与感性、直觉的融合。
(一)开放理性作为学风建设处理复杂现状的论证
莫兰的“开放理性”理念提出用“宏大概念”(macro-concept)来认识对象,指出世界及其组成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认为世界和事物组成是由有序和无序交替而成,并无纯粹的有序或者无序。单一的有序世界或者事物组成的优点在于容易形成和维持一个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环境,但却将人类活动限制于一个无形的框架,难于突破和产生新生事物。单一的无序世界或者事物组成的优点在于为新生事物产生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突破提供机会,但缺乏基本的系统性。高校学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子系统。从高校自身的微观角度出发,可以划分为教学、行政、后勤、安全等子系统。就子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性而言,本身具有无序性的特征。子系统在处理不同类别的学风建设问题时,牵头部门不同,所呈现的重要性也不同,并无必然的先后之说。但在处理相同类别的学风建设问题时,子系统间又是一种有序流程的关系。例如,在处理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时,涉及的几个处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必然体现一定的有序性。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的子系统之间既是无序的,也是有序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学风建设管理组织系统。
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也是“开放理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莫兰并不完全认同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系统论只是系统性质的一个方面,不能涵盖系统性质的全部,同时提出“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结论弥补现代系统论的缺陷。莫兰更注重于强调系统部分的重要性,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决定和反馈的作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学风建设的整体性,在大方向调整时,整体的功能必然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对于部分系统之间磨合的调控和方向引领是部分系统无法替代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部分系统发挥的作用。部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决定和反馈可以提升整体建设功能,部分系统的动态之和必然会大于整体(部分系统的静态之和)。因此,高校学风建设须充分结合应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理论。
(二)有限理性与学风建设“以生为本”理念耦合的论证
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标准”,用“行政人”取代“经济人”。有限理性要求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性管理,批判生冷的规则管理因缺乏感性因素而使管理工作产生机器属性。当代高校学生不再囿于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具有迅速适应的能力,自身主体参与需求不断加强。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要面对学生弘扬主体、强调自我价值、自尊与他尊的现实情况,[5]重新思索和审视学生的尊严、情感、主体意识对于学风建设产生的重要作用。有限理性的应用不仅在学风建设实践工作中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学风建设机制更加人性化。
另外,有限理性的应用是为了达到“满意的标准”。[6]所谓“满意的标准”即是在严格履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适当地关注个人情感和考虑主观因素,使之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学风建设如何达到一个“满意的标准”是高校需要思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在制定关于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因素,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生硬的、缺少情感的规章制度对高校良好学风建设不可能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学风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矛盾及处理相关违反学风的事务。在处理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有限理性的应用既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使事务的处理有基本的解决依据,又能注重人文关怀,使矛盾的双方或者事务处理的两对立面都达到“满意“的状态。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
(一)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大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以生为本”的基本特征在于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心态、关心他们的需求、爱护他们的一切、创造利于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学风建设管理。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摒弃仅仅把学生作为强制教育、强制管理与强制灌输对象的传统学风建设模式,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实现。学生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不仅意味着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对应的义务,使他们为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奉献一份力量。如果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良好的学风则难于实现。[7]因而,高校学风建设应当扭转传统学风建设理念,形成并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学风建设新型工作理念。
(二)创建和谐良好的校园学风氛围
和谐良好的校园学风氛围不仅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是消除教育消费主义影响,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和谐良好的校园学风氛围应做到:首先,以高校学风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次,全面兼顾道德与法治教育,兼顾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育,兼顾理论与实践教育,兼顾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兼顾学习与生活教育。在良好学风的指引和影响下,学生尽己所能地兼顾学习各类知识或者技能,实现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最后,在不超越学生智力、体力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阻碍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寻求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质、创新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提高的途径。[8]高校在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良好的学风氛围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扬长处,突破略处和改正不足之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学风观,加快学风建设机制的完善进程。
(三)提高队伍素质,健全管理机制
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缺少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这一主心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都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践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素质提高策略。“引进来”就是引进校外的学风建设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经验。高校可以采取聘请专职和兼职的专门人才帮助完善学风建设机制,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吸收校外先进学风建设经验,实现强强联合;“走出去”即鼓励本校的学风建设队伍走出校外,积极参与各种学风建设培训,及时“充电”。另外,也可以定期选派学风建设队伍去其他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和经验交流,启动校与校之间的学风建设互助提高模式。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学风建设机制制度,明确学风建设过程中各行政部门、行政人员、教师的工作职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执章必严,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学风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管理机制一般包括教学管理机制、学风建设检查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纪律约束机制和学生自律制度等方面。[9]高校建立完善的机制制度,不仅仅是通过机制制度来约束人,更重要的是在于发挥人在机制制度中的作用,促使人和机制制度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达到效益最大化的融合。
(四)加强建设多元化教育载体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要求更高,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正成为一种常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学风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教育载体的单一性无法解决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因而,学风建设的载体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载体,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教育载体,确定各种载体各自的特点、优势、使用范围和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提高学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人才。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建设科技活动、艺术活动、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活动等多元化的教育载体,综合考虑校园学风建设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或者专业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利用教育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学风建设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风水平,促进高校良好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也是学风建设重要的教育载体。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学校组织或者学生自主组织的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高校在组织和举行各种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文化沙龙活动等,应当充分考虑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参加活动人数、活动效果对于良好学风建设的作用,摒弃为了举办活动而活动的现状。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过程中,提高活动举办的质量和增强活动举办的意义,在活动中提高学风建设水平,完善学风建设机制。
[1]黄牡丹.浅析教育消费主义的具体体现及其负面影响[J].考试周刊,2010(40).
[2]杨叔子.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N].中华读书报,2002-10-9.
[3]柴苗苗.学风问题的消费主义根源与对策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4]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5]关昌峰,马长英,朱文君.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思维方法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孙孝文,张安富.“有限理性说”对学校管理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卢星辰.不断强化师生主体地位是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J].科技信息,2009(10).
[8]唐洁.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浅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汪风涛.关于构筑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