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氏易学述略

2012-08-15高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治程子易传

高峰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湖南科技学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周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则夫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其于《易》道彬彬矣。秦禁百家言,燔灭《诗》《书》,《易》以卜筮书得存,然大义已乖。汉兴,武帝崇儒术,《周易》因跃居群经之首。后儒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衍为“两派六宗”,而要不出象数、义理。子曰:“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系辞上传》)清儒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则曰:“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再则曰:“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善夫纪文达公之言,明《易》道之大体也!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十月十六日生于太仓州镇洋县岳王市。幼年受业于外从大父胡啸天,九岁始肄五经,初读《书》与《易》。年十七,受业于王祖畲之门,于性理文学初知门径。时江苏学政黄体芳建南菁讲舍于江阴,延请黄以周主讲,遂受业于黄以周之门,得授训诂、义理合一之旨,自是于经学、小学亦渐得门径。光绪十八年,复受业于沈曾植之门,沈告之以“为学之道贵乎知类通达,开物成务”;其间闻政论尤夥。其无师名而为唐氏所严事者,则为桐城吴汝纶,尝自述曰:“余受业镇洋王先生紫翔、定海黄先生元同、嘉兴沈先生子培外,平生景仰者惟先生一人而已。”其尊仰有如此。友人中最所心契者有吴县曹元弼、崇明王清穆二人。(本文述唐氏生平及师友,颇采王蘧常《记唐蔚芝先生》一文,稍有增删。见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

诸师友中,黄以周《易》、《礼》大家,为学不拘汉宋,一本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之训;礼学有《礼书通故》一百零二卷风行海内,于《易》有《十翼后录》八十卷。沈曾植一代通儒,于学无所不窥,尤邃于史学。唐文治初习《易》,先读清儒惠栋、张惠言、焦循诸书,黄以周诫之曰:“本朝《易》学虽称极盛,然未有能贯通汉、宋自成一家者。子读《易》,当于《通志堂经解》中求之,其中如朱氏《汉上易传》、项氏《周易玩辞》、吴氏《易纂言》,皆极精当。”唐氏细绎诸书,深韪是言,而觉项氏为犹胜。沈曾植尝与论宋代《易》学,本诸史统而与之言曰:“程子之《易》,元祐、绍圣之《易》也;朱子之《易》,淳熙、绍熙之《易》也;诚斋《易传》师法干氏,而时会不同,亦与干氏殊者。惟知时者可与言消息”此唐氏治《易》重消息大义之权舆乎?吴县曹元弼,礼学名家,亦从黄以周问故。治《礼》一本郑注,成《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并世学人咸推为高密功臣。治《易》则以郑注为主,兼采苟、虞诸家及古《易》说为之笺,而以己意贯穿惠、张、姚各家说释之。唐氏《自叙》云:“甲子年六十,讲《易》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复考汉宋诸家之说,间下己意。其有未明者,辄与友人吴县曹君叔彦(元弼)往复讨论,获益非尠。”

唐文治年二十一,受《易》于黄以周,黄口讲指画,孳孳不倦。历数年,学益进。己酉,年四十五,讲《易》于上海南洋大学。初思作《周易集解疏》,不果。既而拟作《周易大义》,欲兼采汉宋之长。先后所撰《易》学文稿有:《易丰配主夷主义》、《易屯二爻辞义》、《易讼大象传义》、《易蠱先甲后甲异先庚后庚义》、《易上爻消不息义》、《易既济东邻西邻义》、《易师履临大君义》、《易观六四爻辞义》、《易坎九五爻辞义》、《易解朋至斯孚义》、《易涣涣汗涣血义》诸篇。耳顺之年,凡三易其稿,成《消息大义》三卷,并附《学易反身录》一卷。

唐氏问学,初由性理文学入,盖植基于朱子之学。年十八读朱子《小学》、《近思录》诸书而好之,中年后于朱子学用力益勤。常综论其学曰:“朱子之书犹夫子之宫墙也。其义理之精博而纯粹犹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也。百世而下,儒林之士讲求道学,诵习师法莫之能违也。吾欲溯其源,而其源卒不可寻也;吾欲比其类,而其类卒不可分也。盖读之数十年,觉其千门万户,曲折纷纶,在前在后,而卒不得入也。盖其毕生精力穷极乎天人性命之原,博综乎《诗》《书》《易象》之奥,圣功王道,物理人情,靡不兼赅而洞瞩焉。”然于陆、王未尝訾议,尝谓人口:“子贡言:圣门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心性之学,孔子仅于晚年论《易》中及之。而孟子道性善,畅言心性之学,士大夫服膺礼教,散见于《左氏传》中甚夥。故《诗》《书》执礼之训尚多尊行者。至战国时,争地争城,杀人盈野,人道几乎灭息。故孟子大声疾呼,直指良心本心,又直揭良知良能,以警醒当世。盖非如此不足以振人心也。宋朱子之教,孔子之真传也;宋陆子静、王阳明先生之教,孟子之真传也。此应时施教之法,其救世苦心一也。”然则朱子、陆王论学之异,得无理事、经史之别乎?“毋不敬”,所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五经”有常道存焉;“致良知”,则典籍虽存,固圣人之秕糠,“五经”亦史也。此亦《易》道“不易”、“变易”之奥,故有《周易消息大义》之作。(唐文治《周易消息大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六,无锡民生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出版。)

消息者,阴阳消长,终则复始。《易·丰·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庄子·秋水》云:“消息盈虚,终则有始。”论者谓:“《系辞传》云:‘往者屈,来者信’,‘原始反终,通乎昼夜之道’,盖言消息者之所本也。”(钱基博《经学通志·周易志第二》)其然,岂其然?汉儒言消息,多出以《易》卦象数,衍为十二辟卦,而实本孟喜《易》说。唐文治曰:“孟长卿《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数。内辟卦十二,谓之消息卦。《乾》盈为息,《坤》盈为消,其实《乾》、《坤》两卦十二画周流六位也。虞氏《十二辟卦消息图》,盖本孟氏家法。”(《周易消息大义·卷首》)然狃于象数,入于禨祥,甚而以“七纬”为“内学”,亦汉儒之失。此所以有王弼出,自标新学,阐明义理也。

后世言理学者,咸宗程、朱,以为不祧之祖,是也。然以《易》学论,朱子《本义》实准史统而作,故申论“《易》本卜筮之书”,不遗余力,以为“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周易本义图目·卦变图》)。又信“《图》、《书》”,而于“先天”理数、“后天”象数不及融贯,义有未安。程子《易传》本经统而立“常”,参史统以观“变”。—则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再则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易传序》)故“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周易程氏传·易序》);体经而用史。其于《易》道,确乎尚矣!而唐文治亦别白之曰:“有学《易》之道,有占《易》之法。‘君子观其象而玩其辞’,学《易》之道也。‘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占《易》之法也。《论语》‘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学《易》之道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占《易》之法也。然惟学《易》者而后能占,而占《易》者必本于学,二者相需,要必反诸身心而后归于实用。”又曰:“学《易》之实功,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阶级有三:其始也,进德而修业;其继也,崇德而广业;其终也,则成盛德大业矣。”(《学易反身录》)综而论之则曰:“夫《易》何为者也?致广大而言之,冒天下之道,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也。尽精微而言之,极深研幾,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而究其奥旨,要归于古圣伏羲所言消息之教;阳用事为息,阴用事为消也。”(《周易消息大义·自叙》)

治《易》者援古事以证爻象,昉自郑玄。然全经皆证以史事者,宋儒李光《读易详说》十卷其始也。杨万里本程子《易传》,而参引史事以证之,会通理事,撰《易传》二十卷;宋代书肆曾与程子《易传》并刊,谓之《程杨易传》,亦可谓知类矣。唐文治中年讲《易》,尝采程子《周易程氏传》、项安世《周易玩辞》及杨万里《易传》编辑教授;《周易消息大义》成,多集程、杨论《易》精粹。于此可知唐氏《易》学之旨趣。

“消息之幾,危乎微乎!”虽然,“因一心之存亡,推之即一身—家之存亡,又推之即一国天下之存亡”;“因一心之消息,推及于身与家与国与天下之消息,举凡废兴存亡、进退得失、风俗迁流、运会变革,不外消息之幾”(《周易消息火义·自叙》),而其间实有不可推者。此学统之弊,虽大贤不能免,非仅唐氏料简未纯也。要之,《易》道生生,唯变所适,而有不生不变者;知不生不变,然后可与言《易》矣。唐氏“兹编之作,本于孔圣洗心寡过,其要无咎,与亚圣正人心息邪说之旨,而于阳息阴消之精蕴,君子小人进退之大原,尤三致意焉。”(《周易消息大义·自叙》)此非夫子“进德修业”、“修辞立其诚”之教欤?方今士君子其勉之。

猜你喜欢

文治程子易传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程子舟 藏石欣赏
程子舟 藏石欣赏
程子舟
同桌是个“小官迷”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