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林新华
林新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林新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媒介融合在跨媒体传播的技能和跨文化的信息整合两方面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在专业培养视野、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出版业发展的需求,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中从转变出版教育理念和改变培养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来应对当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媒介融合;专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媒介融合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要求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来的,它原本指各种媒介手段所展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安德鲁·纳齐森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具体化的论述。他非常强调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联盟蕴含了技术上和文化上的两个层次。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活动在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同时,其本身也直接参与到了当今媒介融合的大潮之中。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毕业后,既能参与传统纸质的图书、期刊、报纸、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的出版过程,又能及时将这些传统出版物与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制作以及推广等对接,或者将一些文化产品通过数字技术直接发布。因此,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也对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在技术和文化的层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跨媒体传播的技能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变化和走向融合,出版业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的编、印、发的单一流程,而是在各种媒介对催生下形成多种出版的样态。这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在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菲在技术层面上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媒介融合的内容:“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1]虽然上文的论述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网络融合”与“终端融合”等概念进行并置的表述值得商榷,但作者所提出的有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将传统出版与当下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形成跨越多种媒体的、立体的出版传播模式。而要实现立体的出版传播模式,出版产业在跨媒体融合时在技能上的要求也具有着多个层面:如选题策划、内容制作的编辑技能层面;出版、发行、营销的传播层面;管理层面等。这也就意味着“各种数字媒体、各种移动阅读终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出版工作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发生着质的改变,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技术研发等经验的人才,将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才。”[2]跨媒体传播成了编辑出版专业学生一项必备的技能。
2.跨文化的信息整合能力
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媒体技术、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各种媒介也日益走向融合,媒介对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所有这些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如何赢取公众注意力成了媒体空间激烈竞争的焦点。编辑出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双中属性都要求编辑出版者既要提供高品位的精神产品,又要使这些产品能够赢得公众的关注。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关注媒介技术与能力,更要认识到传播工具的多样化给社会带来各式各样的形象,思想,象征,价值标准,而“媒体产生的影响被看作是媒体和观众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从占主导地位的受众到处于边缘地位的受众,以极不同的方式阐释同样的信息”[3]。香农和维纳等控制论理论家虽然注重的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模式,但他们将交流当作信息与噪音之间物理的和统计上的关系对待还是有着文化学上的意义。他们认为信息是交流在其传输过程中没有“失去”的那部分,而失去的那部分就是噪音。作为一个传播者或传播的组织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要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受众,分清哪些是“信息”,哪些是“噪音”;对于传播者和传播的组织者,如何将“信息”与“噪音”进行一种跨文化的过滤、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使其适应当前技术变革的要求之外,还要使他们有较高信息删选、整合的能力,以便将现实的文化生态中那些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高尚部分提炼出来,以飨当代的读者并成为人类精神进步的阶梯而留诸后世。
二、当前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弊端
应该承认,编辑出版专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办学经验。一些专家教授也撰写权威文章总结这2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与教训。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上述的这些理论与经验相当一部分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出版工作行政管理的总结,一些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在媒介融合这样的大环境下,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一些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1.专业培养视野过于落后
长期以来,受既有编辑、出版观念的影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仅停留于编辑出版学科基础理论教育与传统应用技能教育上,致使专业视阈偏狭。目前,我国对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理解比较狭窄,重视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技能培养。而所谓业务技能也主要集中在编、印、发三个主要环节中的“编”方面,即对于文字、文化方面的教育比重大。迫于出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压力,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加入了一些网络编辑和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但没有把视野扩大至整个传媒领域。而实际上,当前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出版业都已跨入了多种媒体经营的时代。编辑出版的教育如果不放入到媒介融合的大视野中进行综合考虑,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是零碎的、非系统的,从而在整个媒介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中缺乏批判分析的意识,很难从良莠不齐的诸种文化现象和事实中通过合理的取舍与整合,将人类的先进文化留存下来,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了。
2.专业定位模糊,培养规格不明
关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最权威的提法是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时提出的,即“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各个高校据此制定的各自具体的专业定位各有不同。目前主要有两个思路:一种是强调通才教育。他们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的专业,因此要打好基础,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天地生都要懂一点,当然还要懂出版物的编印发全过程。因此,他们进一步认为要进行专业整合,不要再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细分为编辑学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图书发行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管理具体实际操作,又能从事专业教学与行业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这才是理想的培养目标。另一个思路就是强调特色化、专业化。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田胜立在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专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题讲话中指出:“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定位、专业特点、培养目标都不清晰”[4]。
从实际情况看,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所处的背景各有不同,专业培养的思路上差别很大。专业教育的内部环境的混乱致使专业定位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显得模糊不清,人才培养规格混乱。我们从业界的反馈中也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一方面该专业在不断扩招,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苦苦谋职求业,另一方面“求贤若渴”的业界却招不到合适的编辑出版创新人才。虽然迫于现实的压力,近几年很多院校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非系统的,通过临时凑补的专业培养模式仍然不能改变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三、编辑出版教育的发展对策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单个媒介组织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多种媒介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且各媒介组织之间也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产业中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一方面,各种传播媒介之间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渗透与应用,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另一方面,读者趣味的集合切分逐渐成了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生产者市场决策的重要依据。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完全可以在出版市场中大有作为,条件是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他们,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前端,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5]。而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象杨鹏所说的,要实现由危机到转机的关键是要应时而动,要随着当下传媒的发展、出版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变化而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6]。媒介融合时代,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出版教育理念
媒介基本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产生了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出版界形成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存的局面。全国数字出版总产值每年正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早在2009年总产值就已经达到795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物总产值,并且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数字出版以其强大的力量消解着媒介之间、产业之间,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延长了出版物的产业线,实现内容资源的最大化。相反,传统纸质出版的一些制约因素也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大部头的网络文字的纸质出版方面,由于出版成本高、风险大,传统出版商就不再感兴趣了。传统出版所建构起来的由出版商来完成利益分配的产业链的一元模式也被打破,新增了网络出版而形成的由网站直接实现利益分配的产业链模式。
出版产业的发展不仅注重技术上的更新,而且其在内容上越发显得庞杂,有时甚至有臃肿之嫌。高等学校应当将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入到整个传媒领域之中,拓展学生在“面”上的知识涵养,尤其是媒介素养。“在数字化时代,编辑人员的数字化思维、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同样重要”[7]。因此,在出版教育中,我们除了注重学生新媒体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的,更要注重媒介素养、数字化思维、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育。只有如此,这些学生将来在进入传媒领域的时候才能从整个人类精神发展史的高度来把握当前如此繁杂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编辑出版者只有具备了跨文化信息整合的能力,才能使其所经营的文化产品既具备了民族独有的品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品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内容为王”的编辑出版理念,才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产业中不至于沦落为可怜的纯内容提供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改变培养模式
随着媒介进一步的融合,出版的形式多样,而内容上的好坏成了竞争的关键。国内一些著名的出版机构就非常看重文化的创新。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讲求市场的细分,在用人的要求上有相对的专业背景知识,而这种专业性远非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所能涵盖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出版社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并不是应聘者具备多少的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的招聘中,就应聘编辑职位而提出的要求中没有编辑出版相关的任何信息,而对专业背景极为重视,要求应聘者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热门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招聘编辑时要求的专业有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其他社科专业,对编辑出版上的要求也只字未提。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而在这些招聘中陷入困境。
要克服上述困境,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改变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上只停留在编辑、出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上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实现技能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我们应当在“大出版”理念的指导下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实行分层、分类的培养,实行一个专业模块课加上一个专业学科知识选修课“1+1”的课程结构模式:学校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除了在培养计划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分成编辑、出版、发行、技术应用等模块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之外,还要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留出足够的选修课程学分,便于不同的学生完善与自身喜好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些选修课程是以专业模块打包选修的形式出现,比如经营管理类,金融类,电子信息类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以后的择业选修相应专业模块的基础课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摆脱了因缺乏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多带来的困惑,拓宽了就业渠道,适应了当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
其次,专业特色定位不仅要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更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模式当然也要紧跟形式,但也不能盲目。专业培养特色的确立是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人才培养系统中提炼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就拿我们浙江几所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来说,浙江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以古典文献学为底蕴,浙江工商大学将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特色定位在市场营销上。他们并没有因当下网络编辑的需求量上升匆忙修改他们的培养计划。在职业院校中,万里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从职业性定位出发,紧跟市场,直接融入到出版行业技能操作的场景中。再来具体考察一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发现该校中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在2005年以前课程的设置中语言、文学的课时数较多,在与专业相关度的把握上做得不是很好,紧跟媒介技术发展的课程设置几乎为空白,专业特色也未能得到发掘。2007届、2008届、2009届毕业生在找工作中无所适从,定位困难,就业难度较大,学生就业的单位也是五花八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于2006年6月派出了4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获得了网络编辑职业培训资格。经过该专业全体教师的论证,该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特色逐渐开始明晰起来——将学校特色与专业师资相结合,顺应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的需求,网络编辑成了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当然,该专业并没有照搬万里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而是在讲求基本素质养成基础上从技能和底蕴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2010、2011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转,综合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在择业时定位较为明晰,有8成同学目前在从事与网络编辑相关的工作。虽然该专业教育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实践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等都有待调整,但是他们已经初步明确了网络编辑这一专业定位,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下一步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认为专业特色的确立非常重要,尤其是象编辑出版学这样属于“杂学”的学科专业。专业特色的确立可以加强专业自身资源之间、学校中的相关资源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为专业教育服务。
媒介融合在不断走向深化,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育不能被技术主义牵着鼻子走,要更加重视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以达到基本素养与技能操作之间的互补。只有如此,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产业在出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运用媒介技术多样化等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业界与专业人才教育之间的有效对接,为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1]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21.
[2]魏玉山.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与编辑出版人才的新需求[J].中国编辑,2008(5):76-78.
[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
[4]姬建敏.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的总结与展望——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专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27.
[5]齐蔚霞.加快出版产业转制,促进编辑出版教育转型[J].科技与出版,2007(12):63-65.
[6]杨鹏.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危机与转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8-179.
[7]夏德元.媒介化社会重构编辑素养[J].编辑学刊,2010(2):28-30.
Abstract:Media convergence raises two new demands 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ce personnel training.One is the cross-media communication skills,and the other is the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information.There are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professional vision,the orientation,training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settings,i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ce,which becomes more prominent in universities.Due to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renew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training mod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specialty educ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LIN Xin-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G231
B
1001-9146(2012)03-0062-05
2011-10-14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01750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YB1036)
林新华(1975-),男,浙江临海人,副教授,出版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