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大学生政治疏离感的效用心理分析

2012-08-15马婷婷

关键词:效用主义利益

马婷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克服大学生政治疏离感的效用心理分析

马婷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年人的政治疏离感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这其中大学思政课不受重视和欢迎就是一个共同话题。已有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对于市场经济及其精神内核——效用主义(也称功利主义)的归因趋向,也就是大部分研究都把市场经济带给大学生的功利化趋向看成疏离感的主因。笔者却认为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形态的主体,大学政治教育如能真正有效地应用人的效用心理作为学习动机,它可以成为克服大学生政治疏离感的主要方法。

政治疏离感;效用主义;市场经济;道义论;德性论

很多大学政治教育者察觉过台下学生的疏离感、冷漠感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无聊、厌烦、怀疑、责难,甚至挑衅等情绪反应。这也是大学政治老师间交流探讨的一个常见问题。

对于这种现象,零七年八月六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做过一个专题来描述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当期杂志封面上印有这样一行字:“中国二十多岁的人忙着享受生活,无暇顾及政治”,并将他们称为“我一代”。无独有偶,当时的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青年人疏离政治现象研究热潮。

时间跨越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日本新兴的民主党现象,美国的奥巴马上台,这些政治现象都显现了相关国家80后、90后青年人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新力量。这种新力量的显现,令世界瞩目,而我们也将重新审视国内的相关现象,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疏离感问题。在大学政治教育中要克服这种疏离感的主要方法是有效使用人学习的目的性,即追求有用性的心理动机。效用主义就是以人的有用性来决定行动的学说。人的有用性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可以表现为利益、价值、快乐、幸福、偏好等不同心理诉求,本文探讨的效用心理就是泛指运用以上各种心理诉求来促成、促进大学生政治学习。

关于大学生的政治疏离感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积累不少,但它们主要处于归因研究阶段,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层面。比如针对网络巨大的吸引力如何来消除其不良影响;对于莫谈国是的传统政治文化如何改进等等。在归因研究上,诸多文献有着渐渐一致的趋同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两大类:其一,归因于生产力方面的因素,如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政治注意力被多媒体信息和娱乐方式转移的原因;其二,归因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即市场经济带给学生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化趋向,从而使得他们不关心政治了。通俗的一种说法就是大学生忙着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关心国家大事了。除了这两大类外,还有文化、历史、教育等宏观因素。

对于第一类因素,本文不予以探讨,本文主要关注第二类因素——市场经济和效用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精神内核,不是大学生政治疏离感的主要成因。进而言之,我们没有足够地掌握效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才是克服不了疏离感的主因。

一、效用主义是政治学的哲学基础

任何学科往上走都是哲学,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正是效用主义。效用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与市场经济学说之间共通的哲学桥梁。

市场经济和效用主义使人关注利益问题,而利益问题同时也是政治的基本命题。作为大学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共通部分,利益问题对激发大学生关心政治可以起到杠杆和支点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疏离政治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他们开始关心个人利益,而在于个人利益与政治利益两者之间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转换。我们的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政治学,以下让我们从源头来看待这种转换是否存在,或者说得到允许。

马恩和列宁关于政治概念的核心意义都落实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种概念的近代哲学源头正是效用主义。马、恩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指出:“我们第一次在边沁(效用主义鼻祖)的学说里看到:一切现存的关系都完全从属于功利关系……,(它)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效用主义不仅是现代政治学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决策学等学科的哲学基础,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下,马克思是赞同效用原理的。我们的课本也强调国家所有决策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根本工作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另外在国际政治中,学生特别喜欢引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明白地显示了大学生所处的政治思维方式主要是功利化的,换言之,是追求有用性的心理阶段。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观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坦言政治学的精神内核,并想办法让它在政治教育中融会贯通和正面化,而不是遮遮掩掩,或者试图用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等更高道德层次的政治哲学思维,来取代效用主义的基础地位。

政治哲学中也有更高层次的道德哲学,如“为人民服务”为代表的道义论、利他论部分,但它们并非是不能与效用主义共存的政治哲学,相反,它们与效用主义一样,共同包含在中国乃到全人类的政治智慧之中。在多元和共存的关系前提下,教育者是可以另外加以教化道义论、利他论等较高政治道德于大学生的。

然而从基础上讲,大学生开始步入社会,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化的政治教育。基于从小学持续到大学的政治课经历,他们对这门课有了“成见”,即认为主要是接受政治信仰、观念、道德的教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小学到高中的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此类政治教育,并且这种偏重也延伸到了大学阶段。所以,这种成见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而大学政治区别于中、小学政治课的一大功能,正是在于改变这种成见。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大学政治老师,我们总少不了要给学生补充的一个环节,就是“政治学”高度的政治教育,尤其是要让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哲学原理部分。

而政治学高度的政治教育是离不开效用主义的,因为它一直是该学科的哲学基础,不仅马恩、列宁看到了,毛泽东也看到了。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过经典表述:“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邓小平也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如果说经济是直白的利益问题,那么政治就是专门处理利益关系和分配问题的领域。它们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关心政治就是关心经济,就是关心利益问题,最终还将落实到每个人的利益关怀上。

古代青年就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为什么到了市场经济青年人反而疏离了政治呢?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难以脱离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不会不明白这种浅显的道理。真实的情况是,学生对于政治是很敏感、很兴奋的,只是他们在网络上可以热烈地讨论,在大学政治课上却表现为“沉默的大多数”。那不是学生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教育方也有问题。政治课不光是政治道德课,还应有更多关系国人利益的实用内容。况且利益也是道德的基础,效用主义本身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理论,是伦理学唯物和理性的代表,它同样可以推导出爱国主义等高层次的政治道德。所以,政治课回避效用主义是不必要的。更确切讲,政治课是最不能回避效用主义的学科之一。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的学习活动漫长而辛苦,是一件需要强烈动机的事情,政治学习也不例外。而人追求有用性的心理,正是学习的一种普遍动机。效用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心理主义流派,它主要遵循的是人追求有用性的心理诉求。我们用效用心理来克服大学生的政治疏离感,其关键就在于它符合了人们学习政治的普遍动机。进而言之,政治本来就关乎人的利益问题而人的利益又是兴趣的主要来源,所以利益也是学习的好老师,尤其是学习政治的好老师。

人的兴趣又分为内在天赋的和外来刺激的。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人群,天生具有内在政治偏好(效用主义用偏好指称兴趣)的人是少数的,这也正符合“政治是老人游戏”的俗理。再者,大学生活状态丰富多彩,需要投放精力的领域很多,所以这一阶段完全由内在驱动政治偏好的人会更少。大多数普通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是靠外在利益刺激来驱动的。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大学是人生奋斗的主要阶段。在此阶段的诸多利益中,生存是其最基本的利益。大学生是谋求解决生存问题的主要人群,所以爱因斯坦的名言在网络传播中又被修改为:生存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生存作为最好的老师和最强的学习动机,也在日益显现着它的作用,从而带给我们教育者一个扭转大学生政治疏离感的契机。效用心理的作用机制一旦触发,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课堂沉默的假像背后正呈现越来越关心政治的趋势。

一个名叫张建、来自农村的同学在作业中写到:“可能是因为经历过一些事情让我对民主法制特别敏感……,比如说村里换届选举侯选人拿着钱公然拉票,而村民们往往会因为几十块钱就廉价地出卖了自己的选举权,这种是以前在发生,现在在发生,我想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次选举,那天早早的,天还没亮吧,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之后就听到父亲开了门和外面的人一阵寒暄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当天晚上我问他早上那帮人干嘛的,父亲随口说:‘哦你说早上那帮人啊,来拉票的,五十一张,我们家三张选票,你也有选举权了,往年都是两张的,只有你妈和我有,今年竞选村干部的人多,要是往年的话就只有二三十了’。听完之后感觉有些悲凉,心里在想虽然我也知道我的投票改变不了结局,但你至少也得让我自己来决定选谁啊,第一次选举权就这样‘被行使’了……,民主法制无法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落实的一方面原因在于有许许多多像我父母那样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身的法制意识也不强”。

很显然,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政治课在这样的学生身上已经收获了真正的作用,他看到了父辈们看不到的投票性质,有了明确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愿意再为五十块钱放弃投票权。而这背后的关键是他认同基层选举的有用性,并且想获取这种有用性。这样的效用心理正是促成教、学双方动机一致的关键点。课堂上所讲述的基层民主与他眼中的农村选举在此成功合为一体,双方有了共同认同的有用性基础,大学政治教育才不缺乏它的实体内容。

二、效用论是青年阶段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

大学政治课隶属于思政教育体系,价值观教育依然是其核心部分。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发展轨迹来寻求有效方法,同样会得出效用主义的结论。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适用于不同价值观教育原理的。它们依次是三个阶段:德性论、效用论、道义论。而效用论,它主要适用于人价值观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成年人阶段。

总体上描述这种教育方式转换过程,它是一种从“单纯”走向“丰富”,再走向“丰富的单纯”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第一阶段是孩子式观察者、练习者阶段,他们主要依靠德性论的教育方式;第二阶段,成年式的入世者、行动者阶段,主要依靠效用论的方式;第三阶段,老年式的反省者、创造者阶段,主要是道义论的方式。这就是价值观教育的三个心理阶段。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一个群体,而青年是进入成年的开始阶段。在价值观教育的心理过程中,成年人主要是依靠效用论方式的,所以青年人也应归属于这一阶段。在长期和普遍的利益生活中,成年人通过由外到内、由己到人的有用性推理过程,来进行一种持续终生的道德和价值观内化教育,最终形成人内心真正认同的、稳定的价值观体系。青年人是经济理性和目的理性突飞猛进般增长、成熟起来的群体如果说成年人是功利和世俗化的主要群体,那么青年人在这方面则会因为表现出一种迅速的成熟度而显得分外突出,比如大部分学生都对经济学展现兴趣,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的社会现象往往接受程度会很好。思政教育一线工作者时常发现“当代大学生多用经济眼光和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3]。然而,现在通行的青年人政治教育方式(大学阶段为代表),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

第一种错误为德性论教育的延长。比如政治规范、知识、观念、甚至信仰的灌输教育,还有奖罚训练、榜样人物宣传等教育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属于德性论范畴的,它们更适用于人早期的价值观教育,即少年儿童阶段。青壮年的大学生时代再以德性论为主,已经太晚了。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都接受过此类政治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说,到了大学阶段便会对此类教化式(填鸭式)、训练式、奖惩式的政治教育产生明显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到了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德性、规范、理念的阶段了。

另一种错误是高调的、过早的道义论教育,它也是不正确的。具体表现为对大学生大规模地宣讲与他们利害无关的政治原则、政策、概念、价值观。这类宏大、抽象的政治教育,对于刚刚开始了解社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体验的。不仅如此,此类教育方式下教师往往也力不从心,可以说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自身也未能到达这种思想境界,结果常常表现为台上言不达意,台下逆反情绪。

以上两类错误在现行政治教育方式中还呈现一种跨越状态,即从教化型、外力型的德性论政治教育,一步跨越到崇高型、内力型的道义论政治教育。而这当中唯独缺了一个中间阶段,即由外到内、由小我走向大我的自主型、理性化政治教育阶段。

大学生需要的政治学习,适宜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比如让他们学习实是求是思想路线,不如让他们从中国诚信问题入手,通过讲述食品安全事故带给他们的痛苦感受,使学生的个人利益诉求转化为政治上诚信社会建设的诉求。有一个学生通过做食品安全专题而慷慨激昂,我问他:你又不是大伯大妈,为什么在食品安全上这么在意?他回答我:大伯大妈这一代,可能要四十岁时才吃乱七八糟的中国食品,我四岁就开始吃了,能不关心吗?这正是个人利益上升到政治关怀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

随着儿童一步步成长为青年、成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就转化到了“摆事实,讲道理”的层面上来。在少年儿童时代受教过的政治规范和价值理念,在青年阶段要一一落实“为什么要接收和遵守它们”的问题。人需要探究“为什么”的心理过程是跨越不过去的,这也正是效用主义符合青年人心理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在价值观问题上总是给人以科学、唯物、理性的行动理由,即从人的有用性出发来解答规范、观念、标准,甚至信仰。“功利主义非常明显的优点,就是用统一的原则(有用性原则)来解释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以及一切社会制度政治措施和社会运动的标准”[4]。这对于人的政治价值观教育来说,包含了一个关键的内化趋动机制,即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利己走向利他的推理过程,这也是效用主义成为现代三大伦理学代表的原因所在,它合乎了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同样可以推导出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境界的政治道德。

总之,人的政治教育不能从德性论一步跨越到道义论的高度,中间必然有一个效用论的阶段。效用主义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应该受到正视,而不应在忽视中大行其道、各行其是。对于正处在“目的理性和“经济理性”发达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学成专业,成功就业,独立谋生发展,这些才是大学四年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动力,同时它们也正是思政教育者要普遍运用的学习动机。

三、结语

在实践中,效用心理的“有用性”和“有趣性”一直是笔者推动这门课教学的机制所在。“有趣性其实也是一种“有用性”,本质上是与效用心理相一致的,只是“目的性”相对弱化而已。而且在大学生身上,趣味性的追求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广泛性,拥有巨大的潜在能量,有为教育者所发掘、培养、塑造的那一面优良品质。总之,不管是有趣、还是有用,笔者是在应用“效用心理”来推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这也是我们团队4S教育模式创新(由事实出发,到思考,到知识、最后到实践应用)的指导思想之一。事实证明,这是相当有效的,它不仅不会造成学生的政治疏离感,相反,还是克服疏离感的主要方法。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6.

[3]黄国琴.功利主义语境下的高校德育[J].宜宾学院学报,2011(11):118-119.

[4]张华夏.道德哲学与经济系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9-90.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in Conquest of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Indifference

MA Ting-t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Political indifference is ubiquitous in China nowadays.The youths,for example,the college students,always seem to be indifferent to the political issues and educations.Gradually,these problems be came hot in studies.The pre-studies offer us an opinion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and utilitarianism should be blamed for the students'political indifference.However,on the contrary,this article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economy,and if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is used as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with the help of effective psychology,it can become a major approach of over coming their political indifference.

political indifference;utilitarianism;market economy;deontology;virtue theory

G6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

B

1001-9146(2012)03-0052-05

2012-05-29

浙江省省级精品课项目(GK110102005)

马婷婷(1978-),女,浙江宁波人,讲师,伦理学.

猜你喜欢

效用主义利益
新写意主义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近光灯主义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