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2012-08-15郭美清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郭美清

(漳州师范学院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1938年10月14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1]。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轨迹,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规律,总结出了具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获得独立解放,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并以生动鲜活的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方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批评轻视中国革命实践、轻视群众斗争经验、照抄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错误倾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P38-4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独有的革命道路,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在国情认识上的曲折历程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而从国情出发成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拨乱反正,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认知和局限性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2](P29-36),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和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国情出发,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制高点,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深思“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3](P40-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科学地回应了国内外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而且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看到了国情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能源资源浪费、经济结构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从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

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要突破和扬弃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新的历史性飞跃,就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挑战,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实践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根据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这些证明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是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

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宗旨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实现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4](P43-5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有机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化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必须落脚在中国人民这个实践的主体上。

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从群众中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把握群众利益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化作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中贯彻、检验和发展的过程。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视作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智慧的源泉,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视为奋斗的宗旨和目的。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健全、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体制和制度,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P72-76)。把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需求落实到当前一切执政活动和各项工作中去,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形式和中国风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源泉

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改造旧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世界形态的先进文化改造中国传统落后的旧文化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6](P44-51)。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过程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中国文化,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发展中国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标。

毛泽东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精髓,将“实事求是”范畴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高度,赋予其现代科学的内涵和意义。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借鉴而逐渐成熟起来,对如何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明确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选择、继承、利用和整合,坚持“批判地继承”这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思想,注重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力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发展、“一国两制”构想,都是力图在发展与稳定、内政与外交、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中寻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中和”思想的成功运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把握和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将文化创新作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创新[7](P22-34),大胆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崭新文化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科学发展观理念,都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侯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人民出版社,2009.

[5]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