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犯组成和预防对策
2012-08-15武向朋
武向朋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犯组成和预防对策
武向朋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黑社会性质组织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行为。在有效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机制,从而取得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最佳效果。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成员;防范对策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缺陷也日益凸显,不断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从而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出现、发展提供了温床,同时也使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组成的多元化,为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长期预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其有效地进行分析,对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建立长期防治措施有巨大帮助及现实意义,对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先天条件
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实面前,社会矛盾日益恶化,导致犯罪率不断攀升。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留守青少年增多而缺少必要的关怀,家庭纠纷和高频率的离婚也使很多青少年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使他们过早步入社会,进而造成社会上待业青年增多,故而成为游民。在利益、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下,人们道德观扭曲,价值观混乱,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出现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断暴露出社会机制的不完善。如市场调节不健全等造成地下“黑市”的形成,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改革等引发失业问题,大量集中失业人员安置问题得不到解决等,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诞生提供了“后备军”。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分析
上述问题带来了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多元化的后果,对其犯罪成员进行有效分析,对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1.从年龄结构分析。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年龄上看,可以反映出成员的年龄趋向问题。如重庆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共抓获涉黑人员2905人,其中,一审宣判的涉黑案件9件121人中,绝大多数为80后。根据美国路易斯·雅布隆斯基论述:(1)在制度转型成长的城市、农村孩子,受多种社会消极文化的感染,社会混乱现象导致社会功能发挥失调,因此青少年很难受到符合社会角色的教育。(2)青少年未能得到适当社会化的训练过程,极有可能会使青年产生人格障碍或病态心理。(3)青少年的病态心理具有一些显性特征,往往表现为缺乏关心、良心、同情心,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当自已的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冲动性的欲望,攻击性的和具有社会破坏性的行为。[1]正是这些性格的影响以及在利益等引诱下走上犯罪的道路,步入黑社会性质组织。同时这些年青者思想不成熟,意志薄弱,盲目性强,因此黑社会性质组织有机可入,为其提供了犯罪来源。“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期望,希望加入组织并得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和体贴,相互忠诚对待,彼此共享快乐,分担忧愁。在心理上、精神上存在一种依赖性”,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归属心理”。[2]这些青壮年正是缺乏社会归属感而投入黑社会性质组织,以此来获得这个群体的认同,进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文化素质分析。在重庆打黑行动中,在11个案件中的291名被判刑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66人,占全部被判刑人员的57.0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83人,占全部被判刑人员的28.52%。其中,7个案件半数以上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下。这些说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文化素质低。正是这些文化素质低,各种腐朽的、低级趣味的思想以及犯罪亚文化思潮才能充斥他们的意识之中。如色情文化、暴力文化、毒品文化、赌博文化等为这些人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带来精神支柱和寄托,使人间充满怀疑和恐怖,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在这种精神驱动下,也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更加暴力化,危害性、破坏性不断增强。
3.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之前的社会身份分析。通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之前的社会身份分析最能体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来自哪些群体。一方面,在查获涉黑案件中很多人之前社会身份为无业者,在社会中没有自己的地位。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高速发展,使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也出现许多破产失业的个体经营者,以及无稳定收入的进城务工人员,辍学待业的青年层出不穷。经济来源缺失,生活无保障,使得这一无业群体游离于社会,成为黑社会组织的“后备军”。如在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2008年某涉黑案件中打击处理46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嫌疑人,其中无业者38名,占涉案人员83%;另一方面,经济利益的推动,自身控制力弱化,使得许多官员也步入黑社会性质组织。“把建立和发展‘保护伞’作为自己的生存手段,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3]黑社会性质组织向政府渗透,寻求“保护伞”。在重庆涉黑头目黎强曾是重庆市人大代表,浙江温岭的黑社会老大张畏身兼八个政治身份。这些地方官员和政法干部组成一个庞大的“保护伞”,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洗脱和掩盖罪行,使其常年逍遥法外,造成极其严重的结果。[4]
4.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是否有前科分析。许多刑满释放人员由于身负前科,难以被正规单位和社会接纳,受主流社会和人们的鄙视,使自己成为社会分割的特殊群体,没有归属感,认同感,失去约束等因素使得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集聚一起,互相接纳,演化为犯罪群体,并传染着社会。他们自愿接受恶习熏陶,加上心理的不平衡,转向更加仇视社会,报复社会。恰巧黑社会性质组织为自己发展接纳这一群体,利用他们仇视报复等心理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如重庆打黑王紫绮亮点茶楼黑社会性质组织卖淫一案件,74%的人员受过刑事处罚,98%的人员受过治安处罚。
三、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政策建议
在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分析结果来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呈现低龄化、青壮化、低素质、来源多元化、前科再犯性等特点。因此,以主体的特点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做到防范。第一,在低龄化群体人员中大多数是在良好的家庭学校等环境下成长,却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这不得不反思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措施。第二,青壮化中的群体人员应该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社会价值来突出自己的价值,他们却走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是利益分配失衡、社会管理缺位等促生的结果。第三,很多前科人员能再次踏上犯罪的道路,是教育改造和重返社会安置工作不完善导致的问题。因此考虑社会政策因素对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现实意义。第四,低素质群体人员在亚文化引诱下,以此填充自己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这个群体所受的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的主流价值因素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黑社会建立权力王国要在社会的结构性缺陷中寻找生存空间。”[5]第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来源呈现多元化,社会转轨过程中制约缺失,造成大量的失业者、无业者出现,监管不力,官员腐化,为他们走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创造了条件。因此各方面的制约和监管因素是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想有效地打击黑社会性组织犯罪,刑法对这些犯罪人员制裁只能是暂时的,因此在法治的轨道铲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基础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从个体成长的环境、社会的政策、监管制约和社会成员自身因素等方面建立长期的防范措施,打击和减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1.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成长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并且无能力把子女抚养在身边,使大量的青少年留守在农村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父母的督导,他们大多学习成绩差往往较早地辍学。早在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都有 “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差——不喜欢学校——抵制学校权威——发生少年犯罪行为”这样一个行为链。[6]中国留守青少年能走上犯罪也有这一规律。因此,第一,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即发挥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定期的管理教育,为这些青少年提供生活学习保障,进行关怀。多开展青少年文化优秀活动和道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自理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第二,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积极实施教育政策的前提下,严格青少年开除学籍制度,在发展和进行教育工作时,应该多开展些青少年身心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等减少辍学,同时学校应该整顿校园周边的社会秩序,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2.制定科学社会政策,积极有效地落实。正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所说:“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7]因此,要完善和制定科学的社会政策,并积极有效地落实。第一,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解决失业者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保护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稳定等,使各个社会成员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因“相对被剥夺感”而产生犯罪诱因。第二,制定并完善就业政策。政府制定完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通过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就业,为自主就业、自谋职业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政府创办专门前科人员安置企业。政府应该创办专门的企业为有犯罪前科人员提供就业,将其作为他们再次步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减少社会的歧视,增加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社会的认同感,使他们重新拾起生活的自信。将办企业和文化教育一并进行,使他们在企教一体之下,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消除报复、仇视心理,发挥个人社会价值。
3.强化主流文化观念以及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犯罪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相对于整体社会结构较小的文化群体,这类群体既包括一些松散的成员,也包括一些组织严密、目的明确、有共同的道德标准的犯罪群体。而这些群体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无不直接学习和继承犯罪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等文化内容。[8]低文化素质、文化生活匮乏使犯罪亚文化得以在这些社会成员中传播,使边缘化的无业人员以及其他闲散人员形成犯罪亚文化观念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寄托。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缩小犯罪亚文化生存空间。第一,在社会范围内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社会风尚。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学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义务教育,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第三,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和组织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别具特色、多样化文化传递活动,在社会成员的亲身经历下,丰富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
4.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第一,为了有效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流动人员实行属地管理,强化居住证社会服务,使这些流动人员流动有序化,并具有相对固定性。第二,针对社会生活中弱化方面坚强监管。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经常涉足的第三行业严格其准入市场制度;打击铲除落后腐朽低俗的产业文化业的发展;建立专门有力的市场管理机构。第三,加强行政等部门组织建设和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效能和社会行政能力,改变某些组织软弱化被动局面和完善相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如大力强化反腐倡廉工作,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财产申报制度等。
5.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发展。其实,仅仅有人员和社会机制等客观方面缺陷为黑社会性组织犯罪提供发展的挈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成员个人主观因素,是无法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善总是比较软弱的,因为它很单纯,只能为其自身而讨人喜欢,恶则以最诱人的许诺吸引着每个人。”[9]因此,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发展在打击和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社会成员尽力完成自己的文化学习生涯,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己的道德修为,追求和学习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1999:499-504.
[2]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170.
[3]汪力.有组织犯罪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赵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认定[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5]周良沱.黑社会性质组织:一种另类权力的解读[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6.
[6]特拉维斯·赫希.吴宗宪译.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1997:115.
[7]储怀植,等.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11.
[8]严励.有组织犯罪与犯罪文化[J].政法学刊,1997,(4):58.
[9]费希特,梁志学.论学者的使命与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169.
About the Crime Member and Strategy 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Organized Crime Groups
Wu Xiangpeng
(Xinyang Normal College political&Law College,Xinyang Henan 464000)
Organized Crime groups,which undermine public order and endanger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eriously,should be crack down.We should build and perfect the defect mechanism of the Organized Crimes groups based on effective analysis,and will obtain best results to control the organized crime syndicates.
Organized crimes;crime members;preventive measures
D917
A
1671-2862(2012)01-0020-03
2011-11-04
本论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及防范对策》,编号SKL-2011-195。作者简介:武向朋,河南驻马店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法学理论。